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鄭州與西安的麵食?

學霸鐵軍


鄭州是老家河南的中心,作為火車拉來的城市,鄭州人群的多元化和美食風味也集合了全國各地的特色,特別作為華北的一大城市,麵食自然成為了鄭州人民的主食。

首屈一指的應該說是燴麵了,是河南面食的代表作之一,還是河南的三大小吃之一,口感勁道、湯醇性溫,寬約2釐米的薄面條,配以枸杞、黃花菜、木耳、鵪鶉蛋等,舀上幾勺高湯,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色、香、味俱全,一碗在手,酣暢淋漓。

陝西面食,這是在全國都有名的。比如,陝西藍田褲帶面,陝西八大怪之一的“麵條像褲帶”,俗稱“biang biang 面”。正宗的褲帶面,用關中麥子磨成的麵粉擀成,一根麵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

陝西省臊子面歷史悠久,尤以寶雞市岐山縣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起源於商周,清代已經很馳名。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臊子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並突出酸辣味。所謂煎、汪即麵條要熱的燙嘴、油要多,才能體現此面的特色。

還有一個大家應該都知道,那就是油潑面,手工擀制又粗又寬麵條,開水中煮熟後撈在碗裡,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面配料,撒厚厚的辣椒麵,頓時滿碗紅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自古以來由麵粉製成的食物就備受矚目,不僅風格迥異,而且品種繁多,由面做成的食物也是中國數千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美食。鄭州和西安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省,地理位置也不一樣,一方水土養了一方人,兩座城市的麵食文化一定是有各自的區域特色,但我可以肯定的說,富有地方特色的麵食未來發展前景不可小覷。


河南商報


故鄉的味道就是最美味的。

河南和陝西的特色美食大多都以麵食為主,一碗麵帶給河南和陝西人的不僅是一道美味,還有那那濃濃的故鄉的味道。

鄭州我知道最有名的應該是燴麵了吧,面勁道,湯鮮美;西安大街小巷最常見的應該是biangbiang面了,我們也叫扯麵,前段時間電視劇《白鹿原》又讓其大火了一把。

陳曉卿說過,“最好的美味就是故鄉的味道”,因此每一碗麵對當地人來說都是世間美味。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老家的一種面,比較小眾,影響的區域不大,叫“烙面”。烙面雖然小眾,但據說歷史久遠,可以追溯到周初期,距今有幾千年歷史。因為能長期儲存、攜帶方便等優點,被周武王選為軍用食物,又被成為“世界最早的方便麵”。

我兒時在老家,一般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烙面。每年過年前夕,家家戶戶就開始“攤烙面”,要經過很多程序,才能吃到一碗美味的烙面。

和麵。要將幾十斤麵粉倒入瓦缸中,然後加水和麵,這個是個體力活,我印象中,每年都是父親來和麵。要一邊加水,一邊和麵,直到形成麵糊狀,然後將和好的面放置一晚。

攤面,這是個細心的活,一般由母親完成,和攤煎餅一樣,將和好的麵攤成一張一張煎餅,關鍵在火候掌握,不能糊。

壓面。要將攤好的煎餅一張一張疊好,整齊放在一起,放在通風之所,面上放案板,案板上再放大青石,要等面晾乾,成型才行。

切面。幾天後,將涼好的面一張一張切成絲,面的兩頭要去掉,因為太乾。這個費時費力,記得小時候,我最愛乾的事就是趴在炕上,看著母親一張一張切面,然後把切掉面的兩頭拿起來蘸著醋水吃掉。切好的面要整齊的放在篩子裡,等大年初一早上,還有待客的時候端出來。母親切面是一絕,切的面又細又整齊,每年待客時端出面來,總能引得親戚朋友一聲聲讚歎。

最後一步,就是澆湯了。烙面的湯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一定要用豬骨頭和豬肉,在大鐵鍋中熬製數小時,期間要加入桂皮、花椒等各種調料。肉湯熬製好後,就可以燒烙面的湯了。將熬好的肉湯加入鍋中,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水,醋和鹽要早加入,然後再熬製幾十分鐘。吃的時候要加入油潑辣子和切碎的韭菜。然後,抓取少量烙面,放入碗中,澆上一勺滾燙的湯,量要以蓋住面為宜。然後就可以開始食用。一定要很快吃完,才能保持面的勁道。我小時候,每次能吃十幾碗。寫的我口水都留下來了。

現在由於烙面商品化,很多程序已經由機器完成了,因此再也吃不到兒時的味道。

你家鄉有什麼特色美食呢?給大家也說說吧。


叫個啥名字不重複


首先一點鄭州是不是河南最早做燴麵的地方,這還有待商榷,其實溯源也很容易,只要把八零年到八二年河南全省工商註冊等級記錄查一下,如果有的話。80年以前國家禁止經商,所有吹噓說建國後五幾年開面館的都是吹牛逼,當時只有集體企業和國營企業。河南燴麵的特點基本上是山西刀削麵的改版,估計可能是用刀削的技術不好練。陝西的面有幾個特點,最大的特點就是幹拌為主,不管是臊子面還是油潑面等等,也有湯臊子面,但是不多。包括陝西羊肉泡最後的成品中湯也不多,與河南和山西的區別較大。開國以後經常全國行走的人常說,晉冀魯豫四省統稱老鄉,因為吃飯穿衣大致接近。陝西的面相對較硬,特別耐飢。河南和山西的麵糰最後用油溱,河南燴麵做出來的相對來說略軟,山西面勁脆。常吃刀削麵,燴麵和油潑面碰到好吃的也不錯過。目前來說河南燴麵在南方普及率高過陝西臊子面和油潑面。


獨孤鵬達


西安是著名的美食之都,西安美食有很多種類,如果說起麵食,鄭州和西安肯定是各有自己的特色,哪個更好吃取決於自己的口味,對於我而言,我覺得西安的麵食更好吃。

陝西人很喜歡吃麵,麵食的種類主要有biangbiang面,褲帶面,岐山臊子面,油潑面,戶縣軟面,楊凌蘸水面,擺湯麵,禮泉烙面,漿水面,燴麻食,炒拉條,蕎麵餄餎,鍋盔夾辣子,肉夾饃等。


biangbiang面

岐山臊子面

油潑面

戶縣軟面

楊凌蘸水面

燴麻食

炒拉條

鍋盔夾辣子

肉夾饃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自己喜歡的麵食哈~


喵總Miao


biang biang面、臊子面、油潑面……這些地道的陝西味道,總會令人垂涎三尺。

寬似褲帶、夾雜油潑辣子的biang biang面,在入口的時候,會令人陶醉於美味之間,嘴邊也會發出Biang biang的聲音哦。

油潑面裡被熱油燙過的辣椒麵泛著誘人的紅光,看起來很有食慾。

酸辣味的臊子湯,可以說是臊子面的精髓之所在。

不過,作為鄭州土著的小編,還是忘不了燴麵的鮮香。燴麵是一種葷、素、湯、菜、飯兼而有之的美食。二指多寬的麵條有著中原人的粗獷;碗中容納粉條、海帶絲、木耳等眾多食材,又體現了中原人獨有的包容性。

尤其是老式燴麵的味道,千張、粉條、海帶等配菜伴著軟筋的燴麵一起下肚,感覺超滿足!


一塊兒開餐廳


鄭州的麵食和西安的麵食就沒有可比性!為什麼泥?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點歷史原因,大家都知道西安是一個十三朝古都底蘊深厚,從古代皇室貴族到老百姓都喜愛麵食,專研麵食的人也就多了起來!第二點關中自古以來就是糧倉,關中自古盛產小麥,黃土土層深厚,水豐而土地肥沃,小麥生長週期長,麵條勁道,第三點,八百里秦川乃華夏農業文明之地、人聰而民勞,麵食種類繁多!有二十多中品種,而鄭州雖然地大人多,但連年遭災!人民流離失所,逃難!連飯都吃不飽,還研究啥呢?出名的只有一種面叫河南燴麵……











買面的大叔


這個得看個人口味吧,還有飲食習慣。就我自己的體驗來說,我感覺越靠西面,麵食會更辛辣、味道會更重。譬如,西安的臊子面、山西的刀削麵等,相比起河南的燴麵味道會更重一點。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我比較偏愛西安的麵食,可能和我是豫西人有關係,在我們那,燴麵的做法都和鄭州不一樣,更類似於西安那邊的做法,先做面然後澆滷,而不是像鄭州的燴麵那樣用高湯來下面。


樂眼觀象


西安人,去過河南幾次,吃過當地小吃,包括燴麵、糊塗面,在我們西安當地也吃過河南早餐和其他麵食,說難吃肯定是大矯情,但感覺飲食裡缺一種味道,而且是最挑動食客味蕾的香味。但河南飯館特點是量大,讓人吃的撐肚子。在飲食上就不得不佩服川萊、粵菜,開店的不論大小,家家美味,令人回想。陝西面食吧,看著街上面館很多,其實做的好的極少。我家小區門口有七八家陝西面館,一個都不入我法眼,反到要去四五公理外的地方去吃,味道大不同嘛。試想下,如果你抽菸,煙裡沒有尼古丁,這煙你抽的有勁嗎?


長安啟示錄


幾年去過鄭州,在二七廣場,攔了個路人問鄭州有什麼特色飲食,路人推薦一家羊肉燴麵,邊推薦邊吸溜口水,不停的說太好吃了,太好吃了。我們一行人走了有三站路,找到了路人推薦的那家羊肉燴麵館,人那個多呀,感覺不是買面,是搶面,我們就分析,這面恐怕是真的好吃,於是我們也加入到了搶的行列。哎媽,最後的總結就是河南人太可憐了,真不知道河南人吃到陝西的面後會不會幸福的哭了。


有太陽才發光的月亮


西安和鄭州這兩個城市對於麵食都是挺喜歡的,像特別是西安這個城市的麵食數量特別多多,但是要是說哪個地方的麵條更好吃一些呢,其實我想沒有那個結論的,要知道每個地方都有當地的口味,既然是這種麵條比較有名,那就比較符合當地人的口味的。

西安和鄭州都是我國北方地區的城市,像西安的話有肉夾饃、羊肉泡饃、火燒、米皮、麵皮等。還有像岐山臊子面、陝西油潑面、楊凌蘸水面、菠菜面、biangbiang面等多種麵條,在當地也都是特別的有名,不知道你們都吃過哪些?



鄭州的話最有名的麵條還是要數當地的燴麵了,也是河南美食一個主要的名片,在河南每個地方都有吃燴麵的歷史,像鄭州、開封、新鄉、商丘、漯河和周口等都特別的喜歡吃,大多數的城市都是羊湯燴麵,而周口當地的都是雞湯燴麵,還有郟縣的餄烙面、新野板面等也都是味道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