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教,七分等

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感覺到痛苦,那麼你教育孩子的方式絕對是錯誤的

我一直認為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就在最近疫情居家隔離期間,我和兒子發生了一系列問題,我才發現我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還是忽視了許多重要的問題

由於工作原因,我一直處於兩地分居的狀態,我在三四線城市工作,為了能讓兒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老公在兒子三歲時就帶著他回了一線城市的家,從重點公立幼兒園開始,讓他在我們認為更好的教育環境下接受教育。

在疫情居家隔離期間,我發現了兒子的幾個壞習慣

兒子非常的挑食,他吃水果只吃西瓜,主食只吃自己喜歡的魚湯泡米飯或方便麵,從不吃綠色的蔬菜,究其原因我們才發現他挑食的毛病是我們造成的,我們每次在吃飯的時候都在徵求他的意見,他當然只想吃自己喜歡吃的飯菜了

三分教,七分等

兒子的脾氣非常的暴躁,這是因為我由於工作的原因和家人聚少離多,在難得和兒子在一起的時候,就想盡最大的努力去愛他,讓兒子開心,我答應兒子的一切要求,從不拒絕,而老公對兒子的教育方式比較粗暴,這就養成了兒子脾氣如此暴躁的原因

為了給我的這些問題找到一個好的解決方法,我大量的閱讀了關於親子教育方面的書,當我打開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這本書,對親子的正確教育問題上也有了新的理解,也為我打開了一扇窗

曾經家長、老師們對孩子嚴厲控制,動輒懲罰,後來很多人又矯枉過正,走向驕縱、溺愛,誠然,過度的嚴厲或驕縱都不可取,但除了在兩者之間來回搖擺,人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

不同的教養方式的特徵

1、嚴厲型-孩子不參與決策過程,過度控制,有規矩,沒有自由,沒有選擇。

2、驕縱性-沒有限制,有自由,但沒有規矩無限制的選擇

3、正面管教型-和善與堅定並行,有權威,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

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必須具備七項感知和技能

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我能行”

2、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和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3、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內省能力-能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際溝通能力-善於和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整體把握能力-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7、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長久以來的實踐證明,只有在和善和而堅定、有尊嚴、受尊重的氛圍中,學習具備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價值的生活技能,培養出有責任感,孩子才能具備以上七項重要感知和技能,從容面對人生的諸多挑戰與議題

許多人尤其是老一輩的人,都非常提倡嚴打出孝子這一觀念,老公對兒子的行為就是這樣的。在兒子調皮搞破壞,不聽話的時候,就用暴打的方式讓兒子屈服,事實上兒子的反應卻是憤恨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兒子在我表示不想和他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就會以扔東西、搞破壞和語言威脅的方式來引起我的重視,因為他感受不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孩子沒有與我們一樣的經驗知識或責任感,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以懲罰的方式去解決矛盾,只會讓孩子內心更加的叛逆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若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讓他感覺到更糟,認為懲罰能讓孩子吸取教訓,事實上懲罰不會帶來改善的動力,孩子或許沒有意識到當下的心理動作,但是他們未來的行為就是建立在這些潛意識之上

一個人的自律來自於他的自尊水平,父母和老師們應該堅持:和善與堅定並行,以互相合作為基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能力。“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貫穿整個教養過程的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帶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孩子覺得被理解了,就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獲得自尊,否則孩子可能會變成“討好者”

三分教,七分等

我們不應該強迫孩子做任何事,而是引導建設性的使用他們的權利,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決定自己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並花時間訓練孩子,把事情細分到能體驗成功的簡單步驟,向孩子演示他們可以照做的小步驟,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完美主義的期待,關注孩子的優點,不要放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溝通很重要,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麼,而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麼,思路從關注懲罰轉向關注解決問題,只要給孩子機會,孩子會比大人更善於解決問題

“家庭會議”是親子溝通最好的方法,因為它可以極大改善孩子和我們之間的許多問題,讓孩子在會議上參與制定,限制日常管理,設立目標並一起解決問題,他們就能更加有效,當家庭會議作為一個傳統,就能提供給孩子幸福感、自信感、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

愛孩子,愛自己,洞見缺憾,尋求第三選擇,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三分教,七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