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年前,原子彈爆炸和貴陽有脫不開的關係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半個世紀過去,關於這顆原子彈的各種內幕陸續解密。其中,製造原子彈的原料鈾,就來自貴陽市開陽縣。

走進開陽縣雙流鎮白馬洞寶王宮,當年產自這裡的鈾,被送到羅布泊,成為震撼世界的核原料。穿越歷史的帷幕,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

白雲蒼狗,往事如風。

當年親歷者的解密材料、親口講述,讓昨日曆歷在目,為我們還原了 56 年前,在開陽勘探、採掘、冶煉鈾礦的往事,從中品讀到中國力量。

56 年前,原子彈爆炸和貴陽有脫不開的關係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升起的蘑菇雲

1 九旬老人,經歷核爆瞬間

2020 年初春, 貴陽市鯉魚村的一棟單元樓房,住著一位思維敏捷、精神矍鑠的 9 旬老人,他叫陳樹清。

只要一提起 "1964 年 10 月 16 日 " 這個日期,陳樹清可以一口氣說出那天他在羅布泊的行程。雖然已經過去 50 多年,回憶親歷原子彈爆炸的那一刻,他依然激動不已。

講述人:陳樹清,94 歲,貴州省人民政府退休幹部,1964 年在羅布泊 720 兵站擔任作戰參謀

56 年前,原子彈爆炸和貴陽有脫不開的關係

△講述人陳樹清

保密:家信不超 100 字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一大早,我和部隊的戰士們,就被帶到羅布泊的一個地下掩體,這裡距離原子彈的爆炸地點有 10 公里左右,屬於安全地帶。這樣的地下掩體有很多個,我所在的這個地下掩體,在地表 5 米以下,長方形,可以容納 20 多個戰士擠在一起。等待原子彈爆炸這一天,我們已經在羅布泊呆了 5 年。

1949 年 11 月,我家住在貴陽火石坡(現延安東路與寶山北路交界處)。貴陽解放後,我報名參加解放軍,當了一名汽車兵,把汽車從貴陽開到西藏。1959 年 6 月,我突然接到通知,部隊讓我到洛陽進行學習。學習的內容全是保密規定,我也不知道為啥學習這些內容,反正聽從指揮就行。兩個月後,部隊要從洛陽出發,讓我們給家裡寫信。信的內容不能超過 100 個字,我按照規定,只寫了簡單的幾個字:" 一切都好,勿念。" 之後,寄給在貴陽的父母。

跟隨部隊,火車轉汽車,也不知走了多久,我們到達一片荒漠,聽駐守在這裡的部隊的戰士說,這裡叫羅布泊。此刻,我才知道,這裡是我國試驗原子彈的地方。僅管是好奇心衝上大腦,嚴格的保密制度擺在那裡:知者不說、不知者不問、辦公室之間不能互相走動。我們各人履行各自的職責。我的職責就是給首長開好車,掌握好方向盤,確保首長的安全。我開了一輛解放牌大卡車改裝的客車,有幾次,張愛萍將軍都在這輛車上開會。

我們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代號叫 720 兵站,地上是帳篷,地下是掩體。掩體用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光是門就有 1 噸重,裡面通水電,擺放有辦公桌,還有一個擴音喇叭,保持和整個基地的聯繫。

我們部隊所在的這個生活點,叫馬蘭村。這個名字,是基地的司令員張蘊鈺將軍取的。1958 年,西出陽關的張蘊鈺,率領人員在戈壁灘上尋找核試驗的場地時,選中了羅布泊。他看見一條天然水溝邊長滿了馬蘭草,就為生活點取了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

電影廠:遙控拍攝蘑菇雲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點,是原子彈爆炸的時間。

起爆前,我們把用作試驗的廢舊飛機、坦克、高射炮、火車頭等,運到距離起爆點較近的地方,用於檢測原子彈爆炸時的能量。在基地多年的工作中,我知道原子彈爆炸的瞬間,溫度有 25000 度,相當於太陽核心區的溫度。原子彈爆炸時產生衝擊波、核輻射、光輻射,而我們在地下掩體隱蔽,比較安全。原子彈爆炸後,指揮部在確認安全後,在地下掩體的擴音喇叭中通知大家,可以離開走上地面,我們聞訊後歡呼不已。

原子彈爆炸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要拍攝原子彈爆炸的紀錄片。攝影師和部隊多次商量,反覆調試,把攝影機安在距離爆炸中心 10 公里左右的地方,採用遙控的方式進行拍攝。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蘑菇雲,就這樣拍攝出來。攝影師拍攝完畢後,第一時間乘坐張愛萍將軍回京彙報的專機直飛北京,把電影膠捲沖洗出來。

56 年前,原子彈爆炸和貴陽有脫不開的關係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升起的蘑菇雲

在地面,我看到,距離爆炸點附近,高達 105 米的鐵塔,在爆炸的高溫下,都化成了鐵水,火車頭、坦克、飛機等被爆炸時的能量掀了個人仰馬翻。

後來,我聽戰友說起,在距離爆炸點中心大約 10 公里左右的前線指揮室,進行 10 分鐘、9 分鐘、8 分鐘倒計時的過程中扣人心絃。然而,在距離正式爆炸還有 90 秒時,控制室發電機突然停了,負責無線電通信的戰士望開德,把交流電閘轉接直流供電,保證了報時聲音正常發出。由於報時準確無誤,現場的指揮人員戴好護目鏡,避免爆炸時的強光對眼睛造成傷害。

1970 年 1 月,我從部隊轉業,回到故鄉貴陽,進入貴州省人民政府工作。

2 鈾礦:鎖定開陽白馬洞

上世紀 50 年代的第二機械工業部三局二 0 六地質大隊,是現在貴州省有色和核工業地質局七總隊的前身。對於這個冗長的名字,至今,工作人員仍然喜歡它當年的簡稱:" 核工業 206",或是直接喊它 "206"。加上 " 核工業 " 三個字,是體現它為我國原子彈製造作出的貢獻,頗帶硬核、豪橫的氣質。

1967 年,19 歲的王德知從長沙地質學校畢業,分配到 "206",來到貴陽工作。他的老師們說起當年地質隊在貴陽尋找鈾礦的經歷,是王德知今生一直引以為豪的事情。

距離貴陽千里之外的北京——北京地質研究院中國核地質標本陳列館,靜臥著一塊灰黃相間的礦石。工作人員手持伽瑪儀慢慢瞄向它,頓時發出 " 嘎嘎嘎 " 的聲音。王德知說,這塊礦石是鈾礦石,65 年,因為它的標本採集,讓中國製造原子彈有了原料。

講述人:王德知,72 歲,貴州省有色和核工業地質局七總隊退休職工

56 年前,原子彈爆炸和貴陽有脫不開的關係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升起的蘑菇雲

開業之石

1958 至 1962 年期間,我國制定第二個五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毛澤東提出:中國要有自己的原子彈。當時的歷史背景:美、蔣要聯手侵犯中國,蘇聯撕下 " 老大哥 " 的麵皮,在我國邊境線上屯兵。

中國擁有製造原子彈的原料嗎?1943 年已經有了答案。

56 年前,原子彈爆炸和貴陽有脫不開的關係

△開業之石

1943 年 5 月,我國地質學家南延宗,在廣西廣西鐘山縣黃羌坪調查錫礦時 , 從一個已被開採的錫鎢礦的廢舊窿口上,看見很多鮮豔的黃色粉末狀東西,出於職業敏感,他用刀颳了一些帶走 , 交給另一名地質學家吳磊伯化驗,想看看是否存在稀有元素。

兩人對這包神秘物質進行顯微化學的微量分析,目睹它呈現完美的四面體結晶,這是鈾元素的特徵。二人怕有失誤,又做照相感光實驗,結果無誤。後來,他倆跟隨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到廣西,再次到鐘山縣黃羌坪對該鈾礦點進行復查,發現這裡的鈾礦物,沿著一條鎢錫偉晶花崗岩脈中的斷層面上生長,這是中國第一次發現鈾礦。

新中國成立後,1954 年 2 月,我國成立普查委員會第二辦公室 , 負責籌備鈾礦地質勘查工作。8 個月後在廣西富鍾縣花山區鈾礦進行調查。他們在黃羌坪發現中國第一塊軸礦石。

1955 年 1 月 15 日,這塊來自於廣西的、灰黃相間的石頭被送進中南海,向中央領導展示,黨和國家領導人作出了建立和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當年,我國組建了兩支鈾礦專業地質勘探隊伍——中南 309 隊和新疆 519 隊,意在用地質科學研究和勘探技術手段解決核工業的原料來源問題。

航測找鈾

鈾是實現核裂變反應的主要元素,是製造原子彈的核心材料。有沒有鈾資源,是能不能自力更生髮展核工業的重要物質前提。

1955 年 11 月,中南 309 隊一分隊貴州小隊,在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的保護下進入貴州,在貴州很多地方進行了地形偵察和地質勘查,為製造原子彈拉開序幕。

這支勘查隊伍,在後來的 60 多年裡,歷經多次改名,名氣最為響亮的是 " 二 0 六地質大隊 "。

56 年前,原子彈爆炸和貴陽有脫不開的關係

△ 1964 年 10 月 16 日,人民日報的號外,宣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尋找鈾礦,採用航空放射性測量,以尋找放射性異常,實現概略找礦。不過,航空放射性測量找礦的速度雖然比地面快,但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飛行,而且一般在距地面 150-200 米的高度飛行接受的放射性信號最強,但如果地形突然變化,還是有風險。通過航空放射性測量發現線索後,實地勘探還得依賴人。

1958 年,二 0 六地質大隊通過飛機航測,在開陽縣境內白馬洞區域的上空測出,伽馬儀發出 " 嘎嘎嘎 " 的聲音,地質人員欣喜若狂,這個聲音標誌著:該片區域蘊藏著鈾礦。後來,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地質人員腳踏實地,在白馬洞片區實地勘查,得出結論:不僅有鈾礦,而且品相極高。

白馬洞富含製造原子彈的原材料的消息,經過層層上報,到達黨中央。白馬洞的鈾礦,是西南第一個探明的鈾礦床,也是我國早期發現並提交開採的大型鈾礦床之一。

1957 年,二 0 六地質大隊的隊部,也從貴陽市搬遷到開陽縣白馬洞,以便作進一步的勘查工作。

3 中華南路 92 號:"206 信箱 "

1956 年,貴陽市中華南路 92 號,是一個代號 "206" 的信箱。

簡單的數字代號,外人不解其意,其實,它的使命改寫了中國歷史。多年以後,公開資料對 "206" 解密:核工部地質局二 0 六大隊,只是 "206" 近 10 個名字中的一個,它的任務,是在貴州找鈾礦。

為何在貴州找鈾礦?記者遍尋資料。2013 年,中共貴陽市委黨史研究室出版《創業——三線建設在貴陽》一書時,曾面向社會徵集在貴陽的三線企業,其中,一位叫李有顯的作者,就為在貴州尋找鈾礦作了解密。

講述人:王毅力,《創業——三線建設在貴陽》一書的編輯

56 年前,原子彈爆炸和貴陽有脫不開的關係

△國營七六一礦的內部核算票

鈾礦藏身丹砂廟

1958 年,我國通過飛機航測,我國先後在貴州省的在開陽和銅仁,以及新疆發現鈾礦。選擇在哪裡開採鈾礦?毛澤東、周恩來、宋任窮、羅瑞卿等領導人考慮,新疆發現鈾礦的地方在伊犁,是在中蘇邊界,而當時中蘇關係緊張,不適宜在伊犁開鈾礦。貴州開陽屬於我國大後方,其鈾礦的範圍在 2000 平方公里,開採鈾礦安全。

上世紀 50 年代的開陽白馬洞,是貴州省開採、冶煉汞礦的地方。

56 年前,原子彈爆炸和貴陽有脫不開的關係

△明末中外商人在開陽白馬洞開採硃砂時集資修建的寶王宮

開陽開採、冶煉汞礦的歷史,從唐朝時候開始,經過唐、宋、元、明各朝代的發展,到清朝初年,採冶規模達到中國最大,康熙時採冶範圍包括今雙流鎮和金鐘鎮等地,面積達 80 平方公里,乾嘉時期採冶範圍逐步擴大到現在的永溫鎮、禾豐鄉北部、馮三鎮南部一帶,面積達 200 餘平方公里。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 1862 年估算,開陽清代中期丹砂採冶核心區直徑達 26 平方公里,水銀年產量達 400 噸,超過同時期世界最大汞礦西班牙阿爾馬登汞礦,居世界第一。而阿爾馬登汞礦年產不過 300 噸左右。

目前,開陽在明清年代修建的寶王宮,就是對 " 丹砂神——寶王 " 信奉的重要歷史物證。

地質人員經過勘測探明,鈾,正是和汞、鉬等 40 多種金屬伴生在白馬洞的礦床上。

蘇聯專家撤走

1 公斤鈾,相當於 2700 噸標準燃煤。開陽白馬洞冶煉鈾,肩負起重要使命,它的密級等級定為:絕密。

開陽發現鈾礦後,1959 年,莫斯科設計院的院長和一批蘇聯專家曾來礦區考察,他們把考察結果向我國第二機械工業部和貴州省委的領導彙報,提出意見:" 勞改系統開辦的開陽汞礦廠,對礦資源破壞嚴重。" 蘇聯專家的意見引起二機部重視,在當年 5 月,根據戰略需要,撤銷新疆礦業公司,把重點轉移到開陽。

56 年前,原子彈爆炸和貴陽有脫不開的關係

△ " 七六一礦 " 軍工生產轉民用產品後的大理石廠

此時,白馬洞汞礦已經被命名為貴州省七六一礦。不過,這是對內的名字,對外則稱:貴州開陽化工廠。這裡還有一條保密規定:拒絕任何媒體採訪報道。

1960 年 8 月,來自蘇聯的 300 多名援華專家,全部從二機部撤走。設備供應全部停止,已經運到中國的資料,也被他們帶走。蘇聯專家在撤離七六一礦時,對七六一礦用木桶、瓦罐、大缸冶煉鈾的土方法,大為挖苦,說:" 我們撤走,是對你們毀滅性的打擊 , 你們將處於技術上的直空狀態,等著賣破銅爛鐵吧!20 年,你們也休想搞出原子彈!" 蘇聯專家的嘲笑、諷刺,比每天吃清水煮白菜更讓人難受。

七六一礦創建初期,這裡延續了兩千年的汞窯被推掉,白馬洞的上千戶人家,被遷移到貴陽或開陽,離開他們世代生活的土地,所有的工棚、設施,哪怕是山神廟,都被二機部接管。大家都憋著一口氣:不管是砸鍋賣鐵,還是絞盡腦汁,一定要把合格的鈾冶煉出來,因為他們建立七六一礦的時候,這裡曾有一個響亮的口號:國防尖端科學的原料基地。

設施簡陋困難重重

56 年前,原子彈爆炸和貴陽有脫不開的關係

△國營七六一礦部

七六一礦的第一任礦長,叫楊勳亭,他是公安部四局二處派來的幹部。楊勳亭的幾個副手,是第二野戰軍五兵團解放貴州後,留下來建設貴州的軍人。

建礦初期,十分艱難,整個七六一礦只有 8 名大學生 , 幾百個退伍軍人,以及和幾批先後從黔東南、安順、畢節、貴陽招收的工人,還有從中國科學院、中央組織部、全國地質、勘探、水文部門配備而來的一批科技管理人才,人數有 1300 人。

建礦沒多久,就遇上三年困難時期,國內除了遇上自然災害,還要勒緊褲腰帶給蘇聯還債,二機部的撥款縮減了,七六一礦的工人,每個月只有兩元人民幣的工資,但是,他們的腳上穿著草鞋,在蘇聯專家們設計的剝離開採法的工場上,炸石挑土。

生活條件也極為艱苦,1000 多名技術人員、工人,住在民房、舊山神廟 , 以及地質隊留下的破茅屋和幾十間油毛氈房裡。全部的礦山設備 , 只有幾臺土打眼機、土車床、土水碾、鑿岩機、兩臺柴油機、一臺壓風機、一臺鍛釺棚。其餘就是扁擔、撮箕、荒鉤、手錘和鋼釺。

核心生產車間——冶煉鈾 235 的水冶廠,由 5 個工人和 1 個大木桶 ,3 個瓦缸發展起來。這些罈罈罐罐、木桶、木池,根本不能增加礦溶量。鈾 235,是指鈾元素裡中子數為 143 的放射性同位素,是自然界至今唯一能夠發生可控裂變的同位素,主要用做核反應中的核燃料,也是製造核武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礦上的工人們經常看到,礦長楊勳亭和工人們在商量:怎樣解決溶礦設備。工人們不明白礦溶設備 , 耐酸浸出池是什麼東西,不過,按照他們學習過的保密條例 , 工人是隻準幹 , 不該問的 , 不準亂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