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黃河鐵牛被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想但不敢

去過博物館的朋友肯定不少,但凡是貴重文物,絕對是被保護在厚厚的玻璃罩子裡,即使是露天放著的也會隔得比較遠,但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卻被大大方方露天放在外面,任憑風吹日曬雨淋,甚至可以被遊客觸摸,這可是來自1200多年前的文物啊!為何會這樣對待它呢?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被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想但不敢


1989年,我國永濟縣博物館在黃河古代著名渡口蒲津渡黃河東岸打撈出來了唐朝開元時期的鐵牛和鐵人,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被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想但不敢


永濟縣博物館的這次打撈行動,並非巧合意外之舉,而是經過了一年的準備,並且獲得了縣政府的大力支持,通過一年多的勘察,,這才發現了沉睡在黃河水面下2米河灘的鐵牛。歷史上,這一尊黃河鐵牛已經是久負盛名,史書曾經對其有明確的記載,唐朝政府在開元十三年(725年),在永濟市西方15公里,蒲州城的黃河古道兩岸,放置了四尊鐵牛,用來穩固蒲津浮橋,這裡也成為了秦晉之地的關鍵要道,並且一直沿用到了宋。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被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想但不敢


鐵牛每尊高1.9米,長大約3米,栩栩如生,牛角上還有紋飾,形象逼真,造形生動,牛前腿作蹬狀,後腿作蹲伏狀,矯角、昂首,牛體矯健強壯,尾施鐵軸,用來牽連浮橋。這也象徵著唐朝精美的工藝水平。同時牛還象徵著別的寓意。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被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想但不敢


按理說,這被從黃河中打撈出來的四隻鐵牛出自唐朝,也算的上文物了,它們本來應該被安置在一個特定的地方被保護起來,用於人們參觀學習。但是這四隻鐵牛卻不是這樣,自從被打撈起來之後,它們就一直被放置在黃河的岸邊,露天擺放,幾乎沒有什麼保護措施。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被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想但不敢


其實,不是我國不重視對文物的保護,而是這四隻鐵牛的保護步驟過於讓人為難,專家甚至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被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想但不敢


這些鐵牛每一個都有70多噸重,除了質量巨大,體積也十分龐大,想為它們尋找一個能夠避免風吹日曬的密閉空間,實在是難上加難。其次,要移動這些巨大的鐵疙瘩,沒有大量的人員,沒有專業的工具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轉移的巨大難度讓人們放棄了將它們放進密閉空間的想法,只能讓他們在露天中放置。


千年前的黃河鐵牛被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保護?專家:想但不敢


其次,如何保護體積、質量巨大的鐵質文物,一直專家們在探討的問題。這些鐵質的東西容易氧化生鏽,十分難保護。就連世界文物保護專家都不知從哪裡下手。如果我們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擅自行動,那麼不僅達不到保護文物的目的,甚至可能對鐵質文物造成傷害,一旦它們受到傷害,這樣的損失幾乎是

不可逆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