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口罩:消失的訂單、慘賠30萬的“倒爺”以及踩坑的老闆們

瘋狂的口罩:消失的訂單、慘賠30萬的“倒爺”以及踩坑的老闆們

文 | 中童傳媒記者 莫多


無法送達的口罩訂單


“**,你訂的口罩沒法發貨了,已經被取消訂單了,退款了嗎?”今天上午,筆者微信突然收到這麼一則消息,發消息的人並不陌生,是一位與筆者交流甚多的紙尿褲行業業內人。

事情還得追溯到2個月前,那時的新冠疫情初爆,口罩漲價,全國各地都出現了口罩狂銷斷貨的情況,與此同時,“口罩”生產也出現了第一批跨界的企業,紙尿褲企業也在其列。

筆者的這位業內朋友所在的企業也是最早開始投產口罩的,他們在口罩還沒正式投產之初,就按慣例開始了在微信、朋友圈、社群以及天貓店的營銷造勢,被提早開啟的預售,價格實惠,分兩次投產的共計5萬件的商用口罩,剛一預售,就被一搶而光,而筆者當初搶購成功的是第二批次的訂單。

60元50件,1.2元/個的醫護級口罩,在彼時商超、藥店口罩要麼賣光要麼漲價的嚴峻形勢下,筆者覺得划算,儘管訂單頁面上,顯眼的紅色字體標註著:“45天內完成發貨”——有總比、沒有強,口罩這麼緊俏,能買著就不錯了,抱著這樣的心態筆者毫不猶豫地下單了。

......

半個月、一個月、45天甚至兩個月過去了,筆者都快要忘記這件事了,直到這位業內朋友今天的善意或者抱著些許歉意的提醒。

瘋狂的口罩:消失的訂單、慘賠30萬的“倒爺”以及踩坑的老闆們

“公司兩個月踩了太多坑。”比起正常的口罩訂單無法順利發貨,他對公司在轉售口罩後踩過的“坑”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整個口罩產業的毀約已經成為常態。”契約精神在利益面前得不堪一擊,讓他直感慨,國家很多企業的信譽度在短短的兩個月之間已經被降至冰點。

在口罩這個鏈條上,無論是原料廠家還是口罩機廠家都出現了很多問題,被利益驅使,很多廠家開始盲目接單,為了利益到處與人簽訂合同,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實際生產能力。

“簽訂好的合同,白紙黑字的也沒用。”原料廠家、口罩機廠家的無法履約,導致早早交付定金的紙尿褲品牌商也只好“吃啞巴虧”,最終失信於消費者。

這樣的失信,有商家廠家盲目趨利的心態,也有國家對口罩產能分配管控嚴格的無奈,據這位業內朋友透露,與其合作的口罩廠家是廣東某紙尿褲生產大廠,其中一批定製的口罩也未能如期到貨,至於原因呢,主要是因為

政府對口罩產能管控嚴格,每批次的口罩都由政府宏觀調控,分配製定渠道。

“口罩的原材料廠,都有政府派駐公安把守。”口罩儼然一躍成為疫情中十分重要的戰略物資。


瘋狂的口罩


瘋狂的口罩:消失的訂單、慘賠30萬的“倒爺”以及踩坑的老闆們

“口罩無非就是三層紙,做起來很簡單。”在暴利的驅使以及此類心態的鼓動下,不少跨界口罩的“淘金者”紛紛躍躍欲試,但無奈坑多,道行淺。

同樣是一則筆者身邊的真實消息,筆者一位朋友的表弟便入過這坑。據朋友介紹,其表弟在春節前後,曾張羅過自己的口罩生意,“在朋友圈發佈各種求口罩的信息,尋找貨源。”

很快就有了“有意者”留言回應,其表弟在經過一番“慎重”的交流後,很快敲定了這一筆生意,接著便是打款、等貨,口罩漲價風潮愈演愈烈,他也借勢追加訂單,最終足足投入了30餘萬。

訂單遲遲不發貨,發現自己被刪好友後,這位“倒黴”的表弟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隨後的報警也是阻力重重,派出所起初沒有受理,這位表弟經過多方“託關係”打點才算立了案。警方偵獲效率倒很高,“騙子”被很快抓獲,但錢卻沒法追回來了。

類似這樣的渴望賺一筆的“口罩倒爺”並不在少數。

瘋狂之下,踩坑的企業也很多。尤其是對於那些從各行各業轉產口罩的企業來說更是如此。

組建口罩生產線,口罩機、包裝機、車間改造、原材料成本...若想順利生產口罩,100萬左右的成本是打底的。

這還只是在正常情況下,在疫情期間,光一個口罩機(現貨)的價格,就能被炒到高達100萬。

更神乎的是,“口罩機被稱作印鈔機,3天就可以回本。”

筆者看到福建某轉產口罩的老闆在自述中談到這個“3天回本”的邏輯:“1條口罩機生產線,1分鐘生產130個口罩,1天24小時可以生產18萬個口罩。每個口罩按3元錢計算,一天50多萬元,三天就150多萬了。”

且不論這樣的邏輯怎樣,口罩機能不能買到?買到能不能用?達到日產18萬?

瘋狂的口罩:消失的訂單、慘賠30萬的“倒爺”以及踩坑的老闆們

“網上賣口罩機都是自己花錢買了口罩機圖紙,一邊學,一邊裝,學會就開始接訂單。”筆者也注意到在淘寶等網購平臺上,口罩機圖紙的確是有賣,價格從幾元到上千元不等,並且下單、留言評價的都密集地集中在2、3月份。

瘋狂的口罩:消失的訂單、慘賠30萬的“倒爺”以及踩坑的老闆們

“現學現賣”,對於口罩機組裝這一工作來說,似乎效果不太好,不少廠家反映,這樣的口罩機故障不斷,要麼缺零少件,難以組裝,要麼突然“罷工”,影響正常生產節奏...

“自己踩的坑,含著淚也要填完。”一邊是上百萬的資金成本、精力投入,一邊又是“坑”中無數辛酸淚,當初興致勃勃轉產口罩的各行業的跨界者們此刻無不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局面。

有人倒是這樣建議:“立馬把噴融布賣了。拿著現金,然後再起訴口罩機廠,雙倍退款。你就等疫情過後,去撿口罩機就行了,那時候噴融布還會是幾萬一噸。”

可行嗎?筆者先打個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