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過程中,你都遇到了哪些障礙?你是怎麼處理的?

小小雜家


我是一個喜歡簡單又有點戀舊的人。生活中,有些中看不中用的東西,我儘量不會買。而對於那些過時的東西,比如不會再穿的衣服,會捨不得丟掉,但是再放著也無用只會佔地方,我會裝好讓另一半去扔,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自己扔會覺得不捨,別人扔就不會這樣覺得。

另一種斷舍離,就是友情。曾經一個很要好的朋友,我們無話不說,對於她真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如果不是因為某件事,也許我們現在還是好朋友。因為那件事(這裡不再多說)真朋友是不應該做出來的,為此,我跟她之間漸漸變得無話可說,甚至見面會有些尷尬。但是對我而言,要斷絕曾經百分百信任的友情,很不容易,剛開始,雖然不再聯繫,但我還時不時地關注她的朋友圈,這種心情是很矛盾的,她並沒有那麼在乎而我感覺自己是犯賤一樣,後來我強迫自己不再去關注她,慢慢的就再也沒去看過她的朋友圈。我們再沒有出現在彼此的生活裡。回不到最初的友情,就這樣斷了。


均若


謝謝小小雜家,很榮幸你能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

說實話,我沒讀過《斷舍離》,這本書曾經不止一次的從我手邊經過, 我看它的裝幀設計就不斷舍離,像一個暴發戶,陋鄙的張揚著,就連翻開封面看一眼扉頁的興趣都沒有(被別的意思哈,這是我真實的感受)。

斷舍離不是什麼新玩意,新時尚,就是我們爹孃苦口婆心告誡我們的兩個字:節儉!節儉!節儉!我們的奶奶或者我們的祖奶奶做得比他要好得多。

節儉不是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捨不得花錢。這從來就不是中國人的習慣,有句老話講的嘛:積積攢,積積攢,攢個銅錢買把傘,風兒一吹,吹得個光桿杆。攢錢富不了家。

節儉就是會花錢,把錢花在刀刃上,有計劃的花錢!該花的錢借錢都要花,不該花的錢,即使錢堆起到脖子也不花一分錢,這基本上就叫斷舍離了。

當然,這還不夠,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慢慢來,不要慌。俗話說,慌慌張張,一碗光湯。凡事都要有一個過程,既要勤懇做事,又要學會抬頭看路。機會來了,就不要瞻前顧後,勇敢的抓住。

二、要保住老本,就是命,不管有多掙錢,要命的事堅決不幹。不管到什麼時候,手裡永遠要有存款,以備不時之需,再有餘錢,炒股也好,理財也罷都沒問題,這次疫情,要不是老百姓手裡有幾個活錢,誰能在家安安心心的呆上兩個月不出門?

三、要愛乾淨,老話講,笑筋不笑布。不管是家裡家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要收拾的乾乾淨淨,穿戴利利索索,不管奢侈品還是地攤貨,夏天穿著清爽,冬天穿著溫暖,讓人看著舒服熨帖。

四、一定要有認真對待你的工作,因為他是你實現夢想的必由之路,掙不了錢,也要掙經驗。就好比收拾得乾淨的房間,雖然簡陋,但卻舒服。

五、要多讀書,廣泛的讀,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藝術品鑑能力,對世界的辯識能力,這樣會讓自己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同樣一件事,別人看到的是糟糕,而你看到的卻也是希望,不論身居何處,在你的心裡都是自在。

六、不要把你在這篇文章中看到的東西,和你在書上看到的東西放在心裡,沒用,你要把他放生活中去實踐,然後再一點一點的提煉出來,才是最好的、最有用的東西。否則,連個屁都不如!

最後說一句,把《斷舍離》那本書給扔了,因為他既不能讓你斷,也不能讓你舍,要他有什麼用,既然沒有用,那就讓它離開吧。


假裝外行看門道


大家好,我是卡來付,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一開始的時候,玩遊戲,玩手機,高中沒好好學習,那年高考考了個專科,七月去打工,給一個菜館端盤子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掃地 拖地 擺桌子 擦桌子 整理酒瓶 摘菜 蒸米飯 上菜, 鹽糖啤酒饅頭不夠了要趕緊跑到小賣部去買 我一個女生提著一包包啤酒跑著走著曬著太陽一個來回就累的不行了, 廚房很熱,不到一個星期悶出一身痱子,每天頭髮 臉 只要是衣服沒蓋到的地方就一層油 衣服也是 渾身油煙味。一天七十塊。

我姐姐是音樂學院的,暑假兼職在餐廳駐唱兩小時,也就十首歌,就100塊還有空調吹。從打工回來,我就打算上大學一定要好好學習,考專升本,考研,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不然以後,只能做苦累工作還賺不到太多錢,而且還要受著別人看不起的白眼。所有人都告訴我專升本很難考研很難,但我知道世上的路不管你怎麼走都不是彎路也不會是捷徑,你該走的路一步都不會少。因為自己曾經的不努力,經歷過的事,一次一次的刺痛自己的自尊心。

那些經歷足以讓我自律,我現在就已經開始背英語單詞準備英語四級了。我不想以後連水彩顏料都買不起,只能整天在菜市場跟別人討價還價,也不想連彈古箏的時間都用來做苦累的活,更不想以後落魄到都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

所以從那時 我一直在努力,努力抓住一切自己可以抓住的機會。放棄遊戲,放棄打牌,放棄刷手機,放棄也是一種成長。

謝謝大家,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卡來付


我就對斷舍離這個問題很糾結。

我是一個超愛買東西的人,小東小西的,大到傢俱,全部網購,號稱劉大膽,這也說明咱國家的電商灰常發達不是嘛!因此很多東西重複的買,好多東西都是新的,用過的也不是很舊,就拿衣服來講,老覺得沒衣服穿,到了換季就買,因此櫃子裡滿都是我的衣服,我家先生就佔一小格。慢慢的衣櫃就裝不下了,所以看大家都提倡斷舍離,所以咱也就試試吧。

這打開櫃子,翻翻哪件八成新,,還都能穿,有些連標籤都沒撕掉的,不知道從哪下手。後來就上頭條看別人發表的經驗,那就先從胖瘦整理吧,感覺穿不出去的先丟掉,瘦了不能穿的,舊點的捐了,新的就留給老家的親戚,這樣就整理出一點。再接著從款式下手,覺得款式自己不喜歡的,還是差不多的捐,新點的送老家去,可搞來搞去櫃子裡也沒騰出多少地方,沒多少時間就又滿了,我想剁手!

最近內衣整理了一遍,效果還行,這次主要是下了狠心,把該扔的都扔了,捨不得扔的狠狠心也扔了,完事一看,還比較滿意。

所以我發現了竅門,只要狠下心,閉上眼,手要狠,這衣櫃整潔,心裡還是蠻舒服的。關鍵是又能買新衣啦[耶]


丹青子劉曄


一開始扔的都是一些廢紙和空罐,沒什麼捨不得,這一步很簡單,扔了很大一部分。

開始遇到障礙第一個當然就是捨不得,有一些看似有用,其實又沒有用的,這一步花了很多時間,首先把自己一年都沒有用到的東西挑出來,既然一年都沒用到,以後能用到的機會也不多,但扔掉始終可惜,就在朋友圈和閒魚上或送或賣,處理了一部分。然後剩下的收起來,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真的沒用過的就狠下心來扔了。

處理完一很久都沒用的,就開始處理雞肋的東西,不好用和不喜歡的,既然都不喜歡了就全部處理掉,這裡的處理包括送人和賣還有扔。

最後就是選擇,同種類同功能的東西中留下最優的。

雖然做了花了很多時間,但是東西還是有很多,然後就每天扔一點,慢慢的東西就少了,斷舍離是會上癮的。

在斷舍離的時候,我剋制了自己買東西的慾望,這是很關鍵的,因為沒有了源頭,東西才變少了。

最後推薦一部日劇《我的家空無一物》,裡面有很多斷舍離的方法。


瓶君子


斷舍離=扔扔扔!最大的障礙就是不捨得扔!

斷舍離真的是一個無比痛苦的過程,對我這個特別念舊的人來說,每件物品都是一段美好的回憶,扔掉它就是要割捨去這一段記憶,萬般不捨。

我對紙張尤為著迷,同事們都知道我這個嗜好,無論旅行還是出差,旅店裡的空白信紙我一定會收集,隨手寫上一些文字,帶回來夾在我的日記本里,因為它代表了一段難忘的旅程;

和朋友出去吃飯喝咖啡,店裡的菜單我也會蒐羅回來,因為它記憶了一次愉快的聚會;侄女兒在法國唸書時被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那份報紙我留到現在,它記錄了孩子異國他鄉求學的艱辛;還有女兒穿過的初中校服,被我洗的完全變了顏色,我還留在衣櫃裡,它記錄了孩子的成長;斷了弦的尤克里裡我留了二十年,它讓我想起收到父親的這個禮物時的欣喜若狂……

對它們,我無論如何無法捨棄,但是我還是努力嘗試著做了一次斷舍離,從我自己的衣物開始。

目標:春夏季的衣物各留四套,秋冬季各留三套。

挑選標準:近兩年穿著次數較多的,顏色容易搭配的。

換新原則:總量控制不變,買件新的,扔件舊的。

保留記憶:準備淘汰的衣物,上身拍照留念,換種方式收藏記憶。

整個過程用時六個小時,淘汰羽絨服10件,大衣5件,風衣3件,毛衣8件,T裇短褲近20件,裙子長褲12件,其他30餘件。

斷舍離,是踐行一種生活方式,“斷”是源頭,控制強烈的購買慾,把擁有的每一件物品的使用價值最大化,才有持續下去的可能性。我已經在行動了,你們呢?有更好的方法嗎?


smile


也曾經有很喜歡購物的時候,哪怕什麼都不缺,幾乎也沒有不購物的一天,路過全家沒什麼可買也能買點酸奶、礦泉水、口香糖什麼的,雨傘n把。跟自己潛意識說,那些都是必需品。大概是上年紀的緣故,就算每年只買一兩個,皮包不多也不貴也有十幾個、衣服鞋子都不是多貴也不是多便宜,雞肋的感覺。

每年換季的時候把衣服從櫃子裡掏出來,掛起來,都要大很多噴嚏 。有一天打著噴嚏,突然覺得很煩,拿出來的這些東西其實都沒有穿過,但是也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穿什麼,感覺這一季沒兩件新衣服還是過不去吧。有了新衣服,好像那些雞肋我也就不想穿了。 我沒有什麼名牌的完全沒摘吊牌的衣服,多少都是穿了穿的,想想賣鹹魚和人家囉囉嗦嗦討價還價就很煩,但是我們樓裡打掃衛生的阿姨很好,我每次會放在樓道背後,給她拿走。我老公看見自己的衣服被別人撿去穿了會很難受,我好像從來沒有,看見阿姨穿我的鞋子我還挺高興的。 衣服是我最容易斷舍離的部分,但現在我也做不到四季的衣服都能掛在衣櫃裡。

我家也沒那麼大,慾望也沒有那麼低。我還是需要幾身不一樣的衣服換了穿的。但是現在每個季節我換下來的衣服基本上都是穿的,沒有那種掛起來掛一季一次沒穿過又掛回去的事情,假如有,我就很快扔掉了。另外,我突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對高跟鞋一點也沒興趣了,穿著都是折磨我自己,7-8雙鞋扔掉的時候都是全新的。

這大概是我最奢侈的行為了。買來也是好幾大百的,但是想想我最終都是不會穿的,每穿一次都要武裝好創可貼什麼的,也是夠了。就留下一雙ecco比較舒服的3-4cm的黑色小皮鞋,以防萬一。皮包稍微困難點,因為雖然不是什麼大牌,也都是純牛皮商場買來的,1000-4000不等,但是我也背了一段時間了,一年買一兩個,攢起來櫃子裡就放不下了。後來想想,有幾個牛皮包雖然質量很好,款式也不錯,其實蠻舊了,有很清楚的磨損痕跡,每次揹著我家人總要問我要不要去買點新的。

我曾經想把它們改造成筆記本內膽包、,但是想想去皮具工坊做出來也許又要好幾百,算了吧。我還是很想念它們,但是以後我想有的用我就不會再買很多不同的顏色翻花頭了。黑色、棕色的兩個皮包,上班的時候什麼衣服都可以搭配。有兩個隨身小包,一個運動包健身房用,n個帆布包超市買東西常常用。各種斷舍離的文章裡說的你應該扔掉的50個100個東西,其實我幾乎沒什麼。手邊沒有什麼壞的破的東西囤起來,以前我有很多購物袋,後來發現購物袋存著永遠也用不完,於是不管多麼精美的購物袋都捨得用他們裝幹垃圾。

後來就沒有購物袋了。家裡的餐具小家電什麼的,我也沒有什麼不捨。買的時候不是很貴,也都用過一段時間。不喜歡不好的扔了,一點不可惜。廚房的東西都是夠用、好用的,但說不上極簡。現在因為家裡用了洗碗機,洗杯盤碗盞都很勤快方便,吃完飯衝一衝放在洗碗機裡,晚上一起開了洗掉,所以我的餐具和水具都比較多。存量大概相當於3套。但是這些東西每天都在用。

有了烘乾機裝了地暖以後我自然地少買了很多衣服,比如以前我記得自己有一箱子秋衣秋褲,冬天衣服幹不了,要多備幾套。現在一共只有兩套,洗完隨時烘乾。因為總是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衣櫃裡大概常穿的就4-5套。冬季外套有一件棉衣、一件羽絨、一件大衣。從前也沒有買品質很差的東西,只是因為覺得不貴,不超出自己的消費水準,所以可以買很多,現在真正捨棄的東西大概只有高跟鞋和不新不舊的衣服和比較舊的皮包。

以前喜歡買東西還有一點是因為特別閒,現在更關注自己的工作,自然就沒那麼多空刷淘寶、京東。存貨變少的好處是,我覺得自己特別清楚自己有什麼。慾望減少,是因為我老了,幾乎無慾無求,這也許並不是多麼值得提倡的事情。能夠斷舍離的人,大概都是因為曾經有過,不在乎更多擁有吧。最難割捨的大概是書。它們代表我曾經的夢想。我有n箱子書 。從每學校搬到家,每次搬家都帶著一次比一次更重的書。有些仍然沒能捨棄,有一些已經十多年了,我還沒有翻過幾次。

這一次扔掉了我的英語小說n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的老師回國前送給我的什麼羅馬帝國衰亡史等等原版小說,更多的是成套的法語書、德語書、西班牙語入門、日語n冊,它們代表我年輕時希望成為一個精通x種語言的大學者的夢想,如今我知道,我沒有力量完成這個夢想了。

所以斷舍離這些書,對我而言是一種放棄,是清醒的自我認識,但是並沒有什麼可以歡欣鼓舞的地方。我把這些書投進回收箱,得到了90幾塊錢。也就是說,我扔掉了90公斤的書,直到最後愛回收的箱子滿了,不能再投了。作為一個文具控,我大概有10幾隻各種日本德國產自動鉛筆,10幾隻各種鋼筆,500+各種水筆,100+各種筆記本,幾十卷膠帶。如今每天都用電腦工作,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用完,但是我也不捨得扔。還好我後繼有人,中學生期末的時候每天都可以用掉一支筆,每次學校組織義賣,她都帶去幾卷膠帶,幾個本子,最好看的留下來。

現在那一堆文具越來越少了,長出一口氣。這是一個癖好,現在我路過好的文具店,也會流連忘返地逛逛。但是就逛逛看看而已,不太會帶回家了。化妝品嚴格來說沒有多少囤積,只是一年年地下來,發現自己有很多過了保質期的從來沒用過的粉餅、口紅、香水,丟到最後,彩妝一共只有一管口紅,還是給女兒表演準備的。但護膚品大量,從頭到腳都有。每次出國旅遊或出差,不買點覺得自己吃虧了一樣,漸漸的也覺得沒意思了。以前每次出差看到酒店的洗漱用品都帶回家,現在除非特別精美的都不會帶了,既然沒自己用的好,帶回家也是浪費。有些東西我拿回家幾年了,想著去健身房的時候用,其實根本用不了那麼多,所以後來都放著給衛生阿姨了。

從愛買東西到現在索然無味,其實有好幾年,我沒有得到那些書裡說的所謂的平靜、能量的流動、對生命的把控……所謂社交上的斷舍離我也不需要,從來都不會勉強自己和不喜歡的人打交道。所以回應題主的問題,我覺得自己什麼也沒有得到,只是慾望衰減,越發減少。如果非要說得到什麼,大概就是認命吧。那些雜物都曾是我鮮活的夢想,高跟鞋 緊身裙、口紅、香水是一個女人對世俗之美的嚮往,失去這種求美的慾望,也不覺得是高級。扔掉那些外語書和大部頭的哲學書於我而言,是確認自己是一個庸俗的平凡人,是確認自己年少夢想的失敗。現在我所有的東西都是和自己的六便士相關的。





奇葩視角


老話說“當斷不斷,必有後患”。2017年以前,我從沒有深刻去體會這話的含義,因為是個自由職業者的緣故,每天應酬不斷,抽菸,喝酒,熬夜,打麻將,不斷的透支自己的健康。2017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差點要了我的命,出院後,痛定思痛,戒菸戒酒,鍛鍊身體,每天在運動場堅持快走,直到走出汗為止。工作上如果遇到實在避免不了的應酬,我也堅持酒席上少吃油膩,多吃蔬菜,不管幾點,宴席結束,都要把沒走完的步數補齊,一個月下來成功減掉18斤。你看,沒生病前怎麼減肥都減不下來,現在一個月就判若倆人。所以,當生命收到威脅的時候,你才會深刻體會到斷舍離這些壞習慣的重要性。但人生沒有那麼多幸運,當斷則斷,遠離禍患。



八啦八啦歹


最大障礙就是父母[捂臉][捂臉],扔掉的東西會被撿回來,還會被說教一番,說敗家,不會過日子,說浪費可恥,象犯罪一樣的啊,偷偷摸摸的扔掉,自己也怕萬一以後,有用東西扔掉還得買,自己有深深的最惡感。

剛開始,我只是丟掉我自己的東西,不敢動父母的東西,自己的東西也是要循序漸進,先把一些確實沒用,百分百不用的東西,過期的食品或物品,還有些衣服都遺忘在衣櫥裡的,先把這些扔掉,還有一部分確實是扔不掉的,以後還有價值的,就先弄一個雜物箱,把它歸置在一個不經常看到的地方,把一些扔掉留下來的物品丟到那裡,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確定不能用,再從裡邊分解出來一些,確實沒有用過的東西,再次丟掉。 還有就是把一些不壞,自己又用不到的東西,把它送給朋友,或打包放在小區樓下,讓有需要的人去拿去用,這樣也減去了不必要的浪費,還有記住一點,丟的時候千萬別糾結,丟了以後別去想別後悔,儘量讓生活簡單,等自己的空間空出來以後,父母也會覺得這樣很好,慢慢的去影響它們自己斷舍離



和馬


斷舍離的意義對我來說不單是對自己生活物品的整理,也是對自己人際關係的整理!

我喜歡購物,特別喜歡拆快遞的感覺,家裡東西自然不少,不過還好我也很享受斷舍離的過程,把不需要、不合適的東西挑選出來送人或丟掉,這樣居住環境寬敞整潔了,心情也更愉悅了。當然也會有不捨得的時候,始終抱著“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想法也就狠狠牙解決了!

相較於物品上的斷舍離,人際關係上的斷舍離會更不容易!年輕的時候都願意廣交好友,年齡大了以後更願意精簡朋友了。於是翻找手機中的微信,刪除一些所謂的“好友”,既然此生也許都不會再和我有交集的人,又何必以“好友”的身份岀現在我的生活中呢!雖然有時候難以抉擇,但有句話說的好,“朋友不在於多,只在於精”不是嗎?

敢於斷舍離,就是敢於面對更精簡的生活。本來就是一個普通人,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才最為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