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不是有名的變法功臣嗎?為何死後被車裂呢?

鐵男春秋


說商鞅有名,是因為他是中國改革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說他是功臣,是因為他在秦國的變法,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他死後被車裂是因為變法得罪了除皇帝之外的所有既得利益者,所以他必須受到懲罰。分析如下:

秦國最初是因為給周天子養馬有功,獲得封地。穆公稱霸之後,秦國又開始走下坡路,從一代霸主淪落到沒有任何存在感的國家。因為祖上曾經輝煌過,所以秦國有再次復興的強大願望。嬴渠梁當上國君後,就一直思考如何振興秦國。所以向山東(崤山以東)各國發出求賢令,商鞅就是看到求賢令之後到的秦國。

在總結了吳起、李悝等人相對片面(或政治、或軍事)的變法後,商鞅決定在秦國實施全面改革,並提交了改革方案。當然,他的變法設想獲得了秦孝公嬴渠梁的支持。具體的如獎勵軍功、禁止私鬥、制定秦律等措施,相信大家都在書上看到過,此處不再贅述。變法的實施,讓秦國一步步富強起來,秦人的復興願望也越來越強烈。這是商鞅的功績,他改變了秦國近乎於崩盤的局面。

按理說他應該是秦國的恩人,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反對甚至仇視他呢?這是因為他動了別人的奶酪。就以獎勵軍功為例,那些曾經有著父死子繼的權利的人,可能會被別人搶了飯碗,明明可以拼爹,卻偏偏要自己去衝鋒陷陣,任誰恐怕都是不太願意的。另外,變法過程中,太子嬴駟因觸犯了條令,商鞅處分了他的老師公孫賈和公子虔,這二人是文官和武官的最高代表,商鞅因此得罪了整個官員系統。

得罪了貴族,得罪了文武官員集團,商鞅之所以還沒被殺,就是因為唯一賦予他權力、給他庇護的秦孝公還在,以及他得罪了的、可以決定商鞅命運的太子、未來的國君也還在。

太子繼位後,曾經的反對派立馬展開了報復。商鞅死後被車裂,暫時平息了眾怒。但是,他的變法並沒有被廢除。這說明太子看到了變法的好處,甚至被商鞅得罪了的群體也看到了好處,他們只是想要出口氣,把往日受到商鞅刻薄對待的委屈發洩出來而已。

不論如何,商鞅造就了強大的秦國,其倡導的嚴刑峻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秦國這個戰爭機器得以高速運轉,一致對外,為滅亡六國打下了基礎。但其法家的精神內核,同樣給秦國埋下了隱患,時刻緊繃的發條,終會斷裂。秦二世而亡,也不得不說跟商鞅的法令有一定的關係。


有所思1104


商鞅是偉大的變法理論家與實踐者,也是中華帝國近古時代之初,傑出的地主階級革命家和中華文明大一統進程推動者。

秦王領導的商鞅變法必然損害中華秦國和各國奴隸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必然引起政治(包括民心和政權)動盪,為了穩定政局,商鞅成為和兩千年後羅伯斯庇爾一樣的“變法和革命事業殉道者犧牲品”,這是歷史的悲劇,也是商鞅的光榮!至於被車裂、腰斬、砍頭、絞殺、槍斃、暗殺、關押致死、死後汙名化罵死等等五花八門的階級報復和死法,本質上都是死,都是死的恐怖與血的喚醒,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革命家商鞅為實現新興地主階級對沒落奴隸主貴族階級的革命事業的勝利而死,死得其所,重於泰山!

偉大的秦始皇帝嬴政,是商鞅推動併為之獻身的、地主階級革命和繼續革命事業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雖然秦始皇帝作為偉大革命的成功者被很多人謾罵了兩千多年了,然而,他們的偉大業績與中華文明永存!











戲曲紅歌


大家好,我是晨輝,一個用心講述春秋戰國史的男人!

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強大,以及後來的統一全國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由於他在秦國推行的經濟、軍事以及政治方面的徹底改革,秦國逐漸成長為不可一世的虎狼之國。

那麼這樣一個變法功臣,為何死後會被車裂呢?

小引

商鞅之所以能被重用,是因為他有真才實學,能夠把一個國家變得富強,但最本質的原因還在於他身後站著秦孝公,這位秦王是商鞅變法的堅定支持者,沒有秦孝公,就不會有商鞅變法,反之,秦孝公也不會創造不朽的功業。

商鞅的變法觸及了秦國貴族、大地主階級的利益,這些人在秦國的勢力又很大,他們只是迫於秦孝公的威嚴,才沒有動商鞅,實際心底已經對他恨之入骨。

秦惠文王19歲繼位稱王,自己在朝中沒有親信,地位不穩固,對變法有功的商鞅有所忌憚,便派兵捉拿,將其車裂。

依晨輝拙見,商鞅被車裂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一,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河西地區被魏國佔去以後,秦孝公深感秦國的窮困,想要變法圖強,恢復穆公霸業,但是,秦國偏僻,一直以來被東方六國視作夷狄,沒有人才肯到這裡來。

於是,秦孝公發佈招賢令,自己與一干大臣過著簡樸的生活,把錢財都用到招攬人才上,終於,他等來了從魏國逃亡而來的商鞅,兩人一見如故,開始了在秦國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每當有權貴想要刁難商鞅時,秦孝公總是堅定不移的支持他,甚至自己的兒子和哥哥犯法,也沒有徇私舞弊。而當秦孝公死後,商鞅就沒有了強有力的支持者,在一片口誅筆伐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二,變法觸及貴族利益,他們一直想借機報復。以甘龍、杜摯為首的保守派極力阻撓新法推行,因為這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削弱了大族的特權,商鞅就像秦孝公的一把快刀,將盤踞在秦國政庭內的“亂麻”斬斷,貴族們慢慢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失敗。

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要實現土地私有化,激勵廣大平民的生產積極性,發展農業生產,秦國由此正式邁入封建經濟時代,經濟的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軍事、政治的長足進步。

然而,事情總是有對立面的,有人歡喜,就有人憂,平民分得的土地都是從貴族手中拿來的,貴族們就把這些仇恨轉嫁到了“罪魁禍首”商鞅身上。秦孝公撒手人寰後,這些人就跳出來,公開反對商鞅。

三,秦惠文王想借商鞅樹立威信。當然了,貴族們再反對商鞅,最後沒有秦惠文王拍板,一切都是胡鬧,但是商鞅為什麼還是死了呢?他遇的是一個根基不穩,又極善於權謀的秦王,年僅19歲就上位管理國家,不樹立自己的威信怎麼能行?

就這樣,商鞅實際成為了統治階級的犧牲品,除掉他,就根除一個禍患,此後就再沒有人敢和自己唱反調。

商鞅雖然死了,但他的變法措施仍舊有條不紊的推行,秦惠文王並沒有否定商鞅的功績,秦國正在按著孝公和商君的預想不斷前進。

:在當下,商鞅的變法歷程仍能引起我們足夠的反思,當一個人不存在的時候,他的精神依然能夠積極的影響世人,這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啊!


感謝閱讀,晨輝聊歷史,主聊【春秋戰國】史!


晨輝聊歷史


因為他的做法過於激進,例如,廢除世卿世祿制,按軍功授爵等,這些都損害了貴族的利益,繼任的王為了得到貴族的支持,唯有對商鞅下手了


華啦啦


商鞅是變法功臣,但也侵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商鞅的變法倡導的是平民、貴族平等,削弱貴族的勢力,激發社會活力,從而富國強兵, 雖然貴族實際上也獲得了秦國好處,但這是做大蛋糕的結果,但是蛋糕中的一部分被國家、平民分去了。相對應的貴族權利感覺小了很多,所以他們才反對,最後商鞅被車裂。改革一定會使一部分人利益受損,有時候是大部分人利益受損、有時只是一部分人利益受損。不是所有人都能從國家角度來看待改革的。


烽火野史


我們都知道秦國統一六國,可是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前秦國的勢力並不是最大的。很多其他國家的君主都非常瞧不起秦國,秦國在這幾個國家之間非常沒有面子。後來秦國為什麼實力變強了就是因為商鞅變法的成功,才有了後來秦國的實力。在我們後來看史書的時候會發現秦孝公出現的頻率很高,因為他是一個非常好的君主,做了很多功績,為嬴政統一六國打下了很深的基礎。這其中,商鞅的努力佔有非常的功勞。商鞅是秦國改革的大功臣,為何淪落到車裂滅族的結局?

也可以這麼說沒有商鞅的變法就沒有我們歷史中強大的秦國。可是後來商鞅的結局卻讓人很寒心。在秦孝公去世以後他的繼承人開始掌權,但是在他上任之後第一件事派人就是把商鞅處死了。處死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商鞅的變法不可信,因為在後來人的統治中並沒有廢除這個法,可是為什麼商鞅變法是正確的為什麼還是被處死呢?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秦孝公在此之前非常信任商鞅想讓他做一國之主。因為秦孝公擔心下一任的君主會反對商鞅的變法,這樣秦國就會變得衰落下去。而這個想法被他拒絕了。因為這件事後來的新王上任之後許多大臣都說他公然反抗,說他是想要造反不聽從先王的指令,其實他根本沒有造反的理由而是被別人陷害了。可是新上任的君主明知道他是被陷害的為什麼還要將他處死呢?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剛上任的君主,必須讓大臣們都聽他的,而且陷害商鞅的背後的勢力也很強大,新主不敢公然的反對他們的想。這些貴族和大臣們,不希望是在他們血統以外的人繼承皇位,這樣的話對他們以後掌控這個權力就非常的困難,而且新的王上任之後很多權利都還沒有歸到他的手中,他正需要這些貴族的支持。


小婉咆哮


商鞅變法於秦國最孱弱的時期,再不變革就有被以魏國為首的其他六國瓜分的危險,秦孝公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下決心進行變法,並給予商鞅最大的信任,要的就是來個徹底的變革。

變法期間,商鞅推行的制度得罪了所有舊貴族,推行獎勵軍功、二十等爵制,直接限制了舊貴族對既得利益的繼承,必須通過取得軍功來獲得爵位,還通過軍功培養出一批新貴族與舊貴族直接爭利。

商鞅在推行新法期間,太子贏駟觸犯禁條,因不能處置太子,就處置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贏虔,國人看到太子犯法也不能免責,新法的推行更加通暢了,但商鞅因此得罪了太子和公子贏虔。待孝公去世,贏駟登位,舊貴族乘機反撲,贏駟也對威望極高的商鞅存於忌憚,當有人捏造商鞅造反時,贏駟便藉此對商鞅進行了消滅。好的一點是,贏駟殺了商鞅但繼承了新法,他心裡明白要想使秦國強大,必須繼續推行新法!


瀚海餘暉


歷史上改革者命運都坎坷艱難,因為凡改革者,不但會將既得利益者悉數得罪,為了大力拓展改革大業,又必須以極堅定極頑強極雷霆手段推進,甚至導致現實利益非相關方和未來利益獲益方不理解和衝突。以商君為例,一個外國人,無權無勢無根基,隻身赴秦,圖強秦之策,不取分毫利益,只為心中大業;其生也幸,遇之以明君秦孝公,強力支持,鼎新廢舊,以嚴法酷律,掃除既得利益,將諸貴族手中的權益進行再分配,獎優罰劣,從軍政、內政、外交各方面,推動弱秦走向虎狼之國,奠定萬世之基。然封建時代,改革者之終運必為死路一條,秦惠文王不可謂非明君,但新王登基為坐穩江山,必拉攏權臣,以收時局。商君無畏坦蕩,坦然赴死,不可謂不壯烈,只因早已看透,不做苟且偷生,不如與君王早做政治交接,換取保留措舉,保存改革成果。五馬分屍,車裂之慘,笑而取之,心懷大秦。此後,王莽新政、王安石變法相形見絀,竊以為在於其不存必死之志,無以為繼。歷史小姑娘就是這樣,成王敗寇,循環往復。


條條山路通縣城


戰國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亂世,諸侯國並立,它們間的攻伐、兼併戰爭不斷。在講求弱肉強食的戰國時期,諸國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才能在不斷的兼併戰爭中生存下來,並且笑到最後。

讓國家變強大的方法很多,如擴充人口、擴大地盤等。除此之外,變法也是推動國家強大起來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少國家在國內推行了變法,並讓國家逐漸強大了起來,其中諸國的變法,效果最好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秦孝公時期,秦國國力弱,部分土地還被鄰國搶佔去了,秦孝公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頒發求賢令,在各國招攬人才,衛國人商鞅就是在這個時期來到了秦國,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

商鞅通過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系列的制度,使秦國快速的強大了起來,但是商鞅的變法損害了秦國貴族的利益,所以他也招致了貴族階層的痛恨。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靠山,他最終在貴族階層的陷害下被秦惠文王車裂處死,但他的變法內容保存了下來。


歡樂頌歡樂GO


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那些反對商鞅變法的利益集團,說商鞅的壞話,誣陷他謀反。太子派人抓他,他跑到魏國,被魏國抓了起來又送回秦國。最後被秦國人車裂而死。

商鞅本名公孫鞅,是衛國國君的遠親。在魏國相國公叔痤當門客,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幹,但是沒有機會提拔他。後來公叔痤生病,魏惠王去看他,說:*你的病如果有個意外的話,魏國該選誰為相?*公叔痤說:*我的門客公孫鞅雖然年輕,但是個奇才,希望大王能夠培養他。*

公叔痤死後,魏惠王一直沒有重用公孫鞅。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招募人才,就通過好人景監的關係見到了秦孝公,兩個人經常幾次深入的交談,秦孝公覺得公孫鞅是個難得的人才!

秦孝公開始重用公孫鞅,他被任命為左庶長,主持變法。公孫瓚怕百姓不相信他,所以他在南門樹起三丈長的木頭,宣佈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賜十金。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沒有人去搬。公孫鞅以為是賞賜的太少,于禁把賞金漲到五十金。這時有個人站出來把木頭搬走了,公孫鞅馬上就賞賜他五十金,表明他說話算數,於是民間都紛紛傳開了這個事情。

剛開始改革的時候,大家都反對,很多人都說新法不好。不久太子也犯了法,公孫鞅說:*法令之所以得不到慣徹,都是上面的人不好好尊守*?但是太子是不能被罰的,所以他就把太子的老師給懲罰了,一個臉上刺字,一個被打一頓。從此秦國人都不敢犯法了。

十年後,全國上下都覺得新法令好,秦國的治安大有好轉,軍事的戰鬥力也提高了。國家也富強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豐衣足食了。後來,支持公孫鞅改革的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一些反對公孫鞅改革的人,說公孫鞅要謀反,太子就派人去抓公孫鞅。公孫鞅跑到魏國,被遣送回來。最後被車裂而死,但是公孫鞅實行的法令保留下來,秦國也逐步的變的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