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樣思考一個議題的?



第727期 | 我是怎樣思考一個議題的?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的關係之網中,特別在意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如果把我們每個人都看成商品,真正受歡迎的商品往往有這麼幾個特徵:第一,能夠解決問題,滿足別人腦海中的即時需求;第二,擁有品牌效應,很多人都會為你背書;第三,使用頻次比較高,擁有較強的性價比。當然,一個人如果不滿足這些特性,我們雖然不能算受歡迎的人,但是少算不上討厭。我想一個真正能讓人討厭的人,應該集上面這三點的反面於一身,不僅不會滿足別人的需求而且還會搞破壞,所有的關係網絡給這個人的評價都是負面的,因為能力不足所以合作頻次與意願都比較低。


如果我們把上面三個評判標準當作問題,每一個問題都單拿出來,按照“優秀、一般、差勁”這三個標準來評價,你就會發現這三種問題的三種選項一共有27種排列組合,最受歡迎的人三個問題的選項都是優秀,而最討厭的人上面三個問題都是“差勁”,刨除這兩種極端,還剩下25種選項,這也就意味著我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介於“大受歡迎”與“讓人討厭”這兩者中間。如果將提問的維度進行細化,我相信排列組合的數量就不僅僅是27種,而是會跟多,這也就意味著真實的世界把我們塑造成了各種不同的樣子,有的優點讓人喜歡,有的缺點讓人討厭。


如果按照概率來算,成為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這種人,概率只有1/27,也就是3.7%,成為最不喜歡的人的概率,也是3.7%,所以92.59%的人處於有的點讓人喜歡,有的點讓人討厭的中間狀態。我不想追求完美人設,因為那樣自己太累,完全活在了別人的想象中;我更不想追求糟糕人設,因為那樣就相當於無法與人進行正常的信息交往。我認為這92.59%的中間狀態,才是大自然進化的產物,讓我們每個人都能適應自己當下的環境得以生存,這才是社會這個整體的最優選擇。


世界真的很奇怪,我們每個人只能控制自己怎麼說怎麼做怎麼想,而卻無法控制別人怎麼說怎麼做怎麼想。但對一個人的評價往往卻是反過來的,往往別人會決定你的社會地位、而自己給自己的社會評價往往屬於臆想。你看看曾經的歷史人物,絕大多數評價都是根據他這一生做過哪些事情給出的客觀評價,自己的主觀評價只能作為一種資料參考。所以,一個人這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就相當於自己要根據別人的看法來調整自己,有點像鏡子的作用。畢竟能夠改變我們自己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跟別人是不同的個體,我們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這種關係其實很微妙,就像企業生產產品一樣,消費者才是決定企業生死的關鍵,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自然會產品而買單。消費者並沒有改變企業產品的權利,真正能做主的只有企業自身。沒有企業能過作到盡善盡美,產品、價格、渠道、推廣這營銷4P中,每一個類別都有無窮的自由顆粒度,這些都是企業可以靈活調整的方向。企業往往處於讓消費者滿意與不滿意的中間狀態,這種狀態就有點像我文中撰寫的92.59%的大多數,屬於這類中間狀態,這就是這個社會的真相。


關於今天的寫作內容,來自於網上看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做什麼樣的事情才能讓所有人都討厭你?”這個答案的關鍵並不在於問題本身,而是對問題背後的思考能力。從通篇的角度看,我採用了“討厭”的對立面“喜歡”作為切入點,將對一個人的喜歡類比成對產品的喜歡,進而推導出三個問題標準,進一步引入概率思維並於現實世界進行融合,進行了進一步分析。如果你只把目光聚焦在答案本身,那你將會錯過一個人最豐富的思考想象力推導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推導本身則印證了一個人的思考方式是否多元,能否對這些清晰的概念產生必要的關聯。


一個開放式的議題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真正重要的也並不是答案,而是探尋答案的過程思考。生活每天都是現場直播,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做出決策,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成為了我們決策的依據。我腦海中的想象不一定對,但至少能給你提供一種解題思路。

這裡是與子同航,好好學習,與子同航。幫你遠望視界,重新理解世界!


第727期 | 我是怎樣思考一個議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