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官、男寵、酷吏、神探——女皇身邊那些人

上官婉兒:詩書為苑囿,捃拾得其菁華;翰墨為機杼,組織成其錦繡。

含苞待放的掖廷幽蘭

婉兒出生前,她的母親夢見天神交給她一把神奇的秤,預言她的孩子會成為“稱量天下士”的大人物。

664年,因為高宗武后的那場廢后風波,婉兒的祖父上官儀和父親上官廷芝被殺,家產抄沒,尚在襁褓的婉兒隨母親被沒入掖廷,成為宮中的奴婢。

女官、男寵、酷吏、神探——女皇身邊那些人

上官既是鐘鼎之家,又是書香之族。她的遠祖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外戚上官桀,高祖、曾祖皆為高官。祖父上官儀,入朝拜相,引領一時文風。婉兒的母親同樣系出名門,即便身在掖庭為奴,對女兒依然悉心培養。

儀鳳二年(677年),武后召見了年僅十四歲的婉兒,當場出題考較。上官婉兒筆不停綴,須臾成文,詞藻華麗,大有祖父“綺錯婉媚”之風。

女官、男寵、酷吏、神探——女皇身邊那些人

武后當即下令免去婉兒的奴婢身份,讓她掌管宮中詔命。後來的婉兒正式參政,她曾建議擴大書館,增設學士,在此期間主持風雅,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果然“稱量天下士”。

天后的第一秘書

婉兒在武后身邊,與這位令她家破人亡的仇人朝夕相處,一開始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她目睹武后廢黜太子李賢,貶中宗李顯出長安,軟禁睿宗李旦,在朝堂上叱吒風雲,大唐江山盡在掌控,這位年過六十的女性,彷彿歲月也不敢停留在她身上,永遠都是儀態雍容步履矯健,神采流轉間駕馭天下。

武后特別欣賞婉兒,著力栽培這個端莊秀雅的才女,她與大臣議事時,讓婉兒坐在案裙下做筆錄,讓她從一個輕垂羽睫不露聲色的稚齡少女,成長為通曉政務明達吏事的巾幗宰相。

世事無常,達官顯貴的家族,命運往往愈加不可預測。

女官、男寵、酷吏、神探——女皇身邊那些人

上官儀因為擬寫高宗廢武后的詔書而惹來殺身之禍,他的孫女卻成為了為武后撰寫詔書的“第一秘書”;而當年支持高宗冊立武后的司空李勣,他的孫子李敬業卻為反對武后而率兵起義。

女官、男寵、酷吏、神探——女皇身邊那些人

684年,李敬業和他弟弟

李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薄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都因事獲罪,他們聚會揚州,因失去官職心懷不滿,於是以恢復廬陵王帝位為藉口,宣佈起事,十來日便聚集士兵十餘萬人。

駱賓王作《討武曌檄》,一時流傳各州,堪稱千古第一檄文。

很快這篇檄文就傳至京城,太后命婉兒為她念讀。

婉兒念起檄文前段:“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雖然字字嘲諷,語言刻薄,卻是句句用典,對仗工整,將武后比作楚國鄭袖,承認她的美貌妖豔。

檄文中段大力渲染李敬業的起兵,“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不想武后連聲稱讚,這段寫得實在詞采雄健,鼓動人心。

當婉兒唸到檄文後段“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太后拍案,“這樣的人才流失,真是宰相的過失!”

卿本佳人,奈何從賊!雖然對駱賓王讚賞有加,但對這次叛亂絕不會姑息,當即發兵30萬討伐,這就是武則天。

薛懷義——囂張跋扈的高僧,恃寵而驕的忠犬

685年的大年初一,捷報傳來,李敬業叛亂僅兩個月就被徹底平定,太后宣佈大赦天下,改元垂拱。李敬業本來因為祖父立功被唐高祖賜李姓,武則天追削封爵,掘墓砍棺,恢復其本姓徐氏,稱為徐敬業

女官、男寵、酷吏、神探——女皇身邊那些人

這場叛亂讓她意識到,只要自己掌權一天,無論是朝堂還是民間,反對的浪潮永遠都不會停息。大權在握,也是重擔在肩,風險相伴,太后每天處理繁雜的政務,還要時刻提防著自己親生的兒子們。

在叛亂中,一個與廢太子李賢容貌相似的人,成了徐敬業用來招兵買馬的工具,連死去多年的李賢都能利用,在位的李旦、被流放的李顯,誰能確保他們不會成為下一場叛亂的旗幟?

太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和彷徨。就在此時,一個叫做馮小寶的男子被千金公主獻給了太后。

這是一個形貌偉岸、言行粗鄙的年輕人,他出身卑微,從小就混跡江湖,以賣藝雜耍為生,竟然一步登天,成為了大唐最尊貴的女人的入幕之賓。

太后讓馮小寶剃度出家,出任洛陽白馬寺住持,以僧人身份出入宮廷,改名薛懷義,有了一個體面的姓氏。

太后喜歡薛懷義的陪伴,雖然他出身市井,不通詩書,但他無視禮法的率性,魯莽簡單的頭腦,讓太后感到輕鬆和愉悅。

而薛懷義對太后是一種摻雜著崇拜、敬畏、愛慕的情感,這樣一個風華絕代又威儀四方的女性,令他飛黃騰達一朝得勢,不論是出於感恩戴德,還是屈膝獻媚,他不會忍受這個女人被人們非議指責,更因與太后親近而洞悉這位非凡的女性正在籌謀那曠古未有的事業,他決心要為她做點什麼,且要為別人所不能為。

薛懷義費盡心思地從瀚如煙海的佛經典故中找到一篇《大雲經》,如獲至寶地呈獻給了太后。

《大雲經》講述的是淨光天女以凡胎降生到了人間,但後來成為國王,得到了轉輪王所統領的四分之一的疆土,並且教化所屬的城鄉男女老少排除各種邪見、異見,廣做菩薩事業。

薛懷義帶領一幫和尚炮製瞭解釋經典的《大雲經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晦澀的經文加以演繹闡發,並和當時流行的彌勒信仰結合起來,稱唐宗室衰微,太后就是彌勒下生,必定取代唐朝的統治。

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命薛懷義徵民夫數萬修建明堂。“明堂大屋凡三層,計高三百尺”,號稱萬象神宮。

明堂修成,洛河出現一塊巨石,繪有寶圖,有“聖母臨人永昌常業”字樣。武則天據此舉行盛大敬獻寶圖儀式,她率文武百官祭天壇,稱洛河為聖河,禁捕魚,稱洛陽為“神都”,自稱“聖母神皇”。

輿論宣傳、宗教滲透,看是無意,一切莫不盡心獨具,太后距離稱帝只差一步之遙。

改朝換代,最大的衝突就是權力的更迭,李唐宗親、貴族元勳這些既得利益者們,對太后垂簾聽政都已經憤懣不平,怎會容許她一個女人坐上龍椅,奪取他們李氏江山。

武后心中的韜略豈是凡人可匹敵,她做事果敢勇毅又不乏靈活機變,在旁人看來是細枝末節,卻是她伏脈千里的戰略,一切盡在掌控。

早在平定徐敬業的685年二月,武后下詔“朝堂所置肺石及登聞鼓不預防守。有上朝堂訴冤者,御史受狀以聞”,鼓勵臣民向朝廷申訴。

第二年三月,一個龐大的銅匭被鑄成,四面四口。

其東曰‘延恩’,獻賦頒、求仕進者投之;

南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

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

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

太后大開告密之風,宣佈“有告密者,臣下不得問,皆給驛馬,供五品食”。

當銅匭被放置的那一刻,四方告密者蜂起,最恐怖的酷吏時代正式開始。

周興 ——酷刑百般例竟門,請君入甕自作孽

周興是太后最早重用的酷吏,他本是尚書省的都事,銅匭造就後開始積極參與告密行動,被他告發的人越多,周興的官位越高。

女官、男寵、酷吏、神探——女皇身邊那些人

從垂拱四年開始,周興的主要業績如下:

指控左史江融與徐敬業曾有聯繫,立遭殺害。

誣陷廣州都督馮元常下獄處死。

指控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賢有罪,宣佈將郝家全家滅門。

指控太宗的弟弟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李元嘉的兒子黃國公李撰,太宗的妹妹常樂公主和她的丈夫趙瑰謀反,把他們帶到東都洛陽處死。

治罪宰相魏玄同最後被逼自殺。

女官、男寵、酷吏、神探——女皇身邊那些人

指控燕國公黑齒常之叛國,被絞死。

建議剝奪李姓宗室的皇族身份,武則天同意這項建議。

誣告宰相韋方質謀反,將其流放,後來不久又派人去貶地殺害。

越王李貞在豫州起兵反抗武則天被鎮壓,周興順勢誣告澤王李上金和許王李素節,致使二人被殺,他們的十幾個兒子有的被流放,有的被殺害。

酷吏政治幫太后掃清了稱帝之路上的障礙,李氏宗親的鮮血染就了武皇登基的紅毯。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佈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

李貞叛亂期間,宰相張光輔率軍平叛時縱容部將大肆勒索,遭到豫州刺史的斥責,張光輔懷恨在心,回朝後彈劾這位刺史出言不遜,侮辱宰相,將他貶為復州刺史。

這位刺史的名字是狄仁傑

大唐最傑出的人物終於登場,神探只是他的頭銜之一,

他還是一名嚴明公正法官,

一位正直不阿的諫臣,

一位百姓愛戴的良牧,

既是武周王朝的朝廷柱石,又是匡復李唐的良相功臣。

酷吏是武皇袖中的利刃,令貴族宗親們膽戰心驚,讓臣子們謹言慎行,讓百姓們聞之色變,這是一頭兇猛邪惡的怪獸,武則天親手創造了它,用鮮血餵飽了它,用冤魂養肥了它,這頭怪獸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壯大,武則天將如何駕馭?武周王朝終於建立了,卻為什麼一朝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