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說到底,學習一定是件快樂的事情

論語今讀|第一期——說到底,學習一定是件快樂的事情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是宋朝宰相趙普說過的話。

之前總以為論語中的觀點看法很多都已陳舊,對現今的我們貌似無多大的用處,可當這個假期我重新拿起它、走近它時,才發覺那歷經了2000多年的智慧,至今還在熠熠生輝。

《學而》篇第一章中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們都很熟悉,因為七年級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十二章》。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熟悉的東西,越不會去深思、去一探究竟,只是覺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學習了之後要時常去複習、使用,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每個人都會覺得這是論語裡最普通的一句話了。

孔子在這裡說了“習”又說了“說”,為什麼呢?那“習”在這裡又有什麼寓意在呢?我們都知道,古人學習的是“五經六藝”,“五經”即《詩經》《書經》《樂經》《禮經》《易經》這五本經典,“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五經”是古人的知識,“六藝”是古人的技能,他們的學習內容本身就很廣泛,知識技能相結合,所以“習”在這裡更多偏向實踐的意思,“時習”就是選取合適的時間去實踐、去刻意練習,這樣才算“時習之”。

論語今讀|第一期——說到底,學習一定是件快樂的事情

我們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其實更多的是一種不悅的狀態,所以孔子才會說“亦”這個字,“不亦”的意思是“不也……嗎?”言外之意就是很多人還是覺得學習不是一件“悅”的事。

孔子所說的悅接近一種狀態叫做“心流”。

“心流”就是當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時,達到了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的秩序與安寧,有一種極大的滿足感會悄悄地潛入你的心,使你快樂,使你幸福。這種感覺帶給你的不僅僅只有幸福,還會讓你有更高的成就感,讓你對生活有掌控感,讓你知行合一等等。所以孔子在這裡的意思是當你全神貫注地去做某件事時,就會獲得幸福。

朱熹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當老師之前,我對於學過的知識遺忘得非常快,那是因為沒有地方去實踐,在經過了時間的歷練之後,我的感覺發生了變化,一些內容、一些方法使用過後便刻在了腦海中,這是因為這些東西是我真正實踐了的。

如果能深刻理解孔子的這句話,我們就會更加明確教與學的關係,更加偏向於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索了,而新時代的教育正在逐步迴歸教育的本質。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之樂,在於練習、在於實踐,在於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中獲得的心流體驗。說到底,學習是人類的本能,學習一定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