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發展,陸道培醫院全年完成“1081例”造血幹細胞移植

  中國民營醫院首次比肩“國家隊” -- 走出“移難”的陸道培醫院

  從美通社獲知,陸道培醫院是由陸道培院士創立的血液病專科醫院,至今已經走過十八個年頭,2019年,陸道培醫院在造血幹細胞移植領域取得的成績,讓業內同行再次刮目相看 -- 2019年陸道培醫院成功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1081例。

跨越式發展,陸道培醫院全年完成“1081例”造血幹細胞移植

  中華醫學會就陸道培醫院移植倒數的說明

  白血病是可怕的“血癌”,為治療血液系統相關疾病,本世紀初,年近七旬的陸道培院士自建一所醫院,從一開始,就是對自身方方面面的極大挑戰,而當人們回望這家醫院走過的十八年的歷史會發現,今天的一切的成果,都是順理成章。

  一

  2006年,當時的北京道培醫院還棲居在北京航天航空醫院的一隅,就被臺灣富商郭臺銘選中。郭臺銘最愛的弟弟患白血病,查遍全球所有血液病醫院,最終,郭臺銘將弟弟託付給了當時比較年輕的陸道培醫院,很顯然,是因為慕名陸道培院士。

  陸道培院士是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開拓者。早在1964年,年僅33歲的北大人民醫院的主治醫生陸道培就完成了亞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異體同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從而開創了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的先河;1981年,他完成了中國首例“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從那時開始,血液病患者的兄弟姐妹、父母,甚至堂兄表姐,只要有一半基因與患者匹配,就可以為他提供造血幹細胞;上世紀初,陸道培建立並完善了GIAC方案(單倍體移植體系),突破了免疫屏障,成功解決了造血幹細胞移植供者匱乏的難題,而且使得單倍體移植取得了與親緣全相合以及非血緣移植相媲美的療效。這個方案就此成為國內外血液病醫療機構遵循的血液病單倍體移植的標準。現在的陸道培醫院,70%以上的患者都是採用這種半相合移植方式。

  雖然陸道培醫院不用再為尋找造血幹細胞移植供者發愁,但當新型治療方案實踐在患者身上時,仍舊存在複雜和艱難的細節。

  人體的免疫系統具有“排斥異己”的本能,為的是保護自身不被外敵入侵所傷,這也成為造血幹細胞移植以及其他器官移植所面臨的大問題:即使是通過配型,找到合適的供者,在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也要面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挑戰,而這是決定移植是否成功的關鍵一步。簡單講,造血幹細胞移植只是血液病治療的一個環節,其後對“移植物抗宿主病”(簡稱“GVHD”)的診治,對各種感染的控制,對移植後可能面臨的併發症的處理,才是血液病患者新生之路的“移植之難”。

  幾乎每個來陸道培醫院的患者,都面臨這種危機。因為移植後的維持和處理非常複雜,而來到陸道培醫院的患者,又多是疑難重病 -- 疑難到已經被當地醫院拒收,疑難到陸道培醫院接手時,已經沒有“治療規範”可以遵循,每個患者都需要醫生為其制定一個精準的、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患者平穩度過排異期後,也仍舊需要有幾年甚至更長的維護期。在陸道培醫院移植成功的案例中有先天單腎患者、有8個月齡患兒、有再生障礙性貧血伴血友病患者、有接受過肝移植後再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這類極端複雜的病例,都是這裡的醫生們要攻克的難題。在陸道培醫院,醫患之間是“性命相托,生死之交”的關係。

  為了保證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最後成功,陸道培醫院要求每個醫生24小時全天候保持手機、微信暢通,以便患者出現疑問時可以第一時間聯絡醫生諮詢,避免患者家屬在遇到緊急狀況時手忙腳亂和不知所措。而於2019年度完成的1081例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病患,就是在全體道培人的精心呵護下完成的。

  二

  2017年8月31日,美國FDA發佈了癌症治療史上非常有歷史意義的消息 -- 第一個“CAR-T細胞產品”獲批上市。在這之前的2015年陸道培醫院就成為國內最早開展CAR-T臨床試驗的中心之一。截止到2019年底,陸道培醫院已完成770餘例血液病患者入組CAR-T臨床試驗,療效良好,安全性可控。其中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通過CAR-T治療的完全緩解率達到90%以上。

  CAR-T是癌症的免疫細胞治療,是癌症治療的新趨勢,也是未來的大趨勢。免疫細胞治療就是用患者的免疫細胞,經過基因修飾,通過體外的特殊培養擴增,使它們具備殺死某種特定癌細胞的本事,之後再回輸到患者身體,等於用自己的免疫細胞,將血液中的癌細胞殺滅。

  並不是所有患者,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在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之前,需要通過化療、放療等將體內癌細胞降到最低,最好是歸零,然而幾乎所有的化療藥物,都有耐藥性,很多患者因為復發、耐藥等原因,無法在移植之前通過傳統方法清除癌細胞,這就直接影響了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效果。免疫細胞治療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CAR-T臨床試驗的成功,意味著過去醫生已經束手無策的一些白血病患者又有了新生機。

  但免疫細胞治療環節複雜,影響因素較多,任何一個微小變化,都會讓理論上過關的藥物無法使患者受益。為了保證免疫細胞治療的臨床療效,國際上“免疫治療”的所有研發企業,都會嚴格遴選受試醫院。陸道培醫院之所以能入“CAR-T”研製者的法眼,不僅因為陸道培醫院患者眾多 -- 在陸道培醫院一床難求已經成為常態,更重要的是,陸道培醫院的十八年,一直就是“難”過來的,這個“難”,包括病情的疑難,藥物選擇、方案制定的困難,以及後續病情監管的艱難……他們早就對這些“難”,習以為常,早就具備了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心態和能力。近年來在美國血液學會(ASH)、歐洲血液學協會(EHA)、歐洲血液和造血幹細胞移植學會(EBMT)、日本血液學會(JSH)等國際血液學領域頂尖盛會上,陸道培醫院已經有數十篇口頭髮言,以及大量研究成果入選壁報展示,凡此種種,都助力陸道培醫院成為世界上開展血液病免疫細胞治療最早、完成例數最多的單中心之一。

  白血病既然被稱為“血癌”,治療必定面臨多個難關:先殺死血液中的癌細胞,再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移植之後還要抗移植物抗宿主病,控制感染,對付併發症,之後是預防癌細胞的再次反攻……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滿盤皆輸。

  血液是生命的“剛需”,血液病治療是抽絲剝繭,容不得任何閃失,從這個角度上說,陸道培醫院過去的十八年,是成長的十八年,也是如履薄冰的十八年。在這種曲折發展之中,一方面是民營醫院經營面臨的各類挑戰;一方面是大量患者對治癒疾病的渴求,以及越來越多的患者慕名而來,陸道培醫療團隊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道培治療體系” -- 始終堅持以技術為優勢,以患者為中心,精準診斷輔助精準治療,個體化用藥,人性化服務的精準治療模式。

  陸道培醫院的病理和檢驗科,是精準診療中的重中之重,早在十幾年前,陸道培醫院的8個實驗室,每天都要接受來自國內各大醫院的檢測標本。

  陸道培醫院目前有1000多名員工,負責檢驗的就有200多人。大多數醫院,檢驗科人數都遠少於主流科室,為什麼在陸道培醫院,實驗室佔了全員的五分之一?這也是被現實逼出來的。

  在中國,人們絕不會在患病的第一時間,把民營醫院作為首選,找到陸道培醫院的,要麼是別處診斷不清,也治不了的疑難病,要麼是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錢也花光了的疑難雜症。他們只能別無選擇地將患者有限的生機擴大化,為此,必須一招制敵,精準救命。陸道培醫院自主培養出來的年輕有為的檢驗團隊為臨床精準治療提供及時的精準的檢測支持。

  血液太複雜了,一張常規的化驗單,都能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血液病就是在這個複雜的血液系統裡出了問題,只有通過精確的檢驗,才能為血液病清晰的分類、定性,針對疾病的性質和程度,決定準確的治療方案。而在治療過程中,是否走偏,病情有沒有惡化的趨勢,也要靠檢驗科監測、把關。

  陸道培醫院即使做到業內高端,在人才招攬上,也難與公立“三甲”醫院一爭高下,他們沒有現成人才可以用 ,只能自己加速培養。好在“道培之難”,為人才的成長,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為在這裡,醫生每天接觸的病例,是其他醫院很多年都見不到的,他們一週之內見過的樣本,可能比其他醫院一年之內見到的還要多,而他們給出的診斷必須精準,毫無差錯,才能經得起人們對民營醫院更加嚴苛的挑剔……

  就這樣終於磨礪出了一個民營出身的研究型的學術團隊:2019年陸道培醫院的病理和檢驗醫學團隊,在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連燕郊的出租司機們都感覺到了,他們除了要拉著患者來看病,還要拉著那些抱著化驗樣本,一臉驚慌的患者家屬,他們要等這個民營醫院,給疾病定論。

  三

  血液病是所有疾病中,最容易因病致貧的疾病之一,找到陸道培醫院的患者,要用他們非常有限的看病錢,挽回一個生命,這種帶著“枷鎖”的舞蹈,是陸道培院士一生的為醫習慣,也是陸道培醫院建院至今,從沒變過的姿態。在這裡可以感受到融洽的醫患之情,很多康復的患者始終和自己的主治醫生、病區主任保持著聯繫。醫生們也經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小患者在班裡考了第一、上了大學、結婚生子的好消息,就連每年患者的例行大查也成了相互約定的歡聚……前不久,護理人員自制了一段五年“脫白”患者的圖片集,那一張張笑臉看哭了很多人,同時也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跨越式發展,陸道培醫院全年完成“1081例”造血幹細胞移植

  就這樣,中國的民營醫院終於與醫療機構“國家隊”比肩了:

  2019年,陸道培醫院與北大人民醫院血研所共同獲選成為了“國家重點血液系統疾病領域臨床研究中心”;

  與清華大學醫學院聯合成立了“血液腫瘤聯合研究中心”;

  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雙贏科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腫瘤生物治療技術研發平臺”……

  至此,陸道培醫院終於在百折不撓中絕處逢生,“殺”出一條民營醫院可以效仿學習的路子,他們以十八年的精誠,換來了可期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