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泉在山一首》,這詩什麼意思?想表達什麼?

123456789well


野狐試答

題主好。《有泉在山》是明代開國功臣劉基劉伯溫的一首四言詩。

有泉在山

有泉在山,爰注為壑。膏火自煎,一室之燭。

蔚彼茂林,有檀有松,有梓有桐。可以為車,可以為宮。

有泉在山,爰注為淵。膏火之燭,維以自煎。

蔚彼茂林,有柞有棫,有樗有櫟。可以為薪,可以為杙。


四言詩始於《詩經》,這種二二節拍,節奏簡潔明快,加上內容質樸自然,大有天籟之音的味道。漢代五言詩出現後,四言詩逐漸淡出。建安時期,曹操作有不少四言詩,算是一個特例,西晉四言詩不少,但成就不大。明初宋濂熱衷於四言詩,與劉基倡千古絕學,劉基留下幾十首成就較高的四言詩,這首《有泉在山》列在其四言詩之首。

這首詩的意思是:只要有用,就會被用,災禍由此而生。泉水會被注入溝壑之中,注入深淵裡面;膏燭會被燃燒;檀、松、梓、桐這些良木會被用來做車,蓋宮殿;就連柞、棫,樗、櫟這些雜木,也會被用作柴薪,或者做成木樁子。

劉基這種思想出自莊子的“無用之用,乃為大用。”詩歌也是把莊子的“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焚也”(《莊子 人世間》)這句話,用四言詩演繹了一下。當然劉基的這種思想是有著強烈的現實體驗的。

劉基精於天文、兵法,才學滿腹,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是歷史上可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物。作為明朝的開國功臣,劉基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而且對朱元璋也有很清醒的認識。天下初定後,他一再辭封,要求回家養老,名為養老,實為避禍。最後還是讓朱元璋藉助胡惟庸之手,以探病送藥的方式結果了。劉基深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焚也”的道理,但還是以身驗證了莊子的金言。


野狐習禪


劉基(故稱劉青田,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在文學史上,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有泉在山一首》是劉基的一首詩作,具體內容如下:


有泉在山,爰注為壑。膏火自煎,一室之燭。蔚彼茂林,有檀有松,有梓有桐。可以為車,可以為宮。

有泉在山,爰注為淵。膏火之燭,維以自煎。蔚彼茂林,有柞有棫,有樗有櫟。可以為薪,可以為杙。


劉基是元明鼎革之際一位舉足輕重的詩文大家,常常以詩議政,體現了作者強烈的參政意識和批判精神。他命運多舛,仕途不順,這首《有泉在山一首》,講的是“有泉在山”,“蔚彼茂林,有檀有松,有梓有桐。可以為車,可以為宮”“蔚彼茂林,有柞有棫,有樗有櫟。可以為薪,可以為杙”,實則以詩明志,喻指自己才能出眾,可以在很多方面為國出力。


土著岷


《有泉在山一首》是元末明初劉基創作的一首四言詩。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祖籍陝西保安(今陝西志丹)。[1]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正德九年贈太師,諡號文成。[2]

元至順年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年)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作品原文

有泉在山,爰注為壑。膏火自煎,一室之燭。蔚彼茂林,有檀有松,有梓有桐。

可以為車,可以為宮。有泉在山,爰注為淵。膏火之燭,維以自煎。

蔚彼茂林,有柞有棫,有樗有櫟。可以為薪,可以為杙。

這首詩是劉基渴望山水的一首詩,作者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屬田園詩歌!





每日壹茶


有泉在山,爰注為壑。膏火自煎,一室之燭。蔚彼茂林,有檀有松,有梓有桐。

可以為車,可以為宮。有泉在山,爰注為淵。膏火之燭,維以自煎。

蔚彼茂林,有柞有棫,有樗有櫟。可以為薪,可以為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