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在南美洲巴拉圭的贫民窟里,有一位富有创造力的拾荒者,他利用回收材料制作手工乐器并组建起一支年轻的乐队。随着音乐奏响,孩子们的梦想也从这里起航。


影片简介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巴拉圭的一支年轻的乐队——卡特乌拉再生乐团(Recycled Orchestra of Cateura)的故事。他们居住在南美洲最大的垃圾填埋场之一卡特乌拉的附近。


这支神奇的乐队用完全由垃圾回收材料制作的乐器来演奏。当他们的故事传播开来,这支乐队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在音乐指导法维奥·查韦斯(Favio Chávez)的带领下,他们努力地想要打开新局面,争取到别处开更多的音乐会。


然而,一场自然灾害摧毁了他们居住的社区,乐队为整个小镇带来了新的希望。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故事背景


在南美洲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郊,有一个坐落于大型垃圾掩埋场的贫民窟社区,名叫卡特乌拉(Cateura)。那里的人们生活在垃圾的包围中,他们自己也从垃圾中讨生活。


每天,大量的腐烂碎屑垃圾被运送到这里,从卡车上倾倒下来,人们则纷纷涌上前,从中挑选一点对生存有用的东西。


住在卡特乌拉的人们可以称得上是穷人中的穷人了,然而他们却很自豪。贫民窟的生活充满活力,家庭纽带、攀比竞争和友情都很激烈。


生活在被毒品、暴力、酒精和贫困包围着的环境中,那里的人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来重构生命和尊严。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可乐”(Cola)是贫民窟里的一个拾荒者,一位无师自通的天才,几年前他和本地音乐人法维奥·查韦斯联手为贫民窟的孩子们制作乐器。


因为没有钱去购买真正的乐器,所以他们决定用垃圾堆里捡来的废弃物回收改造成乐器——小提琴和大提琴是用油桶做的,笛子是用排水管和汤匙做的,而吉他则是用包装箱上的废木板做的。


像艾达(Ada)和塔尼娅(Tania)一样的孩子们在贫民窟里许许多多的人们的帮助下成长,法维奥也慢慢地建起了这个世界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一支乐队。


乐队中的每一个乐器都完全由垃圾场里的废弃回收材料手工制作而成。他们给自己的乐队起名为“卡特乌拉再生乐团”。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片中人物


法维奥·查韦斯

Favio Chávez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法维奥是卡特乌拉再生乐团的指导老师和总指挥。他在距离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两个小时车程的小镇Carapegua长大。


法维奥从9岁起就开始工作了,他早期的工作经历对他最终成长为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有很大帮助。

法维奥从小开始学习弹吉他,11岁时就成为了当地教堂合唱团的指挥。


法维奥研究环境工程,并于2006年开始在巴拉圭的主要垃圾填埋场所在的卡特乌拉(Cateura)开展垃圾回收项目。


考虑到那个地区的孩子们的需求,他决定开办一所音乐学校,这就是卡特乌拉再生乐团的由来。


尼古拉斯·戈麦斯 “可乐”

Nicolás Gómez "Cola"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尼古拉斯是一名拾荒者,也是再生乐器制作师,他在距离亚松森50公里的小镇Emboscada长大。


在他7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的母亲和9个孩子相依为命,从那时起他就不得不出去挣钱帮助母亲贴补家用。

他在建筑工地上做了30年重体力劳动,后来搬到了卡特乌拉。尼古拉斯认为选择在卡特乌拉做一名垃圾收集和回收者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能让他每天都有稳定的收入,正如他所言,“那儿总是有垃圾,这就意味着我永远都不会失业。”


正是在卡特乌拉,尼古拉斯认识了法维奥,从此两人开始协力用回收材料制作乐器。


卡特乌拉的孩子们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乐团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来自卡特乌拉本地或者是周边地区。


卡特乌拉是一个几乎完全建造在垃圾填埋场之上的村庄。拾荒者们从那里搜寻着能拿去卖钱的东西,孩子们则有着卷入毒品和帮派斗争的危险。


乐团的出现为那些孩子和青少年们提供了一个与他们父母的人生全然不同的选择。


本部影片就将从几个孩子和他们家人的故事展开。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关于乐团


8年前,法维奥在卡特乌拉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垃圾回收项目的时候认识了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人。


在这个地区,有超过40%的孩子没有完成学业,因为他们的父母需要他们去工作。作为一名学过音乐的环境工程师,有一天他突然决定通过教他们音乐课来帮助孩子们。 最开始,这个想法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免于在垃圾填埋场里玩耍。

查韦斯说,”起初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没有地方排练。我们不得不在她们的父母拾荒的垃圾场里进行教学。孩子们对音乐一无所知,而且也很难联系到她们的父母,很多父母并不与孩子住在一处。”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最终,父母们注意到,演奏音乐让他们的孩子不再捣乱,有些甚至重新认回了他们以前抛弃的孩子。很快,想要上音乐课的孩子比他们的乐器还要多。


查韦斯和其中一位拾荒者尼古拉斯“可乐”开始尝试用垃圾填埋场中的回收材料制作管弦乐器,比如油漆桶,叉子,瓶盖和其它任何用得上的材料。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这些由改造废弃物所变成的乐器,经过不断改善后,声音品质甚至比寻常人家购买的中国制造的木制乐器还要好。

用回收材料来制造乐器还有另一个更实际的目的:孩子们可以安全地携带它们。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要把小提琴带回家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们没有地方保存乐器,而他们的父母害怕会被抢劫,或者他们会把乐器卖掉去换毒品。”

生于垃圾场,飘扬到全世界


许多年来,乐团一直默默无闻。然而纪录片《垃圾场里和声扬》在社交网络上的大量传播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这一点。“过去七个月里发生的事情比之前七年还要多。”

乐团从最初只有几个人发展到成员人数超过35人,而乐团的名气大增也吸引了社区里的家庭和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到乐团里上音乐课。


卡特乌拉音乐学校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教学楼,来自垃圾场的超过200名孩子在那里学习音乐和如何用回收材料制作乐器的知识,但他们仍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文章源自:iDOCS国际纪录片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