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的韌勁之道

飽經世變的碧桂園,練就了一身韌勁。


2019年房地產市場風聲鶴唳,調控政策持續高壓,融資渠道全面收緊,在此背景下,全國新建商品房成交規模增速回落,房企內外承壓。


但作為頭部房企當中的“優等生”,更強的“韌勁”讓碧桂園表現得更為從容、且“驚豔”。


3月26日,碧桂園如期發佈2019年度業績報告,當中,營收額、利潤增速、現金流、負債率等系列指標,似乎讓人看到了一個全然不同的碧桂園,現金為王的時代,一面保持規模擴張,一面仍能手握餘糧,實屬不易。

日賺近1.7億

碧桂園穩坐龍頭“一哥”


眼下即將進入四月份,大部分頭部房企都已如期上交2019年度財報,而在這眾多成績單中,“全面發展”的碧桂園表現可謂“亮眼”。

財報顯示,2019年碧桂園實現權益合同銷售金額5522億元,同比增長10.0%;實現總收入約為人民幣4859.1億元,同比增長28.2%,其中97.8%的收入來自物業銷售;淨利潤約為人民幣612億元,同比增長26.1%。

三個重要指標都表現不俗,甚至驚豔。其中,612億的淨利潤收入,意味著日賺近1.7億,“一個億”的小目標,對碧桂園來說,只需一天。

此外,在增速放緩成為行業常態的背景環境之下,保持兩位數的增速,對千億級房企來說已稍顯壓力,“2字頭”的增速更是難以企及,而碧桂園的營收和利潤增速都保持在“2”字高位,超過了一向有“利潤王”之稱的中海。

年報季 | 碧桂園的韌勁之道


2019年是“錢緊一年”,面對行業現金吃緊與高負債率的難題,“優等生”碧桂園給出優異答案。

智訊財經查詢財報獲悉,2019年碧桂園可動用現金餘額約2683.5億元,為公司有史以來最高水平;淨負債率僅為46.3%,已連續兩年下降,保持行業低位。


年報季 | 碧桂園的韌勁之道


近年來,碧桂園有意在“提質控速”,對於負債是否要繼續往下降,首席財務官伍碧君表示,要根據市場機會,如果有較多的買地機會可能就不會繼續降,而暫時全年目標是穩槓桿。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多數房企銷售帶來了一定影響,對此,總裁莫斌表示,碧桂園3月份銷售基本走入正常,通過未來三個季度的努力,希望能夠實現全年目標,而這個全年目標,碧桂園依舊保持低調和神秘。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總監嚴躍進認為,“具備韌勁的房企,依然可以保持既有戰略的穩定性,其在市場波動中能夠做到遊刃有餘,進而獲得一枝獨秀的市場地位。”


大浪之中,碧桂園韌勁顯現。


走自己的路

碧桂園的城鎮化堅守


“如今城鎮化還在進行中,憑藉在全國廣泛而均衡的土地佈局,碧桂園已經證明了堅持城鎮化路線所帶來的競爭力,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路。”


深耕三四線城市一直是這家頭部房企一個較為亮麗的標籤,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碧桂園項目已遍佈內地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地級市,合同銷售面積約623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2%。

而從碧桂園2019年的銷售額分佈的情況來看,三四線城市的銷售額佔比已經超過一二線城市。近幾年來,但凡能夠進入一二線城市的房企無不扎堆搶佔紅利,三四城市的下沉市場,多數房企並不屑於去佈局。


年報季 | 碧桂園的韌勁之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中國60.6%的城鎮化,前面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董事會主席楊國強看到了,他曾公開表示,“無數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們正如同當年的我一樣,都向往城鎮生活的便利、及其就業、教育、商業和醫療等資源。”


農民出身的楊國強曾多次強調,“看好三四五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面對百強房企投資重心向二線城市傾斜的趨勢,碧桂園依然堅守三四線主戰場,併力求一至五線城市均衡佈局。


當然,這種“堅守”還要看三四線城市給碧桂園帶來的回報。


數據顯示,碧桂園自己在三四線城市 18 個月後的投資轉化率是 1.27,而同行一二線項目的投資轉化率在 0.71 以下。


年報季 | 碧桂園的韌勁之道


由此來看,碧桂園認為“三四線城市依然遍地黃金”,是實戰後的預判。


不過,從碧桂園的拿地戰略來看,雖將三四線城市作為主戰場,但一二線城市這個蛋糕亦是捨不得放棄的。審時度勢,才是一家企業能夠做強做大的最根本能力。

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期末,碧桂園已獲取的權益可售資源達到1.7萬億元,潛在的權益可售資源為7159億元,兩個指標中分別有18.16%和45.06%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另外,可售資源中有73%位於五大城市群。

在一二線城市的投資比重加大,對此,副總裁程光煜解釋,投資量的變化,往往反映出在不同線城市裡面所呈現出來的數量變化,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我們在這些城市裡看到有相當數量的機會呈現,我們就加大相應投資。

而後也不忘補充道,碧桂園在全國均衡佈局的策略不會改變,投資標準也不會改變,我們是從一線到五線均衡佈局。

“插上翅膀的老虎”

碧桂園的多元化戰略

跨界尋求第二曲線的增長,是巨頭房企的底氣。


在多元化戰略發展方面,碧桂園的“三駕馬車”為人熟知,地產+機器人+現代農業,三者看似毫無關聯,但按照莫斌的話來說,這是“如虎添翼”。

“如果說我們把主營業務當成老虎,新業務就是翅膀,老虎插上翅膀,相信我們公司發展會越來越好,我們也期待新業務能夠給主營業務帶來更大的價值。” 莫斌於業績會上表示。

事實上,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也在逐漸顯現出它的價值。數據顯示,碧桂園在研建築機器人50款,其中32款已投放工地測試,其安全性和工作效率相比人工作業大大提升。


而在這次武漢最前線,碧桂園的煲仔飯機器人也是賺足了眼光,36個煲位,1小時完成100-120份煲仔,24小時無接觸式循環生產與配餐。這似乎也能從中窺探到,科技在眾多產業中的應用,其中不乏地產和物業。

目前,碧桂園的新業務還主要依賴主業提供支撐,但未來,新業務必將能夠“反哺”主業,這是碧桂園的遠見。

業績會上莫斌亦表示,碧桂園還是聚焦主營業務,以及新業務怎麼樣能夠儘快地產生價值,為主營業務創造價值。

2019年初,楊國強提出,“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的定位,在房企去地產化運動高潮中,進軍科技領域,並不是碧桂園的“盲目投資”。

如同碧桂園深耕不起眼的三四線城市帶來的驚喜一樣,未來,或許這項新業務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回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