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教孩子說話就在耳邊碎碎念?你可能少做或者做錯一件重要事情


以為教孩子說話就在耳邊碎碎念?你可能少做或者做錯一件重要事情


寶寶在6、7個月開始牙牙學語,每個家長都非常重視教寶寶學說話。因為重視,學說話也就成為很多爸爸媽媽的心頭之痛。一些寶寶過了一歲半還不開口說話,家長就急成熱鍋上的螞蟻,如果情況延長到2歲,基本家長們就很焦慮了,還會開始懷疑,寶寶是不是自閉症啊,是不是語言障礙啊。

以為教孩子說話就在耳邊碎碎念?你可能少做或者做錯一件重要事情


其實,等到孩子大了再著急語言發育,已經晚了,孩子對語言的學習早在一出生就開始了。今天,小步菌要為大家講一講寶寶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經常被家長們忽視的一部分“非言語交流”。

01

什麼是語言?

我們總是以為語言學習,不就是學說話麼?那麼我們就先問一個問題,什麼是語言?語言是人類溝通的載體,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是語言,航海中使用的旗語是語言,聾啞人交流的手語是語言,小步的程序員gg們編程使用的計算機語言也是語言的一種。而我們通常理解狹義的語言則僅僅是口頭語言(Oral Language)。

在人與人的溝通中,口頭語言傳達的信息只佔7%,而肢體語言卻佔了55%。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其實也從未停止與外界的交流,只不過不是通過口語。北京師範大學教科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忠心說:“與口語相比,非言語溝通,包括手勢、動作、眼神、表情等在與嬰幼兒交流中起的作用更大。”

以為教孩子說話就在耳邊碎碎念?你可能少做或者做錯一件重要事情


02

在非言語溝通中,手勢最重要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手是會說話的工具。我們看到成功的演講者,全部都是肢體語言的大師,他們知道使用準確的手勢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加強語言的力量,因為手勢的恰當配合,他們的語言也產生了強大的感染力。

以為教孩子說話就在耳邊碎碎念?你可能少做或者做錯一件重要事情


奧巴馬就是一個使用手勢的專家

留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西方國家中人們更頻繁的使用肢體語言輔助表達,老外們說話時總是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看上去非常生動。而我們中國人傳統內斂,並不喜歡使用肢體語言來自我表達。我們習慣正襟危坐,我們很少用擁抱表達對親人的感情,我們以為對孩子的教育主要來自於喋喋不休的諄諄教誨,所以東方人講話手勢的使用頻率明顯少於西方人。

以為教孩子說話就在耳邊碎碎念?你可能少做或者做錯一件重要事情


其實語言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化表達,而學齡前孩子對新事物的學習更偏向於具象的呈現和理解。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如果家長可以把抽象的語言用肢體動作表達具體化,效果會事半功倍。

比如當孩子出現不守規矩的行為時,父母一邊說“不可以”,一邊做出擺手的動作,孩子通常會較快地接受並改正。因為孩子雖然理解不了語言,但天生對動作有著很好的記憶力,他們會把“不可以”這個詞和擺手建立聯繫,甚至以後會模仿成人做動作。父母這種豐富、有趣的表達,是一個很好地幫孩子理解、掌握詞彙的過程,從而使得親子溝通更加順暢,減少因互動不良造成彼此的焦慮和挫折情緒。

除了幫助孩子理解,手勢和語言的結合運用對孩子的成長還有很多好處呢。

1、有助於注意力發展

研究發現80%以上的孩子屬於視覺優先型。視覺優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時候通常視覺信息佔主導作用,還有少量人是聽覺優先或者觸覺優先。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幼兒的注意力更容易被視覺信號吸引,你會發現給孩子傳達一個概念時配合上肢體語言或者圖片都更能吸引孩子注意力,孩子們會瞪著大大的眼睛看你一邊唱兒歌一邊做動作,關注動作的同時也就記住了兒歌的歌詞。

以為教孩子說話就在耳邊碎碎念?你可能少做或者做錯一件重要事情


2、有助於記憶力發展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時期的記憶以表象記憶為主, 也就是說看到的具體的事物,孩子更容易記住,家長在傳遞信息時加上肢體語言,可以幫助幼兒在回憶時藉助生動形象的手勢語來聯想有聲的語言,有助於記憶力發展。通過口語與肢體動作的反覆強化,還可以幫助孩子記住肢體動作所代表的詞彙含義,增加詞彙量,有助於日後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以為教孩子說話就在耳邊碎碎念?你可能少做或者做錯一件重要事情


3、有助於想象力發展

想象力是推動人類社會創新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也是人類與機器人的根本區別,我們都希望孩子有好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說話時的肢體語言就是幫助孩子發展想象力的好方法。幼兒的想象力發展是從符號化聯想開始的,比如說我們用兩根手指比作耳朵,雙手放在頭頂比劃小兔子,孩子對這個動作的理解就聯想到小兔子乖乖的樣子,小兔子是怎麼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是怎麼吃菜菜的,這就是最初的符號聯想,也是孩子想象力的萌芽。

4、有助於感受語言之美

我們總說學習語言就要讓孩子體驗到語言之美,無論是我們中文母語學習,還是將來孩子會需要的外語啟蒙,每一種語言都有他特有的韻律。手勢就成為了語言節奏的重要調節器,我們再表達時,可以通過適當的手勢讓語言更有感染力。孩子們接收到律動的肢體動作,更容易體驗到語言的魅力。

01

爸爸媽媽怎麼做?

我們可以從孩子幾個月的時候就有意識的使用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相結合的方式,比如最簡單的“拜拜”,在每次需要告別的時候說拜拜,如果孩子還不能模仿就家長做給他看,一邊說拜拜一邊做揮手的動作。記住,不需要刻意拿著孩子的小手做動作,你只要多做,有一天孩子就會跟著模仿。當然,有時小寶貝也會原創一些自己的肢體表達,應該支持並鼓勵他。

以為教孩子說話就在耳邊碎碎念?你可能少做或者做錯一件重要事情


以下這些手勢語,父母們不妨教寶寶使用。洗澡:用手摩擦自己的身體;換尿布:輕拍自己的臀部;睡覺:雙手合十放在頭部一側,閉上眼睛;吃奶:四指併攏,大拇指豎起放到嘴邊,抬頭做喝奶狀;肚子餓了:用手拍拍肚子,稍皺眉做飢餓狀;吃飽了:用手拍拍肚子,微笑做滿足狀。

以為教孩子說話就在耳邊碎碎念?你可能少做或者做錯一件重要事情


除了生活中的簡單手勢,手勢還可以被利用在童謠、兒歌、古詩或者音樂中,可以很好的加強寶寶對語言韻律和音樂節拍的感受,加強對語言的理解,也更便於記憶。我們可以學一些簡單的手指操,或者自創一些好玩的動作和童謠、兒歌配合,或者鼓勵寶寶自行創作都是非常好的嘗試。

如果你的寶寶現在還小,由媽媽做給寶寶看,可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加強對口語的理解,為語言學習打基礎。等寶寶長大一些就會跟著你一起做了,經常活動手指,做一些平時不太會用到的動作,對於寶寶精細運動發展和大腦發育都是有好處的。

——END——

以為教孩子說話就在耳邊碎碎念?你可能少做或者做錯一件重要事情


以為教孩子說話就在耳邊碎碎念?你可能少做或者做錯一件重要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