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

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奕訢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愛新覺羅•奕訢,清文宗的六弟,清宣宗的第六個兒子。咸豐元年被封為親王,清文宗親自擬寫的封號為“恭”。


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愛新覺羅·奕訢


那我們就從為什麼他被稱為“鬼子六”這個稱謂中來窺探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吧。

咸豐元年,清文宗授予奕訢善射大臣並奉皇帝旨意管理正藍旗事務。咸豐三年又被授予領侍衛內大臣,同年四月又被授予宗人府右宗正,協理皇族事務,從中可見清文宗對他的重視和信任。而兄弟之間的矛盾卻日趨嚴重,導致最後被撤職。在這整個發展過程中,奕訢表現出來的鋒芒盡露,做事果斷有魄力。

直到咸豐八年英法聯軍入侵的時候才再次復出。咸豐十年九月十五日、十六日,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強忍悲憤與英國、法國分別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而在後來的奏摺中,奕訢分析列強各國特點,認為太平天國是心腹之患。而目前猖獗的英國、俄國以及法國的入侵只是肢體之疾病,應當先平太平天國和捻軍。於是為後來清政府借師助剿提供了理論依據。很顯然他是失策的,英法各國胃口很大。但是奏摺中的亮點在於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南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各口增加關稅,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遠見和智慧。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在他的支持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開始推進洋務運動。他們創建工廠,興辦電報,創辦學校,自強求富。而他作為洋務運動的領袖,卻成了保守派的眾矢之的。1862年在奕訢的建議下,朝廷興辦了第一所官辦外語學校-京師同文館。最終洋務派全勝,保守派落敗,而有些保守派竟在背後罵他為“鬼子”,“鬼子六”

從整個洋務運動過程可以看出奕訢的思想逐步開明,開始逐步推進新政,意圖強國。


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洋務派


在奕訢的一生中,他聰明伶俐,多謀善斷,有美國記者這樣評價:“恭親王與我之前所見過的東方王子及政治家不同,他十分生動,這是一個機敏的男人,直覺敏銳,意志堅定。” 曾國藩評價說他舉止輕浮,聰明太露,多謀善斷。只可惜一輩先被自己的皇四兄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猜忌,認為他最起碼也是個多爾袞第二而排除在核心權力圈之外;後又被慈禧皇太后壓制,縱有英才也無從施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