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寫在前面的話

說到大名鼎鼎的蘇聯“三T”——T-64、T-72、T-80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應該說大多數人對蘇制“T”系坦克的認識都是從這三款主戰坦克開始的:從1970年代北約第一次發現T-64時引起整個北約高層的“M1970地震”,再到1982年大馬士革至貝魯特高速公路戰鬥中T-72“狂虐”以色列的M60和“梅卡瓦”;再回溯到1991年海灣戰爭和第一次車臣戰爭中T-72和T-80的炮塔變成“蘇聯載人航天”的代名詞。

T-64、T-72、T-80這三款坦克可以說見證了蘇聯坦克的發展從世界巔峰跌入“谷底”的整個歷程。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72/80這三款坦克可以說已經成為“T”系坦克的代名詞了

但是當我們開始瞭解這三款主戰坦克之後就會有一個疑問:T-64、T-72、T-80這三型主戰坦克在性能上總體區別不大,但是在內部構造上卻是天差地別;所以同時裝備這三款坦克的蘇軍就必須同時為這三款主戰坦克分別建立一套:後勤維護、人員培訓和作戰使用體系;這就不可避免的會造成資源浪費和巨大的財政壓力!以至於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不得不轉而裝備T-90這一種“全能型”主戰坦克來節省那少得可憐的軍費。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90的裝備就說明了俄羅斯已經放棄了同時裝備三款主戰坦克的發展模式

既然T-64、T-72、T-80這三型主戰坦克在總體性能上差別不大,但是在後勤維護、人員培訓和作戰使用卻天差地別;那麼按理說蘇軍只需要選擇其中一款性能最好或最可靠的坦克裝備部隊即可?為什麼非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同時裝備這三款主戰坦克呢?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提到一個人:蘇聯“天才坦克設計師”尼古拉·費奧多羅維奇·沙什穆林。沙什穆林在28歲時就進入了著名的科京設計局(KV系列和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的孃家),並在32歲時就出任了斯大林-7重型坦克的總設計師;之後又在430工程、T-64和T-80主戰坦克的設計工作中擔任了重要角色。所以稱沙什穆林為“蘇聯先進主戰坦克之父”也不為過。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蘇聯“天才坦克設計師”尼古拉·費奧多羅維奇·沙什穆林

1969年尼古拉·費奧多羅維奇·沙什穆林提出了影響和改變整個蘇聯坦克設計和發展的“性能參數極優坦克”理論,這個理論將蘇聯傳統的“皮實耐用、簡單可靠、便於製造”與對坦克先進性的追求有機的結合了起來,即保證了蘇聯紅軍手裡擁有絕對數量優勢的坦克,又使得蘇聯一直處於世界坦克技術的第一集團。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既有數量優勢又有質量優勢蘇聯坦克部隊一直是北約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週內打穿整個西歐絕非戲言

而這個“性能參數極優坦克”理論最顯而易見的成果就是蘇聯同時裝備了T-64、T-72、T-80這三型主戰坦克;那麼今天坦克君就用四期的時間來分別介紹一下T-64、T-72、T-80這三型經典主戰坦克,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帶領大家一窺“性能參數極優坦克”理論。

T-64的歷史——要從IS-7說起

斯大林-7重型坦克作為科京設計局在重型坦克上的“巔峰之作”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但是,由於斯大林-7型重型坦克太過先進和昂貴且與當時蘇聯坦克設計的主流背道而馳,所以被蘇軍拒之門外。而作為斯大林-7的總設計師的沙什穆林就是在那時起開始思考如何將蘇聯傳統的“皮實耐用、簡單可靠、便於製造”與對坦克先進性的追求有機的結合起來......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斯大林-7由於太過先進和昂貴而被蘇軍否決,但是斯大林-7卻在當時取得了面對西方坦克的絕對技術優勢

在整個二戰中,蘇聯一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並且依靠這強大的坦克產能把德軍從莫斯科城下一路平推到柏林議會大廈;由此蘇軍高層得出一個結論:在戰場上存活下來的都是簡單、實用和可靠的設計,而像鐘錶一樣精密複雜的的設計往往華而不實。所以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蘇聯坦克的設計主流就是簡單實用。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2是蘇聯“簡單實用”思想的極致

從幾次中東戰爭的結果來看,拋開人員素質的因素,阿拉伯聯軍手中那些按簡單實用理論設計的蘇制坦克在先進性上落後於以色列那些先進西方坦克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當蘇聯人瞭解到美製M60與英國的“酋長”主戰坦克時,傳統的簡單實用設計思路已經無法適應,對坦克先進性的追求再一次成為首要目標。

T-64的前身430工程

面對北約的M60和酋長主戰坦克,把T-55簡單放大並安裝一門2A20型115毫米口徑滑膛炮的T-62並沒有任何優勢;所以在蘇軍眼中T-62並不能完全取代T-54/55,於是T-54/55後續型坦克的研製便又落回到T-54/55的設計者亞歷山大·A·莫羅佐夫的頭上了。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亞歷山大·A·莫羅佐夫領導設計了T-44、T-54以及T-64型主戰坦克

1951年當時還在下塔吉爾工廠的莫羅佐夫就已經開始在T-54的基礎上設計一款NTS(新型中型坦克)了。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NTS(新型中型坦克)的實驗平臺

NTS實驗平臺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時5TD兩衝程發動機),但是那畢竟是在給下塔吉爾打工,而心高氣傲的莫羅佐夫最大的願望就是重建哈爾科夫設計局(T-34的孃家),心思也就沒怎麼放在NTS上。1952年在莫羅佐夫的爭取下,蘇聯部長會議決定重建哈爾科夫設計局,由莫羅佐夫擔任局長。這時的莫羅佐夫獲得了真正大展拳腳的機會,於是在原有NTS的基礎上,哈爾科夫設計局拿出了430工程作為T-54的後續型競爭方案(與430競爭的是下塔吉爾的140工程,也是在NTS的基礎上發展的)。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哈爾科夫的430工程

但是蘇軍對430工程和140工程均不滿意,最大的問題有兩個,一是5TD兩衝程柴油發動機的可靠性不足、二是兩者的火力都不能滿足擊穿M60正面裝甲的要求。回去之後下塔吉爾立馬搞了個166工程(就是T-62,參見拙作 )算是勉強幫蘇軍應付了“M60危機”。但是莫羅佐夫在沙什穆林的鼓勵和私下支持下(沙什穆林算是莫羅佐夫半個學生,兩人私交極好),決定在430工程的基礎上運用最先進的科技,研製一款“革命性”的超級坦克——這就是432工程。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432工程

在T-62服役的當年(1962年),哈爾科夫的432工程樣車就參加了在庫賓卡舉辦的“未來裝甲車輛展示會”,給包括赫魯曉夫在內的現場來賓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再加上莫羅佐夫本人在蘇聯高層的人脈極好,所以432工程很快就進入了快車道,在1964年就以T-64的編號進入蘇軍實驗性服役。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早期型T-64主戰坦克,注意其採用的是一門2A21型115毫米口徑滑膛炮

T-64的發展

(1)實驗型T-64

雖然T-64順利服役了,但是那隻不過是莫羅佐夫通過自己的人脈關係積極“運作”的結果,早期的T-64在很大程度上並不能令蘇軍滿意。

首先,T-64採用了一門2A21型115毫米口徑的滑膛炮,該炮就是把2A20型115毫米口徑滑膛炮的炮膛改為適應分裝彈藥,以適應T-64的自動裝填機。但是,由於T-64採用的是分裝彈藥,其使用的3BVM1型穿甲彈的彈芯長度要小於T-62的ZUM6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2000米距離上只能擊穿185毫米的垂直裝甲板,威力上不如T-62。另外早期T-64裝備的是由“全蘇第100研究所”設計的3ETS-8型機械式自動裝填機,其結構不合理只能放下25發炮彈不說,還因為其結構較為複雜且體積較大,在裝彈時會經常勾住乘員的衣服往炮膛裡塞(極易出現傷亡事故)。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早期T-64的115毫米分裝彈藥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早期T-64所裝備的3ETS-8型機械式自動裝填機結構圖

其次,5TD兩衝程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的可靠性太差,使T-64在長距離履帶行軍中頻繁掉隊;而每89摩托小時就要大修一次的維護工作量的也讓部隊苦不堪言。從T-64裝備伊始,部隊對5TD發動機的抱怨就如雪片般飛到了蘇聯裝甲兵總局,讓莫羅佐夫極為難堪。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上圖是5TDF型兩衝程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早期的5TD兩衝發動機可靠性極為糟糕

再次,早期T-64採用的是“鋼+鋁合金+鋼”的複合裝甲,這種複合裝甲雖然對破甲彈和穿甲彈都有較好的防禦能力而且重量較輕,但是由於鋁合金裝甲材料較軟,在被大質量穿甲彈擊中後,容易把鋁合金材料從裝甲的間隙中像擠牙膏一樣的“擠”出來,造成裝甲板變形從而使整塊裝甲報廢。另外T-64的炮塔前部裝甲是直接在預留的空腔中澆鑄鋁合金裝甲,使得鋁合金裝甲材料密度不均勻,還容易出現沙眼和氣孔,大大降低了實際防禦能力。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432工程採用的“鋼+鋁合金+鋼”複合裝甲,顏色較深的是鋼、淺色的是鋁合金

最後T-64的懸掛系統和傳動系統也比較脆弱,往往經不起蘇聯坦克兵的暴力折騰;以至於在T-64坦克兵的手冊上的第一句話就是:“注意!祖國交給你的是一件昂貴兵器,請你一定小心使用!”

由於以上種種問題,T-64一直拖到了1966年才正式服役,而且這型“早期型T-64”也僅生產了285輛;這批T-64被稱為“實驗型T-64”

實驗型T-64雖然缺點甚多,但是這款主戰坦克卻以36噸的體重獲得了比T-10重型坦克更好的正面防禦能力;2A21型坦克炮的威力雖然遜於T-62,但是其裝備了體式光學測距儀和機電式彈道計算機的火控系統在反應時間和命中精度上都要遠勝於T-62。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實驗型T-64的體式光學測距儀窗口(紅圈處)

另外、5TD兩衝程柴油發動機的可靠性雖差,但是其能在-50℃時不經預熱僅用42分鐘就能達到全功率輸出的優異低溫性能也讓蘇軍欲罷不能

(B46柴油機在同樣的條件下需要2.5小時才能達到全功率輸出);而T-64的“機械式雙流輸出式同比齒輪變速箱”雖然即脆弱又不可靠,但是在性能上卻能比肩西方那些昂貴的液力自動變速箱......可以說T-64的出現才真正讓蘇軍體驗到了先進性的滋味(很快就讓蘇軍上了癮);於是哈爾科夫設計局獲得了進一步發展T-64的機會。

(2)T-64A

其實2A21型115毫米口徑滑膛炮一直被莫羅佐夫看作是一個“過渡產品”;所以在1962年432工程開始國家實驗時,一款火力增強型的432工程也正式開始研製,這就是434工程。在434工程的研製過程中,還專門針對實驗型T-64的缺陷進行了改進以提高妥善率和可靠性,最終434工程於1966年獲得了T-64A的國家編號正式服役。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駐東德蘇軍裝備的T-64A,注意車長指揮塔下方的體式光學測距儀窗口

T-64A是實驗型T-64的大改型號,相較於早期的T-64T-64A在火力、機動性和裝甲防護以及可靠性上均有較大幅度提升。

火力、火控與自動裝填機——

T-64A採用了一門2A26型125毫米口徑滑膛炮,該炮是在2A17型122毫米口徑線膛炮(T-10M的主炮)上磨去膛線擴膛而來;身管長度48倍徑(6米)、全炮重量2.17噸;發射3BVM3型穿甲彈時可以在2000米距離上穿透382毫米的垂直裝甲板。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A的主炮是2A17(M62-T2)型122毫米坦克炮的改進型

T-64A的火控系統與T-64基本相同,仍然是以體式光學測距儀與機電彈道計算機為主,但是由於2A26型坦克炮的重量較大,所以換裝了與T-10M相同的2E12“傾盆”雙向火炮穩定儀,大大提高的T-64A的命中精度。根據蘇聯的官方數據:T-64A在2000米距離上“靜對靜”的首發命中率為72%、“動對動”的首發命中率為48%;從發現目標到首發炮彈發射的反應時間為9.5秒。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另外,T-64A還換裝了6EHTS-10型液壓式自動裝填機,將炮彈的攜帶量提升至28發,同時也解決了3ETS-8型機械式自動裝填機容易傷人的問題。6EHTS-10型液壓式自動裝填機採用肘節式結構,提升了攜彈量不說還增加了坦克乘員的活動空間,是一型極為優異的坦克自動裝填機,唯一的缺點就是無法實現彈藥隔艙化。這也是蘇制坦克容易“飛炮塔”的重要原因。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A的6EHTS-10型液壓式自動裝填機可以攜帶28發炮彈,此外坦克內部還可以額外攜帶9發炮彈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A的自動裝填機裝填過程

陶瓷複合裝甲——

前文說過,早期的T-64採用了“鋼+鋁合金+鋼”型複合裝甲雖然讓T-64以36噸的體重獲得了比52噸的T-10M更好的正面防禦能力;但是這種“鋼+鋁合金+鋼”複合裝甲畢竟是第一代複合裝甲,缺點大於優點;所以T-64A在炮塔正面採用了以氧化鋁(鋼玉)陶瓷球為基礎的新一代複合裝甲。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A的炮塔正面複合裝甲示意圖,那些小球球就是氧化鋁陶瓷球

T-64A的球形陶瓷複合裝甲是把預製好的球形陶瓷用鐵絲和彈簧排列好,放入鑄造模具中在直接澆鑄而成,由於陶瓷具有硬度高且耐高溫的特性,所以這種球形陶瓷複合裝甲對於當時的長杆穿甲彈和破甲彈具有極高的防禦能力。根據蘇聯官方的資料,這種複合裝甲可以在1200米距離上扛住M68型坦克炮發射M329穿甲彈的直接攻擊,對破甲彈的防禦能力也可以達到600至700毫米水平。但是在重量上要大於“鋼+鋁合金+鋼”複合裝甲(T-64A的全重達到了38噸)。

不過這種球形陶瓷複合裝甲最大的問題就是成品率極低,由於高溫鋼水容易融化鐵絲和彈簧造成球形陶瓷“沉底”,所以這種複合裝甲的早成品率只有35%至58%,後期通過改進製造工藝和品控流程也只提升至70%不到;所以在T-64B之後蘇聯就放棄了這種複合裝甲結構。

而在T-64A的車體首上蘇聯採用了玻璃鋼夾層複合裝甲,這種複合裝甲後來成為了蘇聯玻璃鋼複合裝甲的原型。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A的車體首上覆合裝甲結構,這是典型的膨脹式複合裝甲結構,對破甲彈防禦能力較好

新型發動機與變速箱——

早期T-64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動力系統,每89個摩托小時就要大修一次的5TD幾乎讓蘇軍和蘇聯領導人崩潰;1971年蘇聯領導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在參觀哈爾科夫設計局時站在一輛T-64A上都語重心長的對在場的設計局員工們說到:“……我一直在袒護你們的戰車,但是根據軍隊的報告,我現在感到十分失望。工廠裡的小夥子們告訴我很多次,他們已經把油箱和發動機給修復了,但是他們的消息從來沒有得到過證實。軍隊現在已經停止接收坦克了…我們並沒有對坦克提出任何“超自然”的要求。我們需要的是一臺能夠使用300小時、行駛里程為3000公里的發動機”。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把蘇聯最高領導人都逼出來批評的坦克發動機,5TD也算頭一個了

所以T-64A採用了5TDF型兩衝程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替換了可靠性極差的5TD柴油發動機,將發動機的平均大修時間由早期型T-64的89摩托小時提升至435摩托小時,雖然沒有達到蘇軍500摩托小時的合格標準,但是已經可以勉強跟上T-54/55/62的履帶行軍了。而且莫羅佐夫還特別嚴格的要求品控,對工廠實施的有針對性的改革,極大的提升了產品品質。到1972年5TDF發動機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了700摩托小時。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A的機動性,注意T-64A可以做到軸樞轉向

(3)T-64B/T-64BV

T-64和T-64A讓蘇軍體驗到了坦克先進性的巨大魅力,同時北約通過間諜在1970年窺探到駐東德的T-64A(北約當時給予的編號是M1970)時立即被其優異的性能給嚇懵了(當然KGB也通過假情報讓北約高估了T-64A);面對如此先進且強大的主戰坦克,美國認為常規的坦克炮已經無法對抗必須採用能發射炮射導彈的兩用炮對抗,因此一頭鑽進了MBT-70的死衚衕,造成了整個北約的主戰坦克技術足足落後蘇聯十年!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的出現引發了整個北約的混亂,使得美德兩國走入了MBT-70的“死衚衕”,這就是“M1970混亂”

T-64A雖然勉強滿足了蘇軍的需求,但是可靠性的問題任然還是困擾著它;而且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時,T-64A相較與北約正在研發的新型坦克(也就是MBT-70,當時蘇聯也錯誤的估計了MBT-70)也不具備太大的優勢,所以在1970年哈爾科夫設計局決定獎T-64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峰——447A工程!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447A工程的成果就是T-64B

T-64B其實是在T-64的框架上全新設計的坦克,從炮塔到車體都與早期的T-64與T-64A已經關係不大了。

火炮、火控與炮射導彈——

T-64B採用的是一門2A46M型125毫米口徑滑膛炮,與以線膛炮打底的2A26型相比2A46M是一款完全按大威力高壓滑膛炮技術要求研製的坦克炮——藥室容積13.4升、口徑125毫米、身管長度48倍徑(6米)、全炮質量2.25噸;其發射3BM22穿甲彈時出膛壓可達452兆帕,在20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385至410毫米的垂直裝甲板。而且2A46M在身管壽命和精度上要大大優於2A26。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2A46M是蘇俄125毫米口徑坦克炮的代表作

除了主炮之外T-64B最大的改進之處就在於火控系統,T-64B採用了蘇聯第一款完善的下反式(也稱擾動式)火控系統——1A33火控系統,它包含一具帶激光測距儀的1G42型炮手晝間瞄準儀、一具TPN-3-49型主被動複合光電轉換夜視儀、L-4A“月亮”紅外探照燈、一臺1V517型數字式彈道計算機、1G43型射擊控制器、2E26M主炮雙向穩定器、1B11型橫風傳感器、TKN-3V車長晝夜合一觀察瞄準儀、OU-ZGKU紅外探照燈;以及一套9S461炮射導彈制導系統(用於制導9M112M型炮射反坦克導彈)。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1A33火控系統組件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裝備9M112“眼鏡蛇”炮射導彈系統的T-64B炮塔詳解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9M112M反坦克導彈

1A33火控系統在20世紀70年代屬於較為先進的火控系統,可以使T-64B在2000米距離上“靜對靜”的首發命中率達到80%、“動對動”的首發命中率為65%;從發現目標到首發炮彈發射的反應時間為7.5秒;再加上9M112M“響尾蛇”炮射反坦克導彈在4000米距離上的靜止目標的單發命中率為95%、對4000米距離上時速不超過75公里/小時的運動目標單發命中率為80%,並且有能力攻擊4000米以內懸停高度不超過300米的直升機(但只能攻擊懸停狀態的直升機,不能攻擊飛行狀態的直升機)。另外導彈的發射狀態也十分寬泛,坦克可以在時速不超過30公里/小時的行駛狀態下發射導彈。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9M112“眼鏡蛇”炮射導彈系統的三種攻擊模式

總的來說T-64B的火力在當時已經取得了對北約集團的絕對優勢:對2000米以內的目標可以用坦克主炮直瞄打擊、對2000米以外的目標可以用“眼鏡蛇”炮射導彈進行打擊,真正做到了坦克設計師們夢想的“遠近火力結合”;而且最致命的是——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在北約集團中沒有任何一型坦克(包括正在研製的主戰坦克)可以抵禦T-64B的正面攻擊!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B在火力上已經超越了美德兩國正在聯合研製的MBT-70,這也成為MBT-70下馬的重要因素

繼承至T-64A的複合裝甲——

T-64B的複合裝甲與T-64A基本相同,車體首上採用“鋼+玻璃鋼+鋼”結構的複合裝甲,而炮塔正面採用了球形陶瓷複合裝甲;但是與T-64A相比T-64B調整了車體和炮塔正面裝甲的形狀並採用了經過電渣重溶的裝甲鋼材料,所以在防禦能力上,T-64B要優於T-64A。不過T-64B也付出了增重1.5噸的代價(T-64B全重39.5噸)。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B的防禦能力要優於T-64A但是重量也更重

總的來說T-64B的裝甲防禦能力已經達到了當時世界的頂尖水平,直到1978年服役的T-80B才超越了T-64B的裝甲水平;而對於當時的北約集團T-64B的正面裝甲幾乎是“無解”的存在,直到1982年服役的豹2A4才有可能在2000米距離上從正面擊穿T-64B!

不過T-64B與其他T系坦克一樣,幾乎將所有的防禦能力都堆到了坦克的正面,其側面防禦能力極弱,隨便拿個RPG都能從側面打得T-64B炮塔滿天飛!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B的側面防護能力較弱,難以抵擋反坦克武器的直接攻擊

飽受詬病的機動性——

蘇制坦克一直以來給人的感覺就是機動靈活適於長時間履帶行軍,這是由蘇聯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的;蘇聯的國土大都是平原且基礎設施較差,所以在這種冬季是凍土、夏季是沼澤的土地上,輪式車輛往往玩不轉只有履帶式車輛才可以通行。所以蘇聯坦克的動力系統一隻特別強調兩個指標——1.是低溫性能、2.是耐久度和可靠性。

T-64B在1972年開始服役時仍然使用的是5TDF型兩衝程柴油發動機,前文說過5TDF發動機的低溫性能較好,但是在可靠性和耐久度這兩個指標上甚至遭到勃列日涅夫的批評(正是因為5TD的可靠性太差下塔吉爾才有機會打著提高T-64可靠性的藉口“騙”錢研製T-72),所以早期的T-64B的機動性也是飽受詬病。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這不是普通的T-64A,這是安裝B45柴油機的T-64A實驗車之一,為了提高T-64的可靠性哈爾科夫局也是操碎了心

不過事情到了1978年終於有了轉機,那一年革命性的6TD渦輪增壓兩衝程水平對置氣缸柴油發動機研製成功!在性能上完全滿足了蘇軍對低溫性和耐久度以及可靠性的要求;終於成為一代神“機”。至1979年開始所有的T-64B和T-64A逐步換裝6TD,困擾T-64A/B的動力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解決了“心臟病”的T-64B終於可以在俄羅斯大平原上撒野了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6TD兩衝程柴油發動機是20世紀70年代最優秀的坦克動力系統之一

T-64B裝備的6TD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000馬力(735千瓦)、單位功率達到了25馬力/噸,配合“機械式雙流輸出式同比齒輪變速箱”可以使T-64B跑出公路67公里/小時、越野42公里/小時、倒車32公里/小時的最高時速;而且也能作出軸樞轉向、快速倒車這些“特技”;0至32公里/小時的加速時間也被壓縮到9秒以內;坦克滿油的續航里程也達到了400公里。

並且得益於6TD的耐久度,T-64B的平均公路時速也可達到38至45公里/小時(營級編隊);在無需維護和保障的前提下,一個T-64B坦克連可以連續進行200公里的履帶行軍!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到1979年T-64B已經走向完善,成為領先世界的優秀主戰坦克

T-64BV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BV

T-64B自服役以來就在一直不停的接受改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T-64BV,T-64BV就是在T-64B的基礎上加裝爆炸反應裝甲而來,早期的T-64BV安裝的是“接觸-1”型,後期的T-64BV安裝的是“接觸-5”。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安裝“接觸-1”型反應裝甲支架的T-64BV(未安裝反應裝甲)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安裝“接觸-5”型反應裝甲的T-64BV,車體側面的“TOPLIVO”意思是“燃料”

T-64BV加裝的反應裝甲大大的提高了坦克的防禦能力(尤其是側面防禦能力),但是付出的代價是全車重量增加到了42噸。T-64BV後來成為了T-64的標準型號,之後的子型號基本都是在T-64BV的基礎上發展的,包括烏克蘭聲稱“堪比T-80UD”的T-64BM。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64BM

T-64:性能參數極優坦克

T-64的服役時間是1964年,其第一個堪用的(也就是可以形成戰鬥力的)改進型號T-64A於1966年服役;而作為整個系列中最可靠、最頂用的T-64B於1970年正式服役;而在同時期的北約集團只有M60A1、酋長、豹1、AMX-30以及那個特沒譜的MBT-70去對抗T-64,其結果絕對不會比對抗“黑豹”的“謝爾曼”好到哪兒去!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請問:在以上4款坦克中,作為坦克兵你會選擇哪款去對抗T-64?

所以T-64至出生起就是一個超越時代的產物,早期的T-64和T-64A算是“二代半”主戰坦克,而T-64B已經跨入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門檻。所以T-64將“性能極優坦克”理論中的“極優”完美的體現了出來——將最新的技術和科技成果應用於坦克,使之成為各種性能和參數最優秀的坦克!

在T-64上蘇聯人驗證並應用了:全自動裝填機、陶瓷以及玻璃鋼複合裝甲、超大功率柴油機、大口徑滑膛炮、炮射導彈、數字化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儀等等一系列引領世界的坦克技術,使之成為了超越世界的“超級坦克”!

但是T-64上應用了太多的高新技術,所以在可靠性上一直有所欠缺;造成整個T-64系列僅僅只有3000餘輛進入蘇軍服役;面對這款先進但不可靠的T-64,如何提在保證先進性的前提下提高它的可靠性,就成為了蘇聯坦克設計師們的首要工作,於是乎T-80和T-72相繼被研發出來......

性能參數極優坦克(1)T-64的故事

T-80BV

敬請期待《性能參數極優坦克(2)T-80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