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節上墳用的饅頭拿幾個?有啥講究?

周雲286271620


今年清明節墳用饅頭拿幾個?為什麼單單要問今年清明節呢?如果是地方鄉俗,或者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乏指清明節而不是今年清明節。要說今年清明節還真有它特殊的一面。就中國目前的形式,雖然疫情沒再發展,人們也還不能掉已輕心,應該自覺的繼續做好防控工作,不扎堆,不聚會,把好最後一道關。

所以,今年清明節我們就在家裡勸勸我們的先祖亡靈,敬請他們原諒我們的不孝,我們不打算去墓地祭奠他們,讓他們清清靜靜過個清明節吧!之前的清明節,我們從來都沒有間斷過去給先輩亡靈掃墓祭奠。就我們益陽,清明節當天去掃墓的情況比較少,大多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去掃墓。我們祖先傳下來的說法是寒食節可以動土,而清明節不能動土。農村掃墓第一要去把墳頭雜草除掉,再用新土培培墳。

現在人們富裕了,大多數的墳墓都用水泥沙子混凝土將墳墓周圍抹得結結實實,也長不去什麼雜草,可墳墓是不能用水泥沙子混凝土封頂的,封了頂對子孫後代不利。墳墓頂端都會留下家用篩子般大小的泥土部分,這一部分一年下來也會長出雜草樹木竹子之類,人們就是在寒食節這天把它們除掉。

祭奠亡靈我們從不用饅頭,就點燃一柱香(三根香為一柱),一對蠟燭,一杯酒,兩杯茶,一小碗飯,雞鴨魚肉任選三個,擺在墳頭。祭奠完畢把食品全部撒在墳墓周圍不能帶回。另外畢不可少的是要在墳頭掛彩球稱著“”掛山”,聽說掛球對亡者很重要,具體怎樣個重要法我也不清楚。反正能寄託哀思做做也無防。農村的墳地是比較集中的,每到清明節,那些五顏六色彩紙紮成的球兒大大小小掛滿墳頭,遠遠看去,成片成片的像是彩蝶飛舞,還真成了清明節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今年清明不掃墓,來年再去表孝心。我們的先祖們也不願意看到他們的後代生活在霧霾中,他們的在天之靈一定會支持我們不去祭奠,少出門少聚會,健康平安再重要。


心如蓮花173349538


這個可能不同地方的習俗不太一樣,我就說說我的家鄉的吧!

我是河南洛陽的,我們那裡的風俗是,清明節前的半月,二月十五上墳,上墳要拿三碗貢(即祭品),其中一份是一個碗裡放三個饅頭,或者是一個饅頭,反正必須是單數的。這個應該是道教習俗的演變,我記得上香也是三根。

其實,“饅頭”本寫作“蠻頭”,淵源於古代野蠻習俗中的人頭祭祀,而用人頭形麵糰代替人頭進行祭祀,則是始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話說,諸葛亮七擒孟獲時,看到當地人用看下的活人頭祭祀河神,因為太過殘忍,諸葛亮後來把風俗改造為用帶肉的饅頭代替人頭。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面粉,並做成人頭模樣,放人籠屜蒸熟。 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

後來這個風俗流傳下來,就有了饅頭祭祀祖先的傳統。也有珍惜糧米的,不知是誰引頭,把祭過的慢頭食用了。 於是,專做祭品的饅頭又逐漸變成了食品。以後,人們為了省事,又簡化了做法,不再保持原先的人頭形狀,只保留了半球型,再在上面捏七個小孔,算是人的七竅。

南朝時,朝廷命令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饅頭的別名,發酵後,蒸出來鬆軟可口,使之娛神。唐之後,饅頭不再是碩大的人頭形,而是漸漸變得小巧起來,方便了人們就餐拿取。宋代,因“蒸”與“禎”音近,“炊”與“蒸”義近,為避皇帝宋仁宗趙禎的名諱,遂將“蒸餅”稱作“炊餅”,因此《水滸傳》中武大郎沿街叫賣的“炊餅”,不是兩面金黃的烙餅,而是“蒸餅”——饅頭。

這樣,“饅頭”不但漸漸剝離了血腥的外衣,而且也從祭祀的供桌走上人們日常的餐桌,成為備受歡迎的一道美食。


小衝說


2020年清明節即將到來,相信很多家庭都會去掃墓,給先人上墳。那清明節上墳帶什麼貢品,有什麼講究,清明節上墳的意思在哪裡呢?

清明節上墳需要帶的供品一般有三樣,大多都是放水果,常見是放幾個蘋果,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上墳擺供品有哪三樣

清明節上墳貢品一般都是單數,三樣或者五樣,常見的是擺放水果,素食,酒水。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同,沒有固定的規矩。建議不用任何肉食等葷腥之物,以素食、水果、饅頭、點心、乾果、素酒等類食物祭祀為好。

可以用先人在世時比較喜歡的食物來上供,祭祀的貢品先人是吃不到的,但依然要精心挑選,這是表達對先人的恭敬追思之意,只要有一顆真誠的孝心,即使用比較簡單的貢品,也依然是非常圓滿的,其次準備鮮花。

清明節上墳供品有什麼講究

需要的供品

除了水果,乾貨等一些常見的貢品之外,有些地方還有清明羹飯的說法。清明節在家裡做羹飯,俗稱“清明羹飯”,祭祀祖先,保佑平安。那時候,每戶人家做羹飯的供品有:黃豆芽炒油豆腐、菜蕻羹、紅燒黃魚、紅燒肉、鵝肉等。另外,在供品中一盤青團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是清明的象徵。青團是用艾青葉搗碎後取汁與糯米粉揉在一起做成的,裡面嵌有豇豆沙或白糖芝麻或黃豆粉做的餡子。

當祭桌上的香,蠟燭將燃盡時,就給祖先燒一些由錫箔折成的“銀元寶”,冥幣等送行。

在當今年代清明節期間,不論是做羹飯還是去上墳,都是對祖先和已故親人表達一種思念之情,也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帶上幾樣生前喜歡吃的飯菜。一般講究3樣即可,待香燃盡時,將這些食物潑散到墳墓周圍,讓其他陰曹地府生靈享用。

清明節上墳時間

從時間上講,我們大多數地方流傳著“前三後四”的說法。也就是說,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到後四天上墳都是可以的。清明節當天上墳也可以。但應該早一點,通常應該在早上9點至下午3點之前。這個時間陽氣正盛。

清明節上墳是一種祭奠先祖體現孝心的很好的形式。平時很少去祖先的墳上,借清明節去看一看,在墳頭上加點土,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補一補,的確是件好事情。但是清明上墳可不要亂動,不能把那些東倒西歪看上去不整齊的石頭扔掉,換成漂亮整齊的石塊。總的原則是“不要亂動,只加不減”。就是不要輕易亂動祖墳,泥土和石頭只增加不要減掉。不好看不整齊的石頭可以在其外面再加一層將其包住。還有一點,將祖墳修得金碧輝煌並不是件好事情。很多興旺的家庭因此敗落下來。

清明節掃墓的意義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祭掃墳墓,對死者表示悼念。祭掃儀式應親自到墳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紙火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或者在墳前直接燒那些紙火用品即可。


風中聽雨


上墳用的饅頭拿幾個,由於地方不同,可能規矩不同,說法也各有不同。現就我們這個地方的規矩和說法給大家說一下。清明節上墳用饅頭,我們這裡一般是人逝去後三年內才用饅頭,並且有五葷五素五個饅頭外加五種水果。關於五的說法很多,大概是說上墳用五是讓先人享用五性,五也代表了酸甜苦辣鹹五味,五也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又代表了青赤黃白黑五色,又代表了宮商角徵羽五聲等等


草雨生


清明上墳還是給亡魂祭拜,貢品數以單數為好,包括白事也是一樣,都是單數,不能供雙數,所以不管供什麼記住單數就好,千萬不要擺錯,而且燒的紙錢,什麼類似美元,歐元這些的現代錢樣式的也不要燒了,因為這些錢下面不通用,畢竟下面不搞什麼外匯儲備什麼的。


言不語的熱點評論


首先我在這裡要謝謝,提問者在這裡給我這麼一個機會,讓我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不管我答錯,答對,你都應該給我一個回覆。謝謝!你!

我在這裡有一個答案要回答你的提問。第一點根據你的提問,題目是:今年清明節上墳用的饅頭拿幾個?有啥講究?首先我要回答的是我自己應該怎麼去做這件事,我想我會拿2個饅頭去上墳,第一個先拿出來祭奠祖先,第二個拿出來祭奠大地,因為這樣做即可以向祖先表白自己尊重祖先,又很好的說明自己的誠心和孝心,在這世間如果沒有了誠心和孝心 ,那我們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祭奠大地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赤裸裸的來,也是赤裸裸的離開這個人世間的,所以大地是值得我們尊重的,我們必須敬畏大自然。第二點我們報答完父母的恩情,然後再感謝祖先的恩德,最後我們安然沒有任何牽掛的離開這個世界,那是件多麼美好的事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是我們現在這一代人的新的思想觀念。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實事求是的把我心裡的想法告訴你的原因。第三點我用我自己的文章闡述了你後面的一個問題,有啥講究,這個問題。你也應該明白了吧?







小陳的日常A


不懂,我還一次沒有給我奶奶和很早去世的爺爺上墳哪。我父母是基督教家庭也沒有清明節燒香祭祖。都是我姑媽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