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為什麼棄醫從文?

今古大觀


魯迅先生為什麼棄醫從文?

一、魯迅先生沒有從事中醫自然科學的天性、秉性和悟性。

二、魯迅先生有文學創作、寫作的天賦。

三、魯迅先生利用、運用自己寫作的天賦,來表達自己的心聲;發表自己對當時社會的個人觀點和時局的看法與主張。

四、時代的需要造成、成就魯迅先生當時的理想和夢想。

五、正處在當時變革中的中國社會時代的呼喚和要求,正符合、正需要進行文化革新運動,由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轉變、變化、變通為白話文,普及白話文、普及國人的大眾文化和百姓文學。


袁聰


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

廢話,要是不棄醫,早就被各種大小醫鬧打死了好不好?

哈哈,跟大家開個玩笑,不過現在醫生的人身安全情況也確實堪憂。

我們轉入正題,魯迅為何棄醫從文,他自己在《吶喊》自序中有過解釋。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更細緻的記錄,在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中有體現。原文太長,不再轉引,大概是說:



他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時,學校放電影看細菌的形狀,放完後接著放了一段關於日俄戰爭的時事片子,裡面出現了為俄國人當密探的中國人,日本人正在砍他們的頭,圍觀的看客們卻在高呼萬歲。這令魯迅感到很痛苦,他遂決定不再學醫,並離開仙台。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說是魯迅的醫學成績不太好,遂選擇了退學。魯迅在日本仙台的恩師藤野先生後來撰寫過回憶錄,也提到魯迅的醫學成績基本處在中游水平,算不上有天賦,但也基本尚可。



無論魯迅因何棄醫從文,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直到今天,國人的身體要比一百年前強太多了,七八十歲的老頭老太太都能和小夥子們搶公交了,可見這精神依然病著,而且還病得不輕呢!


達摩說


魯迅之所以棄醫從文,是因為當年在日本仙台學院學醫的時候,通過一些影像資料,看到當時貧困積弱的中國人沒有名族意識,麻木不仁。

按照這種節奏下去,中國人可能要“亡國了”,所以魯迅先生覺得,在民族“沉睡”的時刻,他學再好的醫學,也不過是多救活幾個“麻木不仁”的國人而已,要想真正的把勞苦大眾解放出來,就要向這個時代吶喊,喚醒這些沉睡的“靈魂”!

所以他是被迫放棄學醫的,在《吶喊》自敘中,魯迅寫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1、魯迅為什麼要學醫?

在瞭解魯迅為什麼棄醫的時候,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魯迅為什麼要學醫。

其實看過魯迅《朝花夕拾》裡面散文的同學可以知道,魯迅的童年其實是非常快樂的,而且家庭條件也比較好。

就像《三味書屋》一樣,這可是私立學校,一般窮苦的孩子,未必能上得起。

魯迅的確出生很不錯,他的祖父考中進士,在京城做官,父親雖然不是很爭氣,只中的一個秀才,但是憑藉祖父的經營,他們已經是當地的大戶人家,至少不愁吃穿。

但是好景不長,大概在魯迅13歲左右的時候,他的祖父涉及官場案件,被投入獄中,從此家裡的支柱沒有了。

而魯迅的父親在這個時候,得了肺癆,這個在散文《父親的病》裡面進行的詳細的記載,基本都是在痛斥當時的醫生,如果騙他們家的錢,如何用“仙丹”之類的東西害人命。

但是那個時候的魯迅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父親,被這些“中醫”騙子活活害死。

所以魯迅先生遭遇家庭變故,作為家裡的長子,也早早就懂事了很多,所以他十分想要學習“西醫”,希望能靠科學的方法,來救治像自己父親一樣的病人。

所以1898 年,18歲的魯迅,考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魯迅於1904年到1906年在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

這就是魯迅學醫的理由。

2、魯迅為什麼要棄醫?

當時日本仙台學院是醫學很“先進”的地方,能進入這個地方學醫,可以說是滿足了魯迅先生多年的心願。

魯迅也的確沒有忘記自己學醫的初衷,在這裡遇見了對自己十分關愛的“藤葉老師”,他學習也很刻苦,畢竟他,一箇中國人,能來這裡學醫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當時的環境非常複雜,尤其是中國,發生了太多的事情,清政府也岌岌可危,王朝的末年,往往是最動亂的時代。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發生了日俄戰爭,雖然是“日本和俄國”,但是這場戰爭的核心其實是“中國”,是這些西方列強為了搶佔中國地盤而發起的戰爭。

在《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中,魯迅也自己在課間“無意”中看見了一段視頻,說是日本人抓了一箇中國人要槍斃,而一旁的中國人居然看的津津有味,麻木不仁,這種情景“刺痛”了魯迅的愛民心。

他學醫就是為了救治這些老百姓,讓他們免受病痛的折磨。

但是現在看來,“精神醫治”更加迫切,當然魯迅雖然在這篇散文裡面說出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但是肯定不是看了一段視頻,就匆忙下的決定。

在日本學習期間,魯迅其實一直關注國家的動態,瞭解國內的情況,他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要不要學醫。

畢竟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也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更加運氣好的是,遇到了一個十分關愛自己的,想讓魯迅把西式醫學帶回中國的好老師,藤野先生,無論怎麼說,魯迅都不應該放棄這次機會。

但是看到這段視頻的時候,魯迅覺得自己應該作決定了,他要為這個時代吶喊,他要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

所以魯迅棄醫從文,其實心裡面非常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自己的好老師“藤野先生”!

總結:

魯迅先生是一個偉大的人,無論他當初學醫,還是後來的棄醫,其實他的本心都沒有變,他都是想“救治”廣大的勞苦人民,改變中國人被欺負的現狀。

有時會想,假如魯迅沒有棄醫,那麼我覺得中國的歷史上,也會多一個“偉大的醫者”出來。


太行山下小小強


這個問題魯迅自己都解釋過,看起來沒有再說明的必要,也沒有什麼必要去刻意追求創新的見解,但我覺得還是可以結合時代背景再總結總結棄醫從文的邏輯。

首先,魯迅並不是從小就志願學醫的,他在三味書屋除了聽課以及和小盆友玩之外,乾的都是非常文藝的事兒,這是一個典型的學文科背景家庭的孩子,描紅啊看山海經啊什麼的。還有就是,魯迅投異地,尋求別樣的人生,他去讀了礦物學堂和軍校!魯迅全集當中還收了他的中國礦物方面的文章。後來又到日本去學醫。你看看,魯迅的專業其實一直在變化的,並非一路走到黑,也並非說只有棄醫從文,至少有過棄礦從醫的經歷吧。

所以說魯迅棄醫從文的理由雖然非常充分,也都是真話,但並不表明他就沒有考慮過其他。

其次,從實業轉向社會科學,在當時也是很多的,這主要起因於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被西方人打敗了,我們師夷長技以制夷,對心理的衝擊沒那麼大,但被自己曾經的屬國,也屬於東方文明體系一員,也即小小的日本打敗,知識分子們開始就覺得糗大了,我們買了德國最先進的軍艦,甲午海戰還打不過,那就讓人覺得我們不是技術不行,是文化不行了,這打斷了中國人文化自信的脊骨。從這以後,激進的革命開始深入人心,開始從學習實業轉向學習管理啊文學啊法律啊等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所以,魯迅轉向文學,雖然是他個人的主張,但未嘗沒有時代的共鳴。

第三,魯迅回國之後做了老師,做了教育部僉事,很長時間也跟文學沒太多關係,他棄醫從文得決心可見並沒有那麼堅決,之少是沒太多機會吧。他做官期間當了很多大學的老師,還做了行政工作,其中有些跟文學有關,但有些就不見得。所以說,棄醫從文固然重要,但他中間很多事都跟文學沒太大關係,他之所以從文了,還是跟新青年雜誌的邀請有很大關聯,沒有他們的邀請,說不得我們就少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了。


西奈山的火柱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

我以為這是魯迅愛國所至,他由當初的學醫救國到後來的文學救國,即用文字來拯救國人的靈魂。這可以從魯迅的《吶喊自序》和《藤野先生》兩篇文章找到答案。


魯迅學醫的最初動機是拯救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魯迅小時候常常一邊上學,一邊奔走在櫃檯前,虔誠地去照中醫開的處方去抓藥,結果傾家蕩產也沒能治好父親的病,父親的病日重一日,最後還是亡故了。父親去世這件事極大地震撼了魯迅的心靈,從那時候起,中醫裡的庸醫殺人定格在魯迅的記憶裡,魯迅最初想醫治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他認為中醫是沒什麼指望了,那只有學西醫了,於是他東渡日本,到仙台學醫了。(相當於中專學校)但有一點要說明,魯迅先生始終位卑不敢忘憂國,他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專門去憑弔明朝滅亡仍至死不降清的浙江老鄉朱舜水,他連對留學生的優待政策都感覺傷自尊,他在東京看到留學生們醉生夢死,天天“嘭嚓嚓",他大為反感。後來有大胸襟沒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執教的一門功課,魯迅只考到全班中等,勉強及格了,竟被日本同學認為是藤野先生洩漏了考題,更是強烈地刺激了魯迅的敏感神經。最刺激他的還是看了幻燈片,日俄戰爭中日本、俄國兩個強盜為了爭奪東北,在中國地盤上大打出手,清政府居然保持中立,大清的健民居然成了賤民,給俄國人送情報,被日本人抓住了,要槍斃。這成了魯迅棄醫從文的直接誘因!他深刻地認識到:國人身體再強壯,如果沒有靈魂,還是行屍走肉,他認為:第一要著是拯救國人的靈魂!於是他就想到拿起筆,用文字來替國人治病,說白了就是洗腦子,於是就有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等名篇,有了像投槍、像匕首的魯迅雜文,魯迅也和毛主席一樣,成了上世紀最瞭解中國人的人,只不過他拿起了筆,主席拿起了槍。而不是學醫學不下去,他學醫學下去,混張曰本醫學中專畢業文憑沒任何問題,回來做個西醫,過上較為滋潤的“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幸福生活沒任何懸念,但中國新文化運動因此少了一員主帥,革命青年少了位生活導師,中國現代文壇少了一位最偉大的文學家、中國現代少了一位可稱作傑出思想家、革命家的世紀偉人,這個損失是無可估量的!沒有魯迅的現代文壇會寂寞得很哪!

魯迅的棄醫從文,既是他個人的幸運,更是中華民族的幸運。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是一個低熱度的文章,儘管如此,我還是願意認真的回答它。因為魯迅似乎被我們這個時代遺忘太久了,在這個功利之上,推崇曾國藩和胡雪巖的時代,沒有人願意提起魯迅這樣的刺兒頭。

我用三個部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魯迅為什麼學醫?第二,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第三,魯迅棄醫從文的意義。大部分內容會來自中學課文《吶喊》自序,不知道這篇文章今天有沒有被刪除。其他結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第一,魯迅為什麼學醫?

魯迅學醫,用他自己的說法,是因為一些幼稚的原因。但是在吶喊自序裡,這個幼稚的原因其實給少年周樹人帶去了很多痛苦的回憶。魯迅原本是小康之家,因為父親科舉作弊,受到懲罰之後家道中衰,這本身就是一個痛苦,再加上父親晚年生病,耗盡家財。少年周樹人不但要遭受家族親人對他們家的嘲笑,還有接受當鋪勢利眼的輕視。可能就是這些造成了魯迅敏感好鬥的性格。而父親被中醫治療無效,更讓魯迅認為,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局,父親的死與中醫無力有關。他報考醫學,很大程度上有痛恨庸醫誤命的意味在裡面。如果從心理層面分析,魯迅或許要以學習西醫為手段,減輕父親死去對自己造成的心理傷害,學習西醫,也是為死去的父親做些什麼。反過來說,魯迅學醫,並不是對於醫學有濃厚的興趣。這似乎也可以解釋魯迅在日本學習醫學的時候,成績一塌糊塗。

第二,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

用魯迅自己的回憶來說,是因為在學習醫學的時候,課間休息的時候學校會放映以日俄戰爭為內容的紀錄片,在這些電影片段裡,經常有中國人充當俄國的間諜被日本人抓到,最後被處以砍頭。而中國人砍頭的時候,圍觀的中國人麻木不仁,只是看看熱鬧而已,絲毫沒有自己同胞被殺害的憤怒激動。這些經歷給了他很大的觸動。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在東京的留學生很有學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業的,但沒有人治文學和美術;可是在冷淡的空氣中,也幸而尋到幾個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須的幾個人,商量之後,第一步當然是出雜誌,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為我們那時大抵帶些復古的傾向,所以只謂之《新生》。

所以說,魯迅棄醫從文,還是希望喚醒麻木不仁的同胞。可悲的是,直到今天,麻木不仁似乎還是一個同胞容易患上的常見病。

第三,魯迅棄醫從文的意義。

簡單來說,魯迅棄醫從文,中國少了一個三流醫生,多了一個超一流的文學家。對於魯迅的意義,有時候外國人可能比我們國人看的更客觀清晰。大江健三郎評價魯迅是20世紀亞洲最偉大的作家。而棄醫從文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還真不少,魯迅,郭沫若,畢淑敏,餘華,馮唐,如果把邊界再擴大一點的話,孫文,格瓦納,柯南道爾,渡邊淳一。我猜想,或許是醫學的嚴謹訓練,能夠讓這些人能夠更加冷靜深邃的觀察身邊這些庸俗的日常,並且解剖出其中的深刻意義與價值來。在鐵錘看來,魯迅的文學價值不在於革命,而是對於人性深刻的洞察和描寫。《孔乙己》裡面有一句話讓鐵錘終身難忘: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一直讓我難忘,歲月增長,我會用這句話來審視身邊的人和舞臺中央的人,有的人自以為很重要,有的人被看做很重要,可是實際上呢,有沒有他,根本沒有區別。這句話很殘酷,也很現實。

外國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的哈姆雷特,換成魯迅應該也是說的通的吧。魯迅在鐵錘眼裡是一個洞察人性關懷人心的文學大師,在你的嚴重,魯迅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鐵錘文史


1904年9月,23歲的魯迅來到日本小城仙台,在仙台醫專學習醫學。在學校裡,魯迅結識瞭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後來走上文壇的魯迅寫了一篇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回憶了當年在仙台的學習和生活。

藤野小時曾學過漢學,所以“很尊敬中國的先賢,同時也感到要愛惜來自這個國家的人們”。大概是因為這個緣故,藤野先生對來自中國的魯迅特別照顧,不但邀請他到家中做客,還親手為其修訂講義,把魯迅漏記、記錯的地方都添改過來,並用紅筆細細地註明。

  當時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沒幾年,一敗塗地的“大清帝國”理所當然地遭到日本人的鄙視,而中國“女人裙下的小腳,男人腦後的辮子”更是成為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在這種背景下,藤野先生對魯迅的照料自然引起了一些日本學生的憎恨和不滿,他們甚至認為藤野故意向魯迅洩露考試的題目。對於此事,魯迅在文章中憤怒地說:“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正在這時,又發生了那個著名的幻燈片事件,魯迅在日本同學的歡呼聲中看見自己的同胞被當作俄國間諜槍斃,而旁邊卻站滿了麻木的中國圍觀者。

  這兩件事促使魯迅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1906年初夏,魯迅告別了藤野先生,離開了仙台。臨行前,藤野贈給魯迅一張半身照片,背後寫著“惜別藤野謹呈周君”幾個漢字。

  當然,也有研究者認為魯迅當年之所棄醫從文,是因為成績太差的緣故,並且藤野後來也曾說過“在我的記憶中,(魯迅)不是非常優秀的學生”。魯迅在仙台醫專的學習成績究竟如何呢?

  據周作人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中記述:“在小林博士那裡又保留著1905年春季升級考試的分數單,列有魯迅的各項分數。”小林博士即小林茂雄,是魯迅在仙台醫專的同班同學,後來成為醫學博士。他保存的魯迅成績單內容如下:解剖學59.3分,組織學73.7分,生理學63.3分,倫理學83分,德語60分,物理60分,化學60分,平均65.5分。

  對於這份成績單,在魯迅同鄉好友許壽裳所著的《亡友魯迅印象記》中也有同樣的記載,魯迅班上當時共有142名同學,他是第68名,位列中游。作為一名外國留學生,魯迅聽課、記筆記、做題均須使用日語,並且“仙台醫專沒有教科書,參考書也很難見到,圖書館裡的醫學書籍和雜誌也不可以輕易借閱”,在這種情況下,魯迅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離開仙台後,魯迅與藤野先生一直沒有聯繫。後來《藤野先生》發表後,日本《巖波文庫》準備出版《魯迅選集》,收入了魯迅的這篇散文。當時藤野先生還健在,讀到了當年學生回憶自己的文字,知道那位“周君”成了中國著名的文學大家,非常欣慰,但由於通訊不便,從而失去了與弟子聯繫的機會——這也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民國年間那些事


魯迅1902年去了日本學醫,起因是父親病逝,對他打擊太大。據說當時沒有請正規的醫生,而是找了幾個巫醫。最後父親不治身亡。

魯迅,當時還叫周樹人決心學醫,先是到了東京,後是到了仙台。

在日本留學的時候,他受的刺激很大,從留學生角度看到各種醜態,在異國他鄉民族自尊心被喚醒,看到一起留學的同胞享受官派費用的同時享受生活,更加痛恨麻木。

後來他又到了仙台以後,那裡的留學生很少,他自己說,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的原因,他受到了優待。但這種優待中他還是感覺到了歧視,例如考試考得好,日本學生懷疑他有水分等等。真正觸動他的是日本學生在看幻燈片時,歡呼日本人斬殺中國人。而比起日本人的歡呼,幻燈片裡國民做看客一臉麻木相更刺激了他。

這時候的周樹人的民族自尊意識被徹底喚醒,後來他棄醫從文,他覺得文字才能喚醒國人的麻木,之後幾十年,一直堅持當一個“憤青”,不斷批判,批當局、批軍閥、批群眾麻木、當官不作為等等。

但其實魯迅死私底下是個非常可愛的人,喜歡吃甜食,牙齒不好卻堅持要吃,對藝術熱愛頗深,魯迅的木版畫珍藏很珍貴,算得上一個小小博物館,魯迅一生熱愛美術,民國初年,魯迅就提出了他的美術觀——"以思理美化天物"並強調美術的教育作用。從新興木刻運動發端到魯迅去逝前,魯迅不遺餘力地倡導、扶持中國新興的版畫事業,魯迅也被後人稱為"中國現代版畫之父"。


火星瞭望週刊


關於魯迅,先生棄醫從文 他自己早有論斷,在魯迅一系列留下來的資料看 魯迅一開始希望可以通過學習醫學來拯救人得病痛,但是隨後一些列的事件,包括自己在日本時候,看到自己同胞的麻木,愚昧,落後的精神,他感到國人的身體病痛遠遠不及國人精神病痛來的厲害!


因此,棄醫從文的他希望拿起自己的筆桿子,揭露舊中國人的麻木、落後、腐朽的一面。

當然,事後證明,魯迅的選擇是成功的,他畢竟樹立起了一座屬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高峰,對於國民啟蒙、國民性改造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松風閣書法日講


如果英國文學不能沒有莎士比亞,法國文學不能沒有巴爾扎克,俄羅斯文學不能沒有托爾斯泰,那麼中華民族則不能沒有魯迅——他是近現代中國文學的靈魂。

發端於五四時期的中國新文學,其語言形式與表現對象,都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而巔峰之上的領軍人物非魯迅莫屬。

魯迅,1881年生於浙江紹興。在經歷了諸多的人生變故後,他最終棄醫從文,志在對愚昧麻木的國民予以根本的療治,按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所說此舉為“改變他們的精神”。從他棄醫從文後的1907年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人之歷史》,到1936年去世,他始終都關注與思考中國甚至人類所面臨的問題,並留下卷帙浩繁的大量著述,包括小說、雜文、散文、隨筆、書信和一些學術著作。在小說、雜文、散文領域,他更是成就斐然,有卓越實績。

家遭變故,從小康到困頓,飽嘗世態炎涼

魯迅於1881年9月25日(農曆八月初三)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一個官宦家庭。他家有4、50畝水田,衣食無憂。13歲那年,祖父周福清因捲入科場舞弊案而下獄治罪,官府乘機敲詐勒索;魯迅父親周鳳儀被取消鄉試資格,憂憤交加,從此一病不起,周家迅速由殷實之家變為捉襟見肘之困頓窘境。大約在4年多的時間裡,魯迅經常去典當鋪當衣物首飾,換錢替父親買藥。他在“自序”中寫道:“......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辱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回家之後,又須忙別的事了,因為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父親終於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家境衰敗,使年少的魯迅開始體味到上層社會的虛偽和冷酷。

戎馬書生 ——懷疑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

1898年5月1日,18歲的魯迅身上帶著母親籌集的8元川資,到南京去投考不要交學費的公立學校。他在文章中寫道:“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嗎?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南京)進K學堂去了,彷彿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當年5月7日,他考入江南水師學堂輪機科。不久,他感到該校“烏煙瘴氣”,於是在10月份離校考入江南陸師學堂新增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主修礦務。在此期間,他看了嚴復翻譯的《天演論》,自號“戎馬書生”,把讀書與救國聯繫在了一起。在校求學時 ,他還看了些“木板的《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之類的新書”,聯想到中醫給父親開的方藥,由此悟到“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

赴日求學,由懷疑中醫到學習西醫,希望走醫學救國之路

1902年初,魯迅以優秀的成績從江南陸師礦務學堂畢業,被清廷派往日本留學,先進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和基礎科學知識。在弘文學院,他經常和友人議論改造中國國民性的問題。1904年6月,魯迅申請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希望走出一條醫學救國的道路。他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魯迅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期間,正值日俄戰爭爆發,日俄兩個強盜在中國的東三省大打出手,軟弱無能的清廷竟無恥的宣佈保持中立。

上課時,老師用幻燈片教學。魯迅在幻燈片上看到中國人因為替俄軍做偵探而被日軍捕獲砍頭,而一大群圍觀的同胞卻流露出麻木的“看客”神情,他深受刺激,決心棄醫從文,用犀利的文字拯救中華民族的靈魂。

為此他寫道:“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疑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1906年3月,他離開仙台來到東京,開始棄醫從文,從事文藝活動。

新文化運動旗手

魯迅改變思想後,認為拯救民族的靈魂比救治軀體更為緊迫,於是毅然棄醫從文。他於辛亥革命爆發前夜出現在中國思想文化戰線上,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以筆做刀,在小說、雜文、散文等諸多領域均有嶄新的建樹,其作品思想深邃,語言鋒利無比,為中國人的思想啟蒙以及中國現代文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