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中被忽略“隱性邏輯”:劈腿還不分手?誇獎居然是捧殺?

我們總是要面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套路,然後產生套路化的反應模式:

比如我們總是容易被熟悉的事物打動,甚至矇蔽;很難糾正自己的陳舊觀念;

比如鋪天蓋地刺激人心動的“營銷神文案”,明知道是套路,還是產生不能抑制的消費衝動;

比如我們容易被誤導,很容易因為片面的信息就輕易快速下定論,隨著輿論來回搖擺;

比如我們總是忍不住陷入“刻板印象”,不經意就加上了“標籤”;

為什麼經驗越多,選擇越困難?為什麼聰明的大腦更容易被套路?為什麼我們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

我們總是在強調,要學會轉換思維,克服“想當然“和”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但我們真的能意識到,不由自主陷入慣性思維方式的時刻嗎?

人總是在面臨抉擇的時候,傾向於保守態度,不願意改變現狀;僅僅是因為,改變起來勞心勞力,我們本性怕麻煩嗎?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受大腦思維方式的“矇蔽”。在我們慣有的思維模式裡,忽略了一些重要的“隱形邏輯”,導致推論出錯誤的邏輯關係,產生了誤解;或是容易陷入過去的定式思維,難以扭轉和創新。

這套《讓人腦洞大開的思維精進書》裡,就有一本,專門講述套路背後的《隱性邏輯》:

思維中被忽略“隱性邏輯”:劈腿還不分手?誇獎居然是捧殺?

作者卡爾•諾頓(Carl Naughton),也是個跨界的斜槓硬核人才——

  • 語言學家,教育心理學領域的講師,在科隆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10年有餘。
  • 他還是Brain check公司創始人,其客戶包括:奧迪、寶馬、可口可樂德國、戴姆勒、德意志銀行、德國電信、一汽集團、諾華製藥、歐寶集團、寶潔、西門子、瑞士郵政等。
  • 同時,他還是一名演員,有20餘年的舞臺經驗。

所以思維不一樣,眼界不一樣,經歷和人生就會徹底不同,太豐富的人生體驗。

當一個人思考的時候,大腦通常採用的是熟悉的思考模本,並且很可能掉入思維陷阱之中。

只有瞭解自己大腦思考的工作原理,以及熟悉各種思維陷阱,並正確運用思維工具,才能正確和有效率地進行思考。

我選取了裡面2個我很有感觸,也在努力實踐的場景。

(一)為什麼明知道有問題,還不願意改變/分手?

大腦傾向於惰性——預期在不確定性中,花費精力時間進行改變,不如維持現狀,反正也不能更壞了。

所以換言之,如果我們沒有強烈的證據表明,如果不改變,我們會遭受損失,或者無法獲得更多,我們就很容易得過且過。

人還有另外一個人性的弱點:即使知道自己做出了不合適甚至錯誤的決定,也會拼命尋找理由,說服自己,相信這是好的,可以將就湊合,或者再也不可能比它好,從而得到心理寬慰;或者過早認命,一切無可挽回——

面對不合適甚至劈腿出軌的另一半,遲遲不肯分手,大多數人糾結的原因,就是出於以上兩大類。

書中這一個簡短的問題和回答,讓我發掘了自己一套應對糾結的“選擇困難症”的萬能模式:

1.深度思考,我非要改變的意義是什麼,尋求根源的動力。

戰略上的勤奮,比戰術上的努力來的重要。

我們想要堅持下去一件艱難的事,一定要找到足夠的動力說服自己,改變是必須的。不然,不僅有半途而廢的風險,即使堅持下來,也是過度消耗意志力的不必要折磨。

比如我經常間隙性減肥,總是各種半途而廢后因為身材焦慮而導致心理負擔更重,問題得不到改善——大概因為外貌焦慮的減輕,讓我對外表的纖細沒有特別強烈的慾望。

然而,我從特殊居家期開始,一反大家宅家肥的常態,足不出戶依然月瘦十斤——因為我把減肥的動力,從變得“好看”換成了“為了健康而運動和合理飲食”。所以一時貪吃美食,或者體重進入瓶頸期,對我而言,都不在影響我自己的心情起伏,因為我知道,我還是在向著健康的方向,快樂地點滴進步。

這樣與我而言,真的更容易堅持。

2.不要輕易粉飾自己的錯誤,動不動就替自己找藉口,輕鬆得過且過。

《終身成長》一書裡,分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如何面對自己的失敗:

固定性思維方式者,會著重在失敗本身的感受上。因為高考不成功,從而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貶低自己;又或者因為自己的不成功,轉身去歸咎其他人事物。這種思維方式,會更保守,不願意挑戰嘗試,也不敢捲土重來。

我太理解這種心情,因為第一次你可以歸咎外因,但是第二次甚至數次以後的失敗,你只能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

所以只要不去做,就不用面對失敗,也不用承認自己是失敗者。

成長性思維方式的人,則會好好分析失敗原因,動用全部能力來克服和完成。不是說他們不會感覺到壓力和痛苦,而是面對挫折,選擇用腳踏實地的行動,全力以赴地堅持去改變。他們認為挫折可以給人動力,挫折可以告訴我們很多,它是一記警鐘。

而且成長型思維的人,目的往往比眼前的得失要長遠,抱著一份更廣闊的目標。所以這種可以激發源源不斷學習熱情和動力的思維方式,要比聰明和努力來的更重要。他們會不斷嘗試新的方法,所謂的天賦,就是能力本身。不斷澆灌天賦的是不斷地,無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對挑戰的探尋。

3.人雖然要學會審時度勢,自知之明,可不代表錯誤的事情都要得過且過,永無翻身和反轉的餘地。即使走錯路,我們也要告訴自己,我們依然有的選擇。

這些年在工作中,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沒有人會像老師一樣,告訴你按部就班怎麼做,你只需要執行,不需要思考。更不會有人手把手教你,甚至在你犯錯的時候,灰心的時候,鼓勵你,安慰你——不捱罵都不錯了。

不會的東西太多,錯了也很正常,不應該一次錯誤就一蹶不振。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拋開所有的弱小無助,要像個成長型思維者一樣,不要總去想我們能不能做,而是我們應該怎麼做。不要認為自己很特殊,或者天生就應該贏。真正的強者和勝利者,懂得在壓力下如何專注,而且在必要的時刻能夠實現超水平發揮,完成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任務)。


思維中被忽略“隱性邏輯”:劈腿還不分手?誇獎居然是捧殺?


(二)被正面的評價,肯定和反饋包圍,為什麼是大腦的創新能力的殺手?

大腦不喜歡創新。這不難理解。

創新確實是個艱難,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創新力的頭腦,至少需要具備兩點:

1.讓觀點變清晰的能力——抽絲剝繭,抓住重點和主要矛盾,

2.將多個獨立的觀點,重新排列組合的能力——尋找隱藏的聯繫性,甚至無序中的有序,雜亂中的平衡,看似不相關實則是另闢蹊徑的突破口。

但限制,競爭,甚至是評價,獎勵,研究表明,這類會造成我們必須給出反饋的氛圍的行為,是大腦創新力的“殺手”。這就有悖於我們的印象。

雖然積極的反映,可以讓我們心情大好,擁有自信。事實上,研究表明,我們以為的外界給與的正面激勵,並不會促進創新力。

我們的工作記憶,是需要足夠的空間和容量進行來回自由切換,才能完成創新思考。

我們如果過度關注外界的反饋和評價,就相當於儲存了大量主觀且無用的信息,想象超負荷運轉的電腦或程序,是不是就會宕機或者不得不暫停一部分功能?人腦的原理也是如此。

尤其是先入為主的想法,更容易讓人逐漸喪失選擇和思考的自主權。


思維中被忽略“隱性邏輯”:劈腿還不分手?誇獎居然是捧殺?


當我們可以控制自己攝入外界的信息後,下一步,如何提升切換思維模式的能力呢——類比思維。

1.通過聚焦中心,讓模糊不清的問題,變得具體可分析——如何機智地“遞進式”提問?

我們經常面對問題很迷茫,抓不住方向,很可能是我們沒有合理充分利用所有已知信息,去擴充這個問題的條件。

比如,兩家銀行的理財收益率,A是4.5%,B是3.9%,無條件選擇A嗎?

不,大家都知道,必須考慮多重因素,比如期限,自己資金需要的流動性期限,最關鍵的是,風險等級等等問題。

當我們面對選擇的時候,與其盲目焦躁,不如試試在一片亂麻中,利用自己整合信息的能力,加入更多可參考信息,給自己更多已知條件和預期方向,一層一層不斷提問,直到問題的核心,找到我們要的答案——這就是我自己定義的“遞進式提問”。

2.不斷髮散思維,巧用舉一反三的套路,由抽象到具體,或具體到抽象,尋找新的突破口——如何尋找“創新型答案”?

比如,很多發明,能實現彎道超車,或者跨界成功,都是因為出其不意的思路。

紅外線反光鏡的發明,就是從尋找合適的發光裝置,到如何解決供電的瓶頸,再到考慮用“反光”代替自身發光。

我們這些努力碼字的小透明也是如此。為了文章更吸引人,一定要學會,開幕雷擊,從其他方向切入。

思維中被忽略“隱性邏輯”:劈腿還不分手?誇獎居然是捧殺?


(三)套路不可怕,學會套路後“反套路”,創造“新套路”

本書分析了21種常見場景裡,人們如何陷入套路,又要如何找到更優思維的例子和解決方案。

人生套路多,處處要努力。

努力,重要嗎?重要。

我們普通人,在看不清行業更迭的大趨勢,算不準什麼時機的世界裡,必須要努力。

但其實我們做的選擇,學習的技能,有用,但不會像我們期待的那麼給力,可以一勞永逸,一蹴而就。

因為看準了方向的持續積累努力,恰到好處的爆發,加上克服周遭的不理解以及自己內心的自我懷疑,堅持到底,才能收穫那些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在信息過量,身邊嘈雜很難堅守自己想法的當下,不要覺得選擇重要,就忽視了努力這條平凡之路。

能在關鍵時刻正確思考,頭腦清晰做出正確的決定,何嘗不是一種高階的努力?

像這本《隱性邏輯》不只是舉例說明照抄作業,僅僅掌握這21種場景,更重要的是,學會有意識地在發現套路時,自己分析,如何切換最優思路。

因為,我們只能是控制決策過程,提高好結果發生的概率。人都會犯錯,將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來積累自信和成就感。

做好力所能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