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瘋狂”

週末在家寫書評,還有3天截稿,而我,磨磨蹭蹭,從下午三點正式動筆,看看之前搭的框架還湊合,接著往裡面填案例和內容,卻總有一個聲音在心裡喊--“沒有靈魂”。

這個詞,我一般用來形容自己不喜歡的人,比如,活在我朋友圈的某網紅。我們在線下交流過,她的人設是美麗、智慧、灑脫,而現實中,額,怎麼說呢,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雖然我無法苟同她的人設,但我可以不看她的朋友圈啊。畢竟,每天幾波九宮格發自己穿品牌服裝,或參加高端活動的照片,再美麗,也會讓人審美疲勞的。

也喜歡漂亮衣服漂亮鞋子的我,偶爾想象自己有一整個房間裝這些身外之物的我,在看到這些九宮格時,表示無感。

我對朋友說,“沒有靈魂”--衣服不難看,可惜衣服和其人是脫離的。好模特需要充分演繹每一套衣服的特質,而不是一拍照就眼神迷離,故作姿態。不然我也行啊,我天生小眼睛,隨便怎麼拍,絕對半開半合,眼神迷離,似有若無。

“非正式瘋狂”

所以,當我寫著書評,開始質疑自己的文字“沒有靈魂”的時候,我決定去樓下散個步,放個空,思考一下人生。

然而老天可能不想讓我思考這個問題,臨出門前,我翻手機,看到李銀河的微博說,

“我想給大家提這樣兩個建議:

第一,如果你很想結婚,那就不一定非要等到愛情不可,跟一個僅僅是肉體上的朋友,或者僅僅是精神上的朋友結婚也無不可;

第二,如果你並不是很想結婚,而且一定要等待愛情,那你內心要足夠強大,要做好終身獨身的準備,因為愛情發生的概率並不太高。”

心心念念等待愛情的我,傻眼了。

我等待愛情,但並沒有準備“終身獨身”。

本來要思考“沒有靈魂”的我,按下電梯,下樓去思考李銀河老師的告誡了。

一些瘋狂的念頭開始浮現,要不找個肉體合適的?

可是,弗洛姆說過,“性的吸引力雖然在一剎那間會造成兩者結合的幻覺,但是如果沒有愛情,在這次結合後留下來的只有陌生的感覺,他們之間的距離沒有縮小。他們仍是一對陌生人,他們不是覺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因為他們比過去更強烈地感受到在幻覺消失後留下來的這種陌生感。”

不行。要不找個精神契合的?

曾經大概有過吧,可是美麗的假象很快就破滅了,分手、糾纏、拉黑。

還是經歷過坎坷感情的弗洛姆老爺子說的對,“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他寫的《愛的藝術》真應該每人通讀3遍,再允許談戀愛和結婚。

李老師,您的建議是認真的嗎?我讀書少,你可別誆我。

“找肉體合適的人結婚”、“找精神契合的人結婚”,這兩個念頭對我來說,略瘋狂。要是我說出來,別人一定以為我想結婚想瘋了。

可是,我說出來和不說出來之間的區別在哪裡呢?我不是正在合理化這樣的可能性嗎?

“非正式瘋狂”

我想到了學者劉瑜的一篇文章,叫做《非正式瘋狂》。她在中國和美國求學,獲得博士後學位後去劍橋大學任教。

她說,曾看過一個訪談節目,有個女演員說她最大的恐懼來自--“感覺自己隨時會失控”。比如,有一次參加奧斯卡電影頒獎禮,坐在觀眾席中,她忍不住想要大喊一聲“薄荷”,這個念頭是如此強烈,讓她憋出了一身汗。

而有意思的是,她說服自己不要這麼做的理由是“如果我這麼做了,那麼我就是officially mad了”。

“officially mad”,中文直譯為“正式瘋狂”,也就是對外宣佈自己的瘋狂。它的另一面是“unofficially mad”--“非正式瘋狂”。

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正式瘋狂”和“非正式瘋狂”之間只差一個英文單純“薄荷”,那麼瘋狂的門檻並不高。

劉瑜說,我看到迎面走來的老太太抱著一隻黃白相間的貓,腦袋裡冒出“我要搶走這隻帥貓”的念頭。她又說,想到自己獨身在國外,就差“一個老公兩個兒子一條狗”,又冒出“要不搶個孩子”的念頭。

“非正式瘋狂”

有過瘋狂念頭的每個人,是不是心底都住著一個瘋子?或者說,都有個隱形的瘋子?

看來只能訴諸心理學去解答,而我現在,並沒有心情去找資料。唯一想到《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裡面的個案相當神奇,有一人長時間觀察石頭,說它們在動、在說話,論證頗有哲理,差點把我說服。另一個人有偷屍癖,想要復活死去的愛人,其意志之強,計謀之巧,把我感動的一把眼淚一把鼻涕。說不好他們到底是“大愚若智”還是“大智若瘋”。

可能天才和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如果多普勒色譜的兩端,一邊是天才,另一邊是瘋子,那麼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大概率是正常且平庸的。

好了,case closed,我沒瘋,只是,想太多。

但我依然竊喜於體驗了“非正式瘋狂”的念頭。

小小的,在心裡喊一聲“薄荷”,足以讓我心情舒暢,如同已經體驗了“我要搶走這隻帥貓”的莫名瘋狂。

“非正式瘋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