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貧賤不能移”的說法?

4396245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出自於《孟子·滕文公》他的意思是,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

那麼,現在的人容易做到這一點嗎?我想,這可不一定了。所以說現在的人基本上活的都沒有骨氣。

第一就是富貴不能淫,富貴是來之不易的,所以儘量珍惜,但是好多人在富貴來到的時候就已經忘了自己的初衷是什麼?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把當初自己的凌雲壯志拋在那腦後,因為自己已經用金錢來滿足了自己物質上的慾望,也滿足了在現實生活中的虛榮心,在現在的生活中,也就是說,這種生活已經足夠體面,已經有了面子,就感覺自己的生活完美了,但是卻忘了當初自己為什麼那麼努力,那麼努力是為了什麼?忘記了自己的初衷和夢想。在你富貴的時候還可以保持自己的初心,一直向前衝,這個才是正確的但是真正有多少人做到。

其次,就是貧賤不能移,貧困的時候意志堅定也是很重要的,也是要求我們一絲不苟的面對的,因為這個階段是大部分人,會經歷的過程。遊戲有一些人就可以從中走出來,而有一些人就就此沉默。還是那一句話,就算貧賤也不能忘記自己本身,自己是為了自己活著,不是為了面子和虛榮心活著的,所以一般在貧困的時候人才能看清自己。但是往往貧窮的人會一直想著我要賺錢,我要賺錢。最後遺忘了本身的自己。而不是靠外界的物質,物質必然重要,但是你不能為了物質疑是本身的自己,我也不是說 掙錢不能成功。但是就是怕成為第一種情況。所以在貧賤的時候也要保持清醒 ,認識到真正的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要去做什麼。但是就是怕在貧窮的時候拋棄自己的志向。但是我想在平靜中能堅持自己志向的人,也就寥寥無幾吧!

最後威武不能屈,我感覺是最難的一個。在現在的社會。方方面面都會向你施展壓力,在上學的時候,老師,父母會給你壓力在你工作的時候上級會給你壓力。在你成家立業的時候,你的妻子兒女,父母都會給你施展壓力。但是,要在壓力面前做到不卑不亢,不向惡勢力低頭,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你敢說你不服從人上級嗎?你敢說你不服從於老師嗎?你敢說你敢抵抗父母嗎?我是不能。所以我認為最後一個是最難的。

所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訴我們,第一,不要迷失方向,第二堅定的意志力,第三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壓力。其實這也是在教你成功的辦法,當年以上這些都可以做到,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成為,那些了不起的人。


天天報料


一般都把這句話翻譯成“貧賤不能使其改變、動搖”,但是這種不變不動搖的內涵是什麼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就是有太多人援引孟子的這句話,結果很容易解讀為“無論怎樣我就是不會改變自己”的這種偏執不知變通了。我想這應該不是孟子的本意,如果是這樣,孟子是不配作為強調“時”的孔子的再傳弟子的。


要真正理解孟子的這句名言,要結合孟子的另一句話來讀: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這話的意思是,對民眾你要給予他恆產,讓他世代耕作讀書,那民眾自然就有了恆久的心來作為你的治理基礎。但形成治理體系的中堅階層的“士”,是有更高的要求的,要做到就算沒有恆產【包括沒有財富(貧)和沒有地位(賤)】,仍然能保持自己作為國家和社會中堅力量的追求和責任感。

這裡,我們再進一步釐清這兩個詞,即“士”和孟子這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中的“大丈夫”。

士,事也,最初是指具備能力為君主和諸侯大夫服務的人。那麼在春秋戰國的亂局中,以血統身份為傳承的貴族制度逐漸瓦解,士因為其掌握治國的技能和能力逐漸成為了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於是從中產生了各種論述士作為這種擔當力量應該具備的能力和道德水平等的學說(不僅僅是儒家,包括墨家、法家都是)。

而這其中,儒家尤其看重對士的道德水平的論述,由其產生了孔子的“君子”、孟子的“大丈夫”等概念來表述區分儒家所認為士應該具備的等級、內涵的標準。


所以,回到“貧賤不能移”這句話的出處來應照: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這兩位“士”夠不上儒家認為的“大丈夫”標準,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抱著追逐名利的目的去附和當時的形勢而做這些事情的,不是真正的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中心思想而去做這些事情的,這就不符合孟子認為的“無恆產而有恆心者”的標準。



綜上,我們讀古人,要結合其當下闡述的一些淵源去讀,千萬不能簡單地靠譯文去讀。


一點個人愚見,權為拋磚引玉~


曲江家學


這句話應該要適時而用。貧賤不能移,是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全句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這裡的大丈夫是指心中有理想,人生有格局,心中有自己認可的道,並且堅守自己的原則,即使貧困潦倒也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但是如果君子一直處於貧困之中,地位一直屬於市井之徒,發一言聽眾不過三人,行一道影響不出庭堂,心中雖然雖有大道,又有什麼用呢?一人之守道,豈能好於千人之行道呢?一域之有道,豈能好於天下之有道呢?

所以富貴之人,傳道則更易,貧賤者行道則更難。有人表面上求財富,卻以財富而救濟窮人,廣開社會之福利,此為貧賤能移還是不能移呢?有人為求富貴而委屈一時,一旦得志達者兼濟天下,此為富貴能淫還是不能淫呢?所以大丈夫能屈能伸,屈則為了伸,伸時則貫徹實現自己的志向,豈不強於整日迂腐的坐而論道,而不求其實的人嗎?所以真正的君子擔心的是道之不行,是志向沒能實現,而不是一味的顧及自己名聲的清白無汙.




河洛國學館


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

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

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賊拉難受


我所理解的的“貧賤不能移”是這樣子即使我們身處在貧窮與卑賤中也不能去輕易地放棄自己的夢想,自己不能去看輕自己,要相信不管所處在多惡略的地方,都不要去輕言放棄自己所堅持的道路,也不要輕易的去改變自己的想法。

在古代的貧賤不能移,可以這樣理解,男子在外考取功名有了富貴,不能去嫌棄陪伴自己度過那些清貧與卑賤日子的家中妻,不能因為如今的你有了社會地位,就去選擇放棄陪你度過苦難日子的人。舉例一下就像我們當今社會很多一起拼事業夫妻,等事業有成了對妻子說希望她能在家顧家,後來嫌棄她變了不好看,不要這個家,所以如果有這樣的人希望能看看這句“貧賤不能移”這句話,是誰陪在身邊走過了最艱難的日子,不要去放棄自己身邊的幸福,能陪你一起走過一輩子的人。


A珍小鋪


我不同意此話,現實的社會是變化的,如果抱殘守缺的拿一種模式做人會非常吃虧,這三句話也是騙人的不可取,一個頑固的不能融合的人能生存嗎?每個人都能說出來一些大道理,可是他們自身都做不到卻想欺騙別人做到,這就是騙人,至少在現在是做不到的,因為獨善其身是最愚蠢的


用戶1361135113958


我理解的貧賤不能移,應該是苟富貴勿相忘的情懷,富貴不能淫的胸襟。威武不能屈的氣概,人就應該如此,貧賤不能動搖心裡的志向,要有理想有擔當,是為大丈夫,真豪傑,男兒氣概不外如是。



道紫玄陽


關於貧賤不能移這句話,完整的應該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貧賤,往往既沒有威武的時候,也沒有富貴的生活,所以,當一個人貧賤的時候,最怕的是人窮志短。

中國人常說,不吃饅頭頭爭口氣,這個就是讓我們做人要有骨氣,要保持做人的氣節。

生活中呢,很多人難於立下鴻鵠之志,所以,就會經常地出現小人得志,得意忘形的事情。

而我們如果在貧賤中,時刻記住自己的遠大理想,那麼,無論再艱苦,受到再大的挫折,也不能改變初衷。

最能代表志向高遠的那句勵志的話,應該是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摘自《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節》

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你,如果上天要把重大的歷史任務交給這個人,一定要首先磨難他的心志,勞累他的筋絡骨骼,飢餓他的肉體皮膚,空匱疲乏他的身體,所作所為總是被幹擾攪亂,藉以撼動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堅韌,以增加他原來不具備的能力。

面對使命,就是所謂的志向高遠,一個人在貧賤的時候,如果有臥薪嚐膽的精神,還有經得起考驗,堅持到最後,就會別開生面,好運當頭。

當然,這句貧賤不能移的話裡面,還包含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告訴你,為了遠大理想或志向,即使你窮一輩子,永遠被人看不起,你也要堅持你的操守。


文化放牧者


解放前,漢奸、走狗狐假虎威,出賣自己的同胞、同志,獲取食糧和榮華富貴。整天耀武揚威,殘害百姓及奪人生命,幹著禍國袂民的勾當。

新中國成立後,貧民當家做了主人,分得土地。人的生存本領是勞動,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貧富分化,富人利用手中的錢,錢生錢發展貿易積累了大量資本。而貧賤之人,是思想不活躍限制了思維,無資本因此發展空間受限變化不大… 而這也或許是寓意深刻了。人無論幹什麼都應該有個人生目標,且不能苟且偷生得過且過。


菀雲418


貧賤不能移,語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這幾句話是孟子與別人辯論什麼叫做“大丈夫”時提出的準則。

我國曆史上這種“大丈夫”很多,比如西漢時的蘇武。他奉命出使匈奴,匈奴首領脅迫他投降,先引誘他,不成之後又罰他到極其艱苦的偏遠地方牧羊,斷絕他的飲食來源。蘇武始終不為所動,在匈奴被囚19年,最終回到漢朝。

這是三種純粹而光明的人格,富貴不能淫,有些人抵擋不住富貴的誘惑而喪失了人格和操守,有些人富貴起來了就驕奢淫逸放縱無度,非大丈夫所為。

貧賤不能移,一個人有沒有志向和品格,在他貧賤的時候是最能體現出來的,因為貧賤之時心最容易卑微,行最容易卑賤,甚至無恥下作不擇手段,非大丈夫所為。

威武不能屈,人在權勢和強力面前很容易怯懦、退縮和屈服,甚至同流合汙,非大丈夫所為。

這是孟子提出的成為男子漢大丈夫的三大標準,丈夫只有做到這三點,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丈夫,其中“貧賤不能移”尤為重要。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3月1日的春節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引用《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新時期,領導幹部面臨的急難險重任務多,誘惑也多,如何能處順境不驕,處逆境不怨,首先要問問自己心中的“道義之錨”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