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縣懷仁鎮支部領辦合作社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網濟南4月2日電 近年來,濟南市商河縣懷仁鎮堅持“土地流轉擴規模、特色產業提效益”的原則,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工作抓手,加快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培育了“仁薯香”“仁菊美”“仁果甜”等特色農業品牌,促進了現代農業升級轉型,推動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目前,全鎮共有42個村流轉土地21718畝,佔全鎮總耕地面積的42%,東信、油坊孫等9個村完成整建制流轉,帶來村集體收入312萬元。

土地流轉新模式

在懷仁鎮懷仁街村地頭上,種植大戶信靖家正在忙著給小麥澆灌返青水,源源不斷的河水通過管道流向麥田,腳穿雨靴的老信整平一塊擋水的土堆後放下手中鐵鍁,跟我們聊起了土地流轉給他帶來的變化,“前年包了300畝地,每家每戶的一共有60多塊,播種、澆水費時費力。去年我們村成立合作社,群眾土地入社統一流轉後,我從合作社承包了600畝,這些地成方連片,澆水不用來回挪抽水泵了,打藥、施肥也都實現了機械化,省時省力省人工,比原來方便多了。”

近幾年,懷仁鎮率先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集中進行土地流轉的發展模式,將各村有意流轉土地的村民吸納入社,由合作社通過競標的形式對外統一發包給經營大戶,通過每畝收取50、80、100元不等的服務費,為大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解決了過去種植大戶承包地分散、不便機械化作業的問題,逐步實現了分散承包向規模聚集。通過這種流轉模式,催生出一大批新型種養專業大戶,全鎮種植大戶在一年時間內由67個增至108個。

群眾增收新路子

懷仁鎮在發展土地合作社的同時,鼓勵黨支部領辦創辦勞務合作社,群眾在土地上解放出來後,可以通過勞務合作社找到適合的工作。

“原來自己種地除去買種子買肥料,一畝也就掙300塊,這還不算搭上的人工,”油坊孫村村民宋桂順說到,“前年土地流轉到村合作社,每年租金就800塊,孩子在外面上班,澆水不用請假回來了,我還能到合作社幹些零活,這日子是越過越好。”說話間宋大爺眼睛笑成了一道縫。

通過土地流轉,懷仁鎮共有1.2萬人在土地上解放出來,在增加土地流轉收入的同時,通過在本鎮各基地、合作社及企業務工,戶均年增收3至5萬元。據瞭解,為進一步解決農村閒散勞動力就業問題,懷仁鎮目前正與相關平臺合作,開發線上勞務用工平臺、農機服務平臺,通過微信嵌入程序,實現用工方、合作社的網上聯繫,提高合作社與群眾收益。

特色產業新發展

懷仁鎮甘薯育苗基地裡,綠油油的薯苗鬱鬱蔥蔥,“今年我們培育了12個大棚的薯苗,能供3000多畝甘薯種植。”基地負責人宋國亮說到。

宋國亮承包了村內600畝土地發展甘薯種植,因大沙河沿岸土質適宜,種植的甘薯格外香甜,品質優於其他地區甘薯,上市後迅速得到了市場認可,在各大商超上線並銷往天津、濟南等地。與此相似的是,2019年懷仁鎮打造的“非洲菊”種植基地發展的同樣紅火,該基地目前已育苗11個棚,年採摘量可達900多萬枝,示範效應突顯。

為加快特色產業培育,懷仁鎮圍繞甘薯、花卉、優質糧種三大產業,成立三個合作聯社。以甘薯產業為例,通過開展免費供種、種植技術培訓、訂單回收、品牌培育、農副產品加工等全產業鏈服務,組織種糧大戶抱團發展,在組織現場觀摩召開座談會後,全鎮21個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加入聯社,今年發展3500畝春地瓜、2000多畝麥茬地瓜種植。

線上銷售新渠道

如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拓寬市場銷路?近日,懷仁鎮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一套答卷。

抽調精幹力量成立電商辦,註冊“懷仁味道”系列之“仁薯香”、“仁菊美”、“仁果甜”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利用相關平臺進行廣泛推廣,打響“懷仁味道”知名度。計劃新建一處5000平米的物流分揀中心和1000平米的恆溫儲存庫。同時,規劃打造“淘寶村”,進行品牌升級優化,培育有形象、有故事、有價值的區域品牌,培養電商人才,打造網商網店,實現產品上行。

通過支部領辦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轉,懷仁鎮越來越多的特色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該鎮也逐步實現由傳統的分散型農業大鎮向規模化、產業化、特色化農業強鎮的嬗變。(山東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