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三蘇

清明祭三蘇

北宋嘉祐二年(1057),三蘇父子名震京師。蘇洵獻文章於朝廷,蘇軾、蘇轍舉進士皆在高等,“眉山在西南數千裡外,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之文章遂擅天下”(歐陽修《蘇君墓誌銘》)。四月,程夫人卒於家,父子三人倉促離京返眉。


清明祭三蘇


蘇洵痛失愛妻,作《祭亡妻文》:“與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棄我而先。我徂京師,不遠當還。嗟子之去,曾不須臾。子去不返,我懷永哀。”又作《程夫人墓誌銘》:“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終於鄉里,其年十一月庚子葬某地,年四十八。……婦人柔順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齊其家,斯已賢矣;況如夫人,能開發輔導其夫、子,使皆以文學顯重於天下,非識慮高絕,能如是乎?”蘇洵精心覓尋墓地,葬夫人於眉山安鎮鄉可龍里老翁泉旁。蘇洵在《老翁井銘》中寫道:“丁酉歲,餘卜葬亡妻,得武陽安鎮之山。有泉坌然出於兩山之間,右股之下畜為大井。卜者曰吉,是其葬書為神之居。……他日乃問泉旁之民,皆曰是為老翁井。常有老人蒼顏白髮,偃息於泉上,就之則隱,而入於泉,莫可見。”遂為銘曰:

山起東北,翼為南西。涓涓斯泉,坌溢以彌。山空寂寥,或嘯而嬉。更千萬年,自潔自好。惟我與爾,將遂不泯。無溢無竭,以永千祀。


清明祭三蘇


北宋治平二年(1065),蘇軾妻王弗病逝。次年,蘇洵撰《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即卒。蘇軾、蘇轍扶柩舟載歸蜀,將老父蘇洵與程夫人合厝,王弗則葬於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蘇軾有詩:“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自注雲:先君葬於蟆頤山之東二十餘里,地名老翁泉。”

有一則民間故事,甚傳奇。說的是蘇軾葬父、葬妻時,日期已定而墓磚不至。有人告訴蘇軾,東山有隱士,極豪爽,救人急難,有求必應。蘇軾前往拜訪,隱士進山打獵,第三天黃昏始還。隱士迎蘇軾歸家,款待酒飯,問明蘇軾所求,囑蘇軾無憂,即令手下造辦。蘇軾如期破土,挖好墓坑,不見磚至,甚嘆悔。不料明日拂曉,五萬匹磚斬斬然羅列墓側,蘇軾大喜。事畢,蘇軾前往拜謝,卒不見其居所,亦不見其人。此事類似神話,但《眉山縣誌》有載,標題為《眉州隱君子》。

十年後,蘇軾在密州任上,懷念前妻王弗,寫下一首千古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清明祭三蘇


據蘇轍《墳院記》:“旌善廣福禪院者,先公文安府君,贈司徒墳側精舍也。先公既壯而力學,晚而以德行文學名於世。夫人程氏,追封蜀國太夫人。”蘇軾、蘇轍丁憂期滿返京前,特地將墳塋交給離此四里的廣福寺僧代為照管。返城時路過大池院,蘇軾手書18字於廊柱:“自老翁泉還,偶憩。治平丁未(1067)十二月七日,子瞻。”今已失其處。當年蘇洵葬妻時,曾指墓後空地對蘇軾兄弟說:“此爾兄弟之居也。”蘇轍曾作《潁濱遺老傳》雲:“先君之葬在眉州之東,昔嘗約附於其廬,雖遠不忍負也。”誰知蘇軾兄弟宦遊天下,望鄉不得回,薨後竟葬於汝州郟縣釣臺鄉上瑞裡,無緣歸葬祖墳。再後來,當地人相沿成習,將此地稱為“蘇墳山”。


清明祭三蘇


歷宋、元、明四百餘年 ,蘇洵墓碑誌剝蝕莫可考,多年無人祭掃,湮沒於荒草荊叢之中。明成化年間眉州知州許仁 ,受命尋找蘇洵墓。開初在蟆頤山前後尋找,不獲。許仁有詩曰:“騎從傳呼不暫停,土坡石磴幾回登。青山難覓先賢墓,白髮重逢此寺僧。”此寺即廣福寺。許仁調整思路,先找廣福寺,再溯井求墓,終於在柳溝山尋得墓坣,並予培修。

此後又二百多年,明末清初的動亂,讓蘇墳山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康熙四十一年(1702),眉州學正段子文路過此地,詢一老人,方知蘇洵墓在附近,回城後即稟告於知州金一鳳。金一鳳馬上召集僚屬及眉州士紳前往查勘。斬荊棘,芟藤蘿,終至墓前。只見兩堆墓土前,殘留兩塊墓碑:一為蘇洵墓碑,一為許仁尋墓記事碑。還有一塊小碑臥於側,是明判官、蘇洵裔孫蘇大章贖祀田邊界碑。墓前有垮塌祭臺,瓦礫累累。蘇洵墓有盜洞,深數尺,可見石槨。金一鳳嘆息良久,帶頭捐金,眾鄉紳亦踴躍認捐。修葺一新的蘇洵、程夫人墓和王弗墓封土成壘,極高且大,使樵牧不侵,設祭拜奠。


清明祭三蘇

從那以後,清明祭掃蘇墳便成為眉州一大文化盛事。凡參加祭掃者,黎明即起沐浴更衣。州縣長官坐轎或滑桿至蘇墳山,其餘人等至岷江王家渡乘船。祭掃時敬香蠟錢紙,主持人唱喏,州縣長主祭,學界資深耆宿宣讀祭文。祭掃完畢後,齊至廣福寺午饍,至暮方歸。


清明祭三蘇


如今的蘇墳山,舊貌換新顏。位於東坡區富牛鎮永光村的蘇洵墓地,已拓展成140畝的墓園,周邊築起圍牆,新修了大門。沿墓地道路登迴音梯,足音鏗然有回聲。民間傳說其下為一洞穴,穴內有燈,乃蘇洵讀書修練密室。登上回音梯,一座四柱三門的牌坊巍然矗立。牌坊正面有卓明安題寫的匾額“景行行止”,側門從右至左為“學淵”、“文峰”;背面匾額為“自潔自好”,側門從右至左為“景蘇”、“懿德”。四根立柱正反面有楹聯四副。正面一為徐康撰“百代文章驚廣宇;四時香火慰寒泉”。一為賴正和撰“詩如山,文如水,古今何人匹;氣似虹,節似玉,中外誰個同”。背面一為劉川眉撰“老泉安瀾井,千紀不泯,託體同山峙;東坡斷腸處,萬載常青,追思共淵回”。一為王晉川撰“一門三父子;千古兩賢人”。


清明祭三蘇


牌坊後為一小型紀念廣場,用於每年清明舉辦祭蘇活動。沿寬闊石板階梯拾級而上,有墓四座,左前方有清嘉慶年間重修蘇洵墓記事碑。正中大墓為蘇洵程夫人合葬墓,其右後側為王弗墓。與王弗墓平行的是蘇軾衣冠墓,蘇轍衣冠墓在蘇軾墓、王弗墓之後。四座墓冢形制一致,皆呈梨型,墓基為紅砂石條砌築,周圍遍植松柏、香樟、芙蓉、翠竹。墓地北面有道路與老翁亭、曲橋相連,曲橋盡頭即老翁井。老翁井井臺上有三通石碑,“老翁泉”三個大字一字一碑,系民國廿五年(1936)眉山專區首任督察專員兼眉山縣長、保安司令梁正麟(字叔子)所書。“翁”字碑背面有陰刻草書五言長詩一首,系清宣統元年拔貢邑人彭耀章所作,記述重修老翁井事。


清明祭三蘇


2006年,有人認為蘇墳山名字太土,改稱為“蘇公陵”。陵為專用名詞,指帝王墳墓,用於蘇洵墓顯然不合禮制,後棄之。按文物名稱定位叫蘇氏墓地或蘇洵墓,小地名仍稱蘇墳山。

2017年6月,蘇洵家族墓地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點開☞

圖:劉娟、網絡等

審核:陳仲文

歡迎親們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傳家風|揚正氣,從關注開始

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蘇氏信息平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