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买房么?会通胀么?

国内疫情刚刚有所缓和,很多小伙伴就迫不及待的向涌入房市,担心房价再来一轮暴涨,那么这个时候真的应该买房么?

一场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给各个国家的经济造成冲击,3月份以来,各国救市政策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全球性通货膨胀的担忧也越来越强烈。

2020年3月28日,港股上市中国融创在业绩说明会上,孙宏斌表示2020年要“谨慎拿地”;3月31日,港股上市公司中国恒大业绩说明会上,许家印确立了新战略——“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

要买房么?会通胀么?

恒大2020年业绩发布会

“高增长”和“控规模”本身就是一对反义词,在行为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上市公司的业绩发布会上,是直面资本市场,说话比较含蓄,透漏出悲观情绪融资引发资本市场的血崩,尤其是在现在的疫情时刻。

今年伊始,融创已经优化人员结构,也就是开始裁员,据说裁员比例在20%,资产端一方面开始资产变现,另一方面缓慢拿地,行动最能反应内心的观点,这是融创的动作。

2019年国内商品房销售额16万亿,增速比去年回落5.7%。而在2018年国内房地产销售面积已经达到17万平米的天花板。

也就是说在201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高增长时代已经落幕了,未来新建商品房销售额的增速会逐渐回落,由正变负,房地产市场也许会成为中国各行业内第一个开启负增长的行业。

在个人财富层面,恒大和融创虽然是港股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但是与美国上市公司股权分散不同,中国上市公司多数股权很集中,创始人占据大部分部分,所以像恒大和融创这类公司虽然上市了,但本质上还是私人公司,中国房地产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竞争格局基本上已经确定了,未来不太可能会有哪家地产公司倒闭了。

未来房地产发展增速下滑甚至衰退在地产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从大老板个人决策层面——降负债、投资其他行业是最好的出路,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许家印的矿泉水、造车领域折腾,孙宏斌在收购乐视、投资文旅方面折腾,本质上都是为了分摊地产见顶的风险。

这是个人财富层面。相对于国家经济来说,个人财富是一个风向标。

关于房地产市场,我们需要思考一下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房地产市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国内经济一片火热,当时日本各行各业在国际市场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造”横行世界,低利率的信贷环境,一片热钱涌入地产和股市。日本政府和央行一致认为经济过热,所以逐步提高了利率,流动性紧缺,借贷成本升高,直接导致房地产市场崩盘,并引发了日本经济的大衰退,日本人称之为“失去的十年”。

回到国内市场,很多人担心这次危机过后,房地产市场会再来一轮暴涨,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应不应该买房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思考三点:

上层“房住不炒”三令五申

房企开始降负债、少拿地

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采取房地产刺激会使中国错失机会。

目前来看上层很坚决,有部分地方政府出台房市放松政策,也是“政策一日游”,很快就撤销,这说明地方政府和上层是不一致的,也能看出上层的态度。

房地产企业对于政策的接近程度很敏感,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的,以恒大、融创为代表的房企对于2020年甚至以后的态度能说明很大问题。

每次危机发生的时候,其实也是改变原来秩序的最好时刻。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各个省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的我们有很多刺激经济的方案,但是如此这次依然选择房地产刺激,效果会不佳,一方面推升房地产价格风险,带动钢材、煤炭、水泥等一系列产业链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会错失发展核心制造业的机会。

发展核心制造业的机会,这一点很重要。

中国近二十年来制造业发展迅速,除了我们的的勤劳勇敢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国际产业转移。这一点也是很多后起之秀经济崛起的根本原因所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崛起,就是在英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尤其是金融业发达,人力成本很高,国内新增投资已经没有利润空间时,英国人开始大量在美国投资,投资美国的基础设施、能源、工业制造业,这才奠定了美国崛起的基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的崛起,同样是美国人在日本的投资,美国资金以债权、股权流入日本,促进日本的崛起。

中国今日的崛起也一样,为什么我们搞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引入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国内的制造业。美国、日本的资金融入国内才造就今日的制造业大国。

制造业对国家的作用实在太大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在关键时刻的国家应急能力,这也是特朗普一直嚷嚷着要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

但是这个现象是不可逆的,发达国家各项成本高企,从微观的企业层面而言,最关键的还是利润最大化,所以说“资本是没有国家的”。

中国有朝一日崛起之后,各项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提高之后,也会走上这条制造业外流的道路。但是中国东西、南北部发展的不均衡,注定这个时间段很不会太短。

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危机现在对于中国而言,更多的是转型的机遇,但是对于美、日、欧洲等国家着实是危机,但是这一点我们也没必要太幸灾乐祸,根本原因还在基础不一样,发展空间不一样。

同样,这次危机可能在一些发达国家会造成通缩,尤其是经济体量小、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体,比如日本,毕竟这事在日本也不是第一次发生。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失去的十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日本国土面积小,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较完善,制造业由于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也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个导火索(那次是房地产崩盘)引爆后,常规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并没有什么效果,内需拉不动、出口优势不明显,后果就是通缩。

今天的中国,远不止于走上这条路。中国的基础设施,尤其是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核心制造业发展空间也很大,人力成本尚有优势,内需还有很大的促进空间,所以这次疫情,远不止于引发通货紧缩。

目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看,还是在对抗衰退,也远不止于引发通胀,房地产暴涨的条件并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