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父母去世的時候,你可能會是什麼感受?


有的人說,他們根本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有的人說,他們壓根不敢去想這件事,一想就很難受;


還有的人說,自己肯定會崩潰地大哭……

“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一個網友也是這麼認為的,以前他覺得如果父母去世了,他一定會哭。


但是母親真正去世的那一天,他沒有。


喪葬期間,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來了。每個人都跑到他跟前,說「節哀、節哀」,他麻木地出席、麻木地鞠躬敬禮,那個時候,她沒哭。


當母親被推入火葬場火化的那一刻,周圍的很多人都在痛哭,她也只是呆呆地看著前方,還是沒有哭。


她開始懷疑,是不是她太冷血了?她甚至內心譴責自己,自己真不是個東西。


直到有一天回到家,她收拾衣櫃的時候,突然看到衣櫃裡母親常穿的那件衣服,他一下子就哭了,抱著那件衣服,一件留著母親味道的衣服,蹲在地上一個人哭了好久好久。


是的,至親逝世的時候,很多人好像當下沒什麼情緒。


其實,那並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只有我們自己清楚,我們太需要一段時間去暗自消化,這種看似反射弧很長的「回神」的背後,其實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心酸。

“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有人說過:

“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媽媽沒有媽媽了,媽媽以後就是個沒有媽媽的孩子了”,瞬間繃不住了,每一個媽媽,曾經也都是小女孩,都自己的媽媽,呵護,陪伴。一旦失去,就再也沒有人把她當孩子了。媽媽一走,帶走了兒女叫媽的權利。對於孩子來講,即使你再成功再富有,如果沒有媽媽了,那就是一份缺失。失去的,更是難以承受的苦痛。可以說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我記得在《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豔與《家有兒女》中飾演夏東海的演員高亞麟一起談人生。高亞麟說:“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他解釋道:

“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中國人忌諱談死亡,

很多家長都對這一話題敬而遠之。

當孩子提出和死亡有關的問題時,

家長不是板起臉來呵斥,就是顧左右而言他,

孩子不能從家長那裡得到對死亡的正確認知。


馬東在《奇葩說》說過:

“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家庭教育欠缺了死亡教育,

我們的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一樣漏了死亡教育這一課。


面對孩子的提問,

編織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夢,

這個“烏托邦”似乎把孩子與死亡隔開了。

而真的到至親至愛的人離開,就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西藏生死書》說:

“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其實關於死亡這個話題我們不用欺騙也不用迴避,

有些東西是需要讓孩子去試著理解,

他們需要的是慢慢接受現實,

而不是我們給她營造沒有痛苦和悲傷的天堂。


我們的回答也許看似殘酷,但這卻是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方式,

直面死亡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沒有對死亡的正確價值觀,

從而也就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


近年來,

屢屢有青少年自殺的報道見諸媒體,

就是死亡教育不足,

孩子沒有正確的生命觀造成的惡果。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華東師範大學有一份調查顯示:63%的家長難以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


而我國衛生部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世界之首。

“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統計:我國每年青少年自殺身亡人數為28.7萬,算下來,每1分鐘有5個青少年想自殺。


這是個非常痛心又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的孩子對死亡了沒有正確的認知和敬畏,

也少了對生命的珍視。

遭遇挫折時,對抗不公時,孩子們選擇了死亡。


他們以為死亡就像是和父母賭氣一樣,

就像是離家出走一樣,

都可以是抵抗家長的手段,是逃避壓力的方法。


殊不知,生命只有一次,

失去了永遠都不會再擁有。


我們和孩子談論“死”,是為了他們能夠更加珍惜“生”,從“死”中獲得“生”的力量、獲得愛和對生命的敬畏感。


“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匈牙利心理學家瑪利亞•耐基早在1948年就研究瞭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經研究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認知程度不一,應該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發展階段,有差異的談論死亡。


0-4歲

朦朧期


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死亡”沒有概念,更多的是面對“分離焦慮”等物理空間上的分離而產生的情緒反應。也很少主動提出對於死亡的疑問。孩子無法區分死亡和分離的概念,因此這個階段不應該主動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話題。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這個時候與孩子談起死亡,過早了而且很難解釋清楚,這時候的應該更多的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被愛的感覺。

“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經歷父母死亡事件,可以用比喻、擬人的方式跟孩子解釋死亡,或者用繪本、動畫、故事裡的分離場景來幫助孩子理解,比如“外婆死了,變成了天上的星星,離我們很遠很遠……”。等孩子大一些的時候,再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


5-9歲

感受期


學齡前的孩子,並沒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但出於好奇或者別的原因,經常會問及與死亡相關的問題。面對這類問題家長不應該恐慌,更不能嚇唬孩子,應該坦然回答不躲閃,因為家長的坦然會讓孩子認為死亡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家長對這個話題非常敏感、忌諱或禁止談論時,就有可能把死亡這個概念和可怕的東西聯繫起來,進而產生恐懼。

“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但是過度美化死亡,又會讓孩子缺少對死亡的敬畏,甚至讓孩子對死亡產生幻想。


9-18歲

成熟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隨著邏輯思維和認知能力的飛速發展,逐漸對死亡有了成熟的認識,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地,不可逆的,更是永久性的。這時家長不應該通過編造的童話故事去欺騙孩子,更多地是理性地告訴孩子死亡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應該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將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引申到對“意義”“價值感”的追求之上。

“孩子,媽媽沒有媽媽了...”如何向孩子溫柔地解釋生命和死亡?


當孩子有了追求時,孩子的生存動力就會被更好的激發出來。而生存動力就是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孩子會更有目標,更熱愛生活。


如果性教育的意義是自我保護和自我價值,那麼死亡教育就是自我覺察和自我重塑。


性教育是階段性的,死亡教育是終身的。因為生死本身,就最值得思考。


因為有原始的恐懼和衝動,所以有所敬畏更有所追求。每一次對死亡的思考,都是對生活本身的反思。因為生命的有限,故有所為有所不為,因為夢想的可貴,故有所愛有所不愛。死亡本身,就是去偽存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