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

公元581年,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朝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589年,南下滅南朝陳,統一中國,結束了華夏大地幾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在位年間政治清明,社會繁榮富庶,人民安居樂業。

604年,楊廣即位後,大興土木營建“東京”,同年下詔遷都洛陽。隋煬帝在位時期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但因屢次發動戰爭,過度消耗了國力,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

618年,宇文化及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位於李淵,建立唐朝。次年,王世充擁立楊侗也被廢,隋朝覆滅,國祚三十八年。

楊堅建國後,頗有一代明君風範,創建了三省六部制,澄清吏治,改革兵制,與民休養。團結內外,平定叛亂,史稱“開皇之治”。但是楊堅這個人大概不喜讀書,也因為太過摯愛皇后獨孤伽羅,所以大小政事無不聽其言,而最大的“錯誤”就是廢掉了長子楊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楊廣為太子。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遊女,湘川值兩妃。

—— 隋·楊廣《春江花月夜·二首》

提起《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名,人們一般都會聯想起張若虛,這個號稱“孤篇壓全唐”的初唐詩人。實際上,在他之前,楊廣就寫了上面這兩首同名五言詩,也堪稱經典佳作。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亦是從隋煬帝的這兩首詩得到了一定的啟發而寫出來的。張詩在有唐一朝也並不出名,直到宋、明年間才被人廣為熟知。

但是,楊廣則不然,其詩名在隋唐當世就已被文人士大夫所傳誦。

隋朝一統,終結了兩晉南北朝三百年的亂世,卻二世而亡,我們通常也會將隋煬帝楊廣當做一個昏君來看待。但是,真實的歷史進程究竟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由北周至隋這一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01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 南朝·陳叔寶《玉樹後庭花》

這首詩常被後人稱作“亡國之音”,是與北周同時期的南陳最後一個皇帝陳後主與嬪妃們的唱和之作,而類似的情景在此前的三百餘年間,一直在中華大地上縈繞不休。

南北朝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在北方,自西晉末年至北魏初年,五胡十六國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短的朝代存續僅有八年;在南方,滾滾長江也在見證著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沉浮興亡。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也許統一的大勢在陳叔寶的“靡靡之音”中已悄然來臨。但是,直至南朝陳時期,漢人政權依然昏庸無能,沒有作為。而北方的政權胡漢對立、內戰不止,同時飽受塞北遊牧武裝的侵擾,無法形成合力。

此前三百年,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未能一統天下,其子曹丕雖然也算是一個明君,但是時勢能造就英雄,卻無法改變歷史的宿命,不知下一個能夠徹底終結亂世,開闢一個嶄新時代的“真龍”究竟在何方?

只怕,這還要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

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02

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25公里大青山北麓,有一個土城梁村,往北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再往北就是荒涼的沙漠。誰能想到,這一段段靜默的黃土梁所懷抱的,正是當年北魏的軍事要塞——武川鎮。

後人感嘆武川鎮乃王氣所聚,恰在這個彈丸之地,先後走出了北周、隋、唐三朝皇室,以及一大批文臣武將,左右了中國三百多年的歷史。

公元398年,北魏佔領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區,這個由遊牧民族拓跋鮮卑建立的王朝政權統一了北方大部,魏道武帝拓跋珪將國都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

為鞏固政權,抵禦塞北遊牧民族柔然的進犯,除武川鎮外,延長城一線拓跋珪還設置了沃野鎮,懷朔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合稱“北方六鎮”。

起初,鎮守六鎮的都是拓跋氏的功勳貴族,中下層軍將也可以有晉升之途。至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元宏還先後巡視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四鎮,下詔六鎮及御夷軍民,年滿八十以上而無子孫兄弟者,終身給其廩粟;七十以上家貧者,各賜粟十斛。“六鎮”之稱,始見於記載。

但到了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逐步漢化,著重經營中原,六鎮將士地位日益低下,鮮卑貴族子弟進仕艱難,甚至被歸入“北人”、“賤民”的行列。且派往北鎮的人,多為流犯或死囚,稱為“府戶”、“兵戶”,與六鎮將士統稱為“鎮戶”。

加之朝廷派往北鎮的鎮將貪汙者多,邊防士卒與高車(柔然的一部)降眾都受到殘酷的剝削壓迫,生活日益貧困。太和二十二年,懷朔以東諸鎮高車人就舉行了大規模暴動。孝文帝被迫暫停與南齊作戰,北上鎮壓。

正光四年(523年),爆發了更大規模反漢化的“六鎮起義”與河北葛榮北疆起義,關隴、河北各族軍民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而邊鎮的軍事豪強也乘機擴充實力,其中以爾朱榮兵勢最盛。

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03

爾朱榮(493年—530年),字天寶,梁郡北秀容(今山西朔州)人,契胡族。北魏權臣、軍事家。

早襲父爵,擔任第一領民酋長,積極招兵買馬,發展壯大力量。受到北魏孝明帝籠絡,鎮壓河北農民起義和對抗胡太后勢力。孝昌二年(526年),舉兵襲取肆州(今山西忻縣),自置官吏,兵勢漸盛,脫離朝廷管制。

武泰元年(528年),率軍從晉陽南下,擁立長樂王元攸即位,自領侍中、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尚書令,封太原王,專擅朝政。藉口丞相高陽王元雍謀反,又發動河陰之變,還師晉陽,身居外藩,安置親信黨羽,佔據要職要地,遙控朝政大局。後大破葛榮數十萬起義軍,遷大丞相,先後擊滅韓樓、元顥叛亂。

永安三年(530年),又派驃騎大將軍爾朱天光前往關中地區,鎮壓万俟醜奴、王慶雲起義軍。入朝覲見皇帝,為孝莊帝設計所殺,時年37歲。爾朱榮雖然在史書中罵名滾滾,歸入奸雄行列,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得到了肯定。

爾朱榮在六鎮之亂時,鎮守晉陽。憑藉著鎮壓六鎮之亂,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兵強馬壯。時孝明帝因與當權的胡太后不和,下詔爾朱榮入京。爾朱榮行至半路,卻又被下詔停止前進。

原來,胡太后的黨羽殺死了孝明帝。爾朱榮正好藉口為明帝報仇,發兵攻陷了洛陽,殺死大臣王公等兩千餘人,並將胡太后和傀儡幼帝沉入河中淹死,是為“河陰之變”。改立元攸為帝,即孝莊帝。爾朱榮返回老巢晉陽,以大丞相之位遙控朝政。

可見,爾朱榮這個人並不是一個英雄,只是一個野心家,不久便被高歡擊敗,莊帝所殺。

在六鎮軍民起義的過程當中,真正崛起的是兩個人,一個是來自懷朔鎮的高歡,一個是來自武川鎮的宇文泰。這兩個人也成為最後分裂、滅亡北魏的北齊與北周的奠基人。

北魏分裂以後,先裂變為東魏(北齊前身)和西魏(北周前身),再加之北方興起的突厥,三方繼續混戰不止,(北方)中國統一的希望似乎更加陷入僵局。

歷史在黑暗中依然摸索著前行,似乎,在強烈呼喚著一位真正能夠一統華夏的強勢君主的誕生。

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04

北方中國再度陷入戰火紛飛之中,到了“六鎮之亂”之後,天下動盪。

中興二年(532年),在高歡的擁立下,元修登基,是為孝武帝,年號太昌。兩年之後,元修便不滿高歡把持朝政,意欲重振已立國一百餘年的大魏王朝。

在北朝內憂外患、政局不穩的歷史背景下,宇文泰、獨孤信、高歡這些人被推到了“時勢造英雄”的風口之上,開始成為影響南北朝後期政壇的重要人物。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獺,代郡武川人,鮮卑族宇文部後裔,漢化鮮卑人,南北朝時期西魏傑出的軍事家、改革家,西魏的實際掌權者,亦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

在北魏末年六鎮起義中,宇文泰隨父宇文肱加入鮮于修禮的起義隊伍。起義被爾朱榮鎮壓後,宇文泰加入賀拔嶽麾下。永熙三年(534年),宇文泰統領“關隴集團”。同年十二月,殺孝武帝。

從此,宇文泰控制西魏朝局22年。掌權期間,對內團結各方,澄清政治,建立府兵制,以擴大兵源,立八柱國。對外立足關隴,征戰東魏,蠶食南梁。

他親自指揮潼關之戰、沙苑之戰皆以寡勝眾。奠定了其身後關隴政權一統天下及隋唐王朝強盛的基礎。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後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為文帝。

宇文泰與獨孤信早年都是葛榮的部下,在北疆起義中逐漸發展壯大起自己的勢力。

葛榮被爾朱榮擊敗以後,宇文泰投到驃騎大將軍賀拔勝之弟——“關隴集團”第一代首領賀拔嶽麾下,屢建軍功,深受賀拔嶽信任;獨孤信則投到爾朱榮那裡,繼續以北魏王室為正統,抗擊亂軍。

高歡逐漸掌握北魏大權以後,野心凸顯,後趕走了元修,自立為大丞相,並擊敗了爾朱榮。賀拔嶽則迎回孝武帝元修,收復三秦,與高歡抗衡。

高歡(496年—547年),小字賀六渾,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出身於懷朔鎮兵戶之家,東魏權臣,北齊王朝奠基人。因祖父高謐犯法,移居懷朔鎮,成為鮮卑化漢人。

普泰元年(531年)六月起兵於信都,翌年攻入洛陽,推翻爾朱氏集團,擁立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消滅爾朱氏殘餘勢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遷都鄴城。高歡自居晉陽(今太原西南)遙控朝政。專擅東魏朝政16年。

在與西魏連年兼併攻伐中,因恃強輕敵屢次敗北。武定四年(546年)十月,率軍圍攻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起土山、掘地道,苦攻兩月,晝夜不息,在西魏大將韋孝寬固守下,終未克。遂憂憤成疾。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高歡病逝於晉陽。東魏武定八年(550年)正月,其次子高洋建立北齊,追尊高歡為獻武皇帝,廟號太祖,後被改尊為神武皇帝,廟號高祖。

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嶽病死後,宇文泰接掌軍權,成為“關隴集團”的實際首領。此後,獨孤信、李虎、楊忠、趙貴、於謹等後來號稱西魏“八柱國”的這一批將領先後團結到其麾下。

很快,高歡擁立北魏宗室元善見為帝,建立東魏;宇文泰擁立元寶炬為帝,建立西魏。

高歡死後,其子高洋稱帝,建立北齊;宇文泰死後,託孤侄子宇文護,傳位於嫡長子宇文覺,建立北周。後被廢殺,由其庶兄宇文毓(北周明帝)即位,國丈獨孤信與其他“六柱國”輔政。

同時期,南朝齊滅亡。繼之梁武帝的南朝梁欣欣向榮,一度也有北伐的雄心,一時間,內訌不止、征伐不斷的北魏王朝搖搖欲墜。

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05

北周是北朝最後一個朝代,又稱後周、宇文周。由宇文泰奠定建立,宇文泰死後,其子宇文覺在宇文護(宇文泰之侄)的擁立下正式建元。歷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覺即位後稱“天王”。次年初,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建都長安,史稱北周。

同時期,“侯景之亂”爆發後,梁武帝去世。陳霸先於永定元年(557年)代南梁建立陳朝,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控制江陵以東、長江以南、交趾以北的南方地區。是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同年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改立宇文泰庶長子宇文毓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

建德元年(572年),“韜光養晦”多年的宇文邕智誅權臣宇文護,終於親掌朝政。至577年,武帝勵精圖治,滅掉了高氏北齊,再度統一了北方。時為定州總管的楊堅亦屢立戰功,進位柱國。

不幸的是,文韜武略的周武帝一病而亡,年僅36歲。於是,一統天下的這個歷史機遇便落到了楊忠之子、獨孤信之女婿——楊堅的身上。

這不禁讓我聯想起又幾百年後,同樣國號為周(史稱後周)的周世宗柴榮,兩人都是在欲一統華夏之時英年早逝,周世宗是在北伐契丹之時患急症去世,享年38歲;周武帝則是在北征突厥途中罹暴疾而亡。而他們的“周朝”也都是因為繼承者的問題而丟掉了江山,但奪得他們江山的楊堅和趙匡胤卻又都開創了一代盛世。

這,恐怕就是歷史的玄妙之處吧!周武帝和周世宗皆有掃蕩天下、澄清宇內之志,且都是明君,奉行節儉,愛惜人民,所建功業也大體上相等。但由於周武帝身後是“雍容華麗”的隋唐盛世,而周世宗之後則是深受後世詬病的“積弱之宋”,因此,更加凸顯了周世宗的雄才偉略,以致於柴榮受到後世的關注更多,評價相對更高。

扯遠了,言歸正傳。在此期間,宇文護專權十餘年,趙貴“謀反”不成被殺,而同為“柱國”的獨孤信,這個深刻影響了西魏、北周、隋、唐四朝政局的重要人物也被捲入一系列政治鬥爭當中,最後含憤自盡。

但是,他很有“選婿”眼光,不僅將最小的女兒獨孤伽羅嫁給了楊堅,還將四女兒嫁給了另一柱國大將軍李虎之子李昞,李昞長子不幸夭亡後,獨孤氏生下了李淵,後襲爵唐國公,是為唐高祖。此為後話。

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後,其子宇文贇繼位,是為周宣帝。宣帝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政事,大權漸漸落在了楊堅手中,宇文贇還娶了楊堅的長女楊麗華為皇后,楊堅又成為國丈,權勢日盛,拜為上柱國、大司馬。

與此同時,公元582年,南朝陳宣帝病死,太子陳叔寶繼位,是為陳後主。他沉湎酒色,更加荒淫,天天吟唱著“玉樹後庭花”的陳朝政權亦江河日下。

不久,宇文贇暴斃。宇文贇臨死之前,曾欲提前傳位於兒子宇文闡。一說為楊堅所殺。這時,已經身為大丞相,總攬軍政大權的楊堅,很快便逼迫年幼的靜帝宇文闡禪位,建立了隋朝,並積極準備滅陳。

至禎明二年(588年),楊堅命次子楊廣、大將楊素統軍攻陳(隋滅陳之戰)。次年,攻陷建康,南朝陳滅亡。楊堅遂成為終結南北朝,一統天下的隋朝開國之君——隋文帝。

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06

讓我們暫時將歷史的時間軸,再向回拉。來看一看楊堅的“成長史”。

話說,公元541年7月的一個深夜,一聲嘹亮的啼哭聲在西魏馮翊城中響起,時為同州刺史的楊忠的夫人呂氏誕下了一個嬰兒,他就是後來的隋文帝——楊堅。

就在這天凌晨,有一個叫做智仙的尼姑來到楊忠府,告訴楊忠“此兒大有來歷,不可養於俗人家中”,楊忠信其言,將自家府苑闢為尼寺,將楊堅交給智仙撫育。

楊忠(507年—568年),字揜於,小名奴奴, 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西魏、北周時期將領,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隋文帝楊堅之父。

初隨爾朱氏、獨孤信征戰。北魏分裂後,加入西魏王朝,得到丞相宇文泰重用。隨軍擒竇泰、破沙苑、敗南梁,遷徵西將軍、驃騎大將軍,封陳留郡公,賜姓普六茹氏。北周建立後,多次打敗北齊軍隊,攻陷北齊二十多座城池,拜小宗伯、大司空,遷柱國大將軍,封隨國公。

天和三年(568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追贈太保。長子楊堅建立隋朝後,追諡武元皇帝,廟號太祖。

據《北史》記載,楊忠身高七尺八寸,容貌俊美,身材魁梧,武藝過人,見識精深,有將帥的才略。高歡舉兵內犯時,楊忠正跟隨獨孤信在洛陽,後護送北魏孝武帝元修西遷,進封侯爵。並參與平定潼關,攻克荊州。宇文泰當時封楊忠為安西將軍、光祿大夫、襄城縣公。

楊堅漸漸長大,一代梟雄宇文泰曾誇讚楊忠的兒子楊堅——“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矣!”在楊堅成長的歲月裡,東、西魏之間戰事不斷,楊堅就這樣在父親楊忠的影響下也開始了金戈鐵馬的人生。

東、西魏分裂之初,宇文泰集團實際並無多少優勢可言。主要是在武力上,自“六鎮起義”後,有二十餘萬的鮮卑族武裝都歸入了高歡麾下,今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安徽、蘇北等中原地區也都在其版圖之內,而宇文泰只能擁戴北魏末帝元修,立足關隴,手下統領的將士也僅一兩萬人。

由於宇文泰武川軍人集團實力薄弱,要想與高歡集團對抗,就不得不團結關中的漢人豪族力量。到了550年,宇文泰終於完成了“府兵制”的建設。簡言之,即是將自己的核心將領集團與關隴的豪強集團有機的綁定在一起,共同打天下。這就是“八大柱國”與“十二大將軍”。

即,除宇文泰本人與西魏宗室元欣之外,還有六位柱國大將軍:獨孤信、趙貴、於謹、侯莫陳崇、李虎、李弼。在這“八柱國”之下還有十二大將軍,楊忠即居此列。

楊堅成年之後,高歡和宇文泰也相繼去世,但是,依託府兵制和“關隴集團”的齊心合力,西魏的政治、軍事實力慢慢的超過了東魏。後來,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了北周,高洋建立了北齊,兩國之間的戰爭繼續白熱化。

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07

在血與火的洗禮下,楊堅隨其父征戰四方,也屢立戰功,先後被授予車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

楊堅本人也受到了鮮卑望族獨孤家族的賞識,後來,成為北周大丞相、大宗伯的獨孤信將最寵愛的小女兒嫁給了楊堅,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隋文獻皇后——獨孤伽羅。

關於獨孤家族的歷史,可參閱文末附錄《“鋒說”三千年》之隋唐·番外篇:《史上“第一岳父”獨孤信的傳奇人生》。

在府兵制之外,宇文氏最有效的統治策略就是進一步加強胡漢融合,促進“關隴集團”的強大。並且,與高氏北齊最大的不同就是,尊重儒家文化,提拔漢人將領。

在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當中,怎樣融合胡漢,皆是擺在歷代統治者面前的一道主要難題。自宇文泰以降,北周王朝很好的奠定了這一民族大融合的最後一環。北齊正相反,高氏重視鮮卑貴族,貶低漢人,且佞佛無度,自高洋之後繼任的皇帝也大都腐化墮落,最終亡於北周。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巧笑知堪敵萬幾,傾城最在著戎衣。 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

——唐·李商隱《北齊·二首》

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了中國北方,改變了“天下三分”的格局,重新回到“南北對峙”。

這一年,楊堅36歲,因為戰功卓著,被晉升為上柱國,而這一次,楊堅再度得益於政治聯姻。此前,他13歲的大女兒楊麗華被周武帝迎娶為太子宇文贇的太子妃。

次年,一代英主宇文邕猝然病逝。宣帝宇文贇繼位,楊麗華成為皇后,楊堅擢升為大司馬、隋國公。在唐代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中,楊堅在列,可以看出,楊堅深沉霸氣的外表。也正因此,北周宣帝即位以後,楊堅曾一度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因為,隨著楊堅的政治地位與軍事威望的一再提升,周宣帝對他猜忌日重,不僅故意立了“五個”皇后,以削弱楊堅的外戚之盛。還在某一次宮廷宴會上,意欲殺之,還好楊堅一直刻意的保持低調謹慎,才得以保全自己。

後來,楊堅決定自請外調揚州總管,遠離政治中心,隱忍以待天時。此前楊堅就擔任過隨州刺史、定州總管,他深知民間疾苦與吏治腐敗問題,所以,外調也是希望可以多做一些實事。

公元580年5月,宣帝暴斃,撇下了八歲的靜帝宇文闡,北周的王氣至此徹底黯然失色,而身為皇帝外祖父的楊堅,此時已晉封“隋王”,距離最高統治權也就是一步之遙了。

這時候的楊堅再也不必遮掩了,先後果斷處死了五個宇文氏諸王,重掌大權。很快,以相州總管尉遲迥為首的三路叛軍即反抗朝廷,楊堅令漢將韋孝寬為領軍大將,僅用了四個月便平定了“三總管之亂”。

公元581年,楊堅廢掉了靜帝,建立隋朝。在長安築大興城,作為都城。但是,新朝雖伊始,北方的突厥卻沒有臣服。

自北魏中後期以來,突厥興起之後,在北周與北齊對峙之時,一度非常強大。楊堅即位以後,決定先解決這一後顧之憂。後來,在“遠交近攻”的政治與軍事策略下,楊堅終於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沙缽略可汗,並使得突厥分裂為東、西二部,再也無力與大隋對抗。

那麼,接下來就是劍指南方,一統華夏了。

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08

在此二百年前,前秦符堅統兵百萬南下,不料一戰即潰,不僅兵敗身死,還使得剛剛統一的北方再次陷入戰亂不止。楊堅不願重蹈覆轍,故在滅陳的事宜提上日程之後,楊堅顯得尤為審慎。最後,在丞相高熲和虢州刺史崔仲方的聯合建議下,確立了滅陳的計劃。

隋開皇七年(587年)九月,楊堅先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

開皇八年(588年),楊堅以晉王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大將軍楊素帶領水軍出永安,共五十一萬大軍,三路大軍伐陳。 次年十二月,楊素沿長江擊破陳的沿江守軍,順流東下。賀若弼與韓擒虎則趁勢南北夾擊建康。

開皇九年正月(589年2月),陳將任忠引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活捉陳叔寶,陳朝滅亡。

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天下一統。

陳叔寶(553年—604年),字元秀,小名黃奴,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陳後主是南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宣帝陳頊嫡長子。

陳天康元年(566年),授寧遠將軍,遷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569年),被立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年)即皇帝位。

他在位期間,荒廢朝政,耽於酒色,醉心詩文和音樂。禎明三年(589年),隋軍大舉南下,攻破廣陵、京口和都城建康,滅亡陳朝。陳叔寶被擄至長安,封長城縣公。

隋仁壽四年(604年),陳叔寶病死於洛陽,終年五十二,追贈大將軍,諡號煬。

在今南京市玄武區玄武湖南側、雞鳴寺內,有一口胭脂井,即南朝陳景陽殿之井,又名辱井。

陳禎明三年(589年),隋兵南下過江,攻佔建康臺城,陳後主聞兵至,與妃子張麗華、孔貴嬪投此井躲避。到了半夜,為隋兵所俘虜,後人因稱此井為“辱井”。

隋唐以後,臺城屢遭破壞,景陽殿已毀,景陽井也隨之湮沒。後人為了汲取陳後主的亡國教訓,遂在今南京雞鳴寺重新立井,稱之為“胭脂井”。

楊堅將陳後主抓到長安以後,並沒有殺他,而是賜予宅邸,禮遇甚厚,讓其終老餘生。陳叔寶後來仍舊沉湎於酒色,醉生夢死。唐代杜牧詩云:“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誰憐容足地,卻羨井中蛙。”

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09

隋文帝楊堅,終於完成了數百年來,多少人為了一統華夏付出的心血與渴望,這包括前秦符堅,北魏孝文帝元宏,西魏英雄宇文泰,一代英主宇文邕等人,當然,這可能也是當時全國人民的夙願。

楊堅之一統,堪比秦始皇,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次歷史性統一,終結了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生靈塗炭的局面,再次將孕育了華夏文明的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再次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可謂是華夏文明的一次復興,也同時開啟了大唐王朝二百餘年的承平之運。

但是,版圖的統一併不意味著真正的統一,怎樣改革政治體制與官制,怎樣發展經濟,復甦幾百年亂世遺留下的困局,怎樣將融合以後的漢文化再一次發揚光大,使得華夏真正意義上再次進入漢人正統,怎樣徹底杜絕王朝分裂的因素,等等,這些問題。其實,才剛剛是一個開始。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隋朝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隋開皇二十年(600年),楊堅廢掉了長子楊勇之後,冊立為皇太子。

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間,開鑿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改州為郡,創建科舉制(進士科)。

但是,他頻繁發動戰爭,勞民傷財,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天下很快大亂,致隋朝速亡。大業十四年(618年),在“江都之變”中被宇文化及叛軍殺害。

亡國之君楊廣,是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

楊廣完美繼承了外祖父獨孤信與母親獨孤伽羅的外貌,是個標準的美男子。他繼位以後,大興土木,修建大運河,三伐高句麗。結果,搞得民怨沸騰,導致各地農民起義爆發,而最終推翻隋王朝的卻是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是北周、隋朝名將宇文述之長子,是個絕對的野心家,楊廣執政期間深受重用。但是,歷史就是這樣的輪迴不爽,楊堅取了宇文氏的江山,最終又被宇文氏給奪了回去。不過,宇文化及也只是曇花一現,後被李密所敗,竇建德斬殺。

隋大業十四年(618年)四月,“江都兵變”之後,楊廣為宇文化及叛軍所殺。隋恭帝楊侗追諡為明皇帝,廟號世祖;唐高祖追諡為煬皇帝。

在我看來,楊廣其實是一個被政治耽誤的大詩人,《全隋詩》就錄存其詩四十餘首。文首已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也是受到了其“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之句的啟發而寫出來的。

而他的“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氣魄強大,頗有魏武之風,成為千古名篇;他的“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曾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山抹微雲君”北宋詞人秦少游直接取入詞中,成為絕妙好詞。

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10

楊堅、楊廣父子雖然經營隋朝僅有短短的三十餘年,政權也迅速土崩瓦解,但是究其深層,我們應當可以看出,也是因緣於歷史的必然宿命。

長安大興城與洛陽為隋之西、東二都,二都之營造意圖昭示著隋朝之政治風向。三十年間,圍繞著兩大地域的矛盾愈演愈烈,而主動挑起此矛盾者,——實為楊堅父子。

楊廣欲行鳩佔鵲巢之事,脫殼於關隴,東入洛陽,反制關內大局。這也便是為後人所詬病的“營建東都,勞民傷財”。

隋承自北周,官僚及軍隊亦承自北周,在此基礎上,宇文泰之“關中本位”政策得以延續。隋文帝雖有心致力於政權“歸中”,仍不敢輕言遷都之事,而隋煬帝就不一樣了。

隋之關隴勳貴空前強大,文帝一朝終是妥協。他小心翼翼,逐步增大皇權與“關隴集團”之間的距離,而兒子卻大刀闊斧幹起來。

想來百年之前,北魏孝文帝元宏以南征之名強制遷都,就為後人詬病為“六鎮之亂”的先聲。尤其是當初北疆武人繁衍而出的周、隋一脈,更將此事引以為元魏衰落之根由,甚是不齒。

長久生活在北鎮及“關隴文化圈”的楊家父子投鼠忌器,選擇東、西二都平衡之局面,也是能理解的。

但是,楊堅父子處心積慮地欲向關中“反戈一擊”,目的莫過於削平關隴。而對於打擊關隴集團,父子二人是同志不同心的。

文帝偏向於斬盡北周餘孽,而煬帝卻是鋪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實現功業的便捷大道——開進士科、廢九等爵中下六等、巡駐江都。

是故,煬帝被弒殺的直接原因,歸諸於關隴人物“失寵”,沒有太大的毛病。說到底,還是太急於求成了。

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11

楊廣作為徹底終結三百餘年分裂之中國的一代君主,是有功的。當然,我也不是要為他翻案。

諸如修建大運河溝通南北,發展經濟這樣的事我不說大家也知道,這是惠利千秋的事業。只說其重視文化教育,發掘人才這一項“功業”。

楊廣是一個很有才華,積極上進,有遠大政治抱負的統治者。在他為政期間,“劃時代”的開創了科舉制,重視教育事業並強調選拔優秀人才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據《隋書》記載:“若有名行顯著,操履修潔,及學業才能,一藝可取,咸宜訪採,將身入朝。”

煬帝還多次下發詔令,要求各地不按尋常次序並按才能選拔人才輔佐帝王功業;而且下令規定,百官晉升,必須要有顯著道德、品行、功績,不能憑一般才能或家世、地位隨便升職。

這就徹底打破了自西晉末年以來執行了二百年的“門閥政治”,使得國家與地方重新回到了“唯才是舉”的教育與吏治路線上來,讓更多的寒門出身的庶族平民得以施展才華,有進身之階。

除此之外,隋煬帝不僅要求各地官員上報並破格選拔專心致志,尚道好古,品學勤勉之人,而且對那些精研學問,但不願入朝做官之人仍酌情給予薪俸。

這些舉措放眼現在,也是非常具有現實積極意義的,這是以國家行政干預給予文化尤其是學術從業者更好的學習、研究環境,這是高度重視教育與人才的“科學發展觀”。

與此同時,楊廣還完備了國子監考查制度以磨練人才,並且表彰古今賢人,禮遇賢能。為那些能樹立賢德,匡正時弊之人修建祠堂,按時祭祀。希望能借此引導社會形成好學向上、尊師重道、崇尚文明之風。

從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說起,梳理北周至隋朝的亂世風雲

12

由隋入唐,楊廣雖無德,但也不能稱之“昏君”。

抑或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等亡國之君,多被後世詆譭,然而我們卻忽略了他們在政治之外亦是有另一番作為的,亦是另一個天地的王者。

在我看來,楊廣無疑是奉行個人英雄主義的,他並不是無所作為,昏庸無道的。恰恰相反,他太熱衷於標榜聖人,建功立業,追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榮譽,他的過錯在於忽略了建國之初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人民的“幸福感”。

但是,承上啟下,“東方不亮西方亮”,獨孤信的另一個外孫——李淵(及李世民)所代之建立的大唐,卻從某種意義上,繼承並幫助隋朝實現了更加宏偉的藍圖。

所以,回顧由周到隋的這一段歷史,尤其是對於楊廣,我們不能因為他是亡國之君,就抹殺掉他的功勞,忘卻他的優點,我們要做的是還原歷史真相,並以史為鑑。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唐·李商隱《隋宮》

張鋒編撰 己亥夏寫於啟東

2020年3月31日修改於啟東翠彧軒

作者相關文章參閱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