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看過前面文章的讀者應該已經瞭解,《王者天下》這部漫畫演繹的是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故事。

漫畫以“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國為視角,自然免不了要在故事當中涉及秦國曆史上的有為君主,比如秦昭王。然而漫畫中首先提到的秦國君主卻不是戰國時的“六世”之一,而是四百年前春秋時代的五霸之一——秦穆公。

秦穆公雖然並非戰國時代的秦國君主,甚至可以說沒有對中華大一統發揮過作用,但卻在秦國曆史上無法忽視。可以說,秦族人到了他的時代才真正成為一個國家,穆公一代對秦國的發展影響深遠。

漫畫中提到的秦穆公,作為秦國先代的明君,實行王道,拓土西方,結盟山之民,遂霸西戎,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而四百年後的少年秦王政,為了平定王室叛亂,把當年結盟山民的政策,看作是先祖的寶貴遺產,作為自己的第一桶政治資源,由此踏上了王道之路。

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秦穆公與山民之盟

大家可以簡單溫故一下前面這篇文章 ,回憶一下劇情到哪了,下面咱們繼續。

平叛大軍哪裡來?秦王尋盟“山之民”

上次講到信決定要做政的“劍”,繼續去實現他和漂的理想。首要的是幫助政回到王都。就在這個時候,變數發生了。

原來山民嚮導河了貂從臨死前的刺客眛鉭口中得知,原來外出征戰的呂丞相併非是秦王的真正後盾,嬴政只是孤家寡人!

面對質疑,嬴政毫不掩飾的承認了自己的處境。呂丞相原來是一個比成蟜和竭氏更加恐怖的野心家!他打算在嬴政被殺之後,坐收漁人之利,帶兵平叛,消滅政敵,把持大權。

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呂不韋初登場

而與此同時,竭氏也在調集軍隊,準備和呂氏一戰。為了避免內戰的爆發,把叛亂的影響降到最低,嬴政決定求助援兵。而這支唯一可能的援兵就是——山之民。

關於“山之民”,漫畫前面已經提到,他們生活在一個不同於“平地世界”的“山地世界”。秦穆公的避暑地就一直是在山之民的維護下,所以才能作為集合地點來使用。

四百年前的秦穆公跟山之民的王進行了結盟,因此向西開拓了土地。然而穆公死後,山之民受到了歧視對待,最終不再與平地世界來往。現在政作為秦王,決定重拾穆公當年的盟約,踏上了尋找“山之王”的道路。

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政的起點很低

關於“山之民”的設定是日本漫畫中的概念,反應到我們的正統歷史語境中,應該相當於當時秦國以西的戎狄民族或是西戎民族。

關於“山之王”其實是各部落的盟主,性質並不等同於六國的王,大致相當於部落聯盟時代的堯舜禹。

周王朝體系下的中原諸侯國,又叫“諸夏”,屬於華夏族,主要採取農業的生產方式。四周的其他漁獵民族或遊牧民族當時還未完全與華夏族融合,被稱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又叫“戎狄”、“蠻夷”、“山戎”、“東胡”等等。當時秦穆公爭霸中原受挫,於是向西發展,滅國十二,稱霸西戎。

在漫畫裡,作者對這段歷史進行了演義,秦穆公是一個踐行王道的明君,打動了“山之民”的心。為了說明這個設定,作者巧妙地描繪了歷史上的一個典故。用漫畫裡的話來說,叫做“馬酒兵”的傳說。

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馬酒兵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穆公在鄰國晉發生饑荒的時期救濟了糧食,史稱“泛舟之役”。來年,秦國災荒,晉惠公卻乘機進攻秦國!

戰鬥當中,穆公被圍,千鈞一髮之際,戰鬥力爆表的三百野人衝入敵陣,打退晉軍,而且俘獲了晉惠公。原來這些是當年偷吃穆公良馬的野人。而穆公不但沒有怪罪,還賞賜美酒。現在重情重義的野人們就來報答穆公了,這就是“馬酒兵”名稱的由來。


“馬酒兵”典出何方?歷史演繹傳承有脈絡


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泛舟之役

關於這段故事,史書上確實有原型,確實提到了三百野人。

但此“野人”非彼“野人”。先秦史書上的“野人”相對應的是“國人”,指的是郊野之人,並非是“山之民”。至於“野人”是如何變成“山之民”的呢,讓我們來試著分析一下。

相關故事最早出現在《史記·秦本紀》中(我沒從左傳中找到相關敘述,不知道司馬遷從哪“抄”的,望方家指點),略如下:

“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於韓地。晉君棄其軍,與秦爭利,還而馬騺。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繆公,繆公傷。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

這段故事中,“三百野人”、“馬酒”的元素都已有了。

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北宋時期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上也記載了穆公亡馬的相關故事:

“秦穆公亡馬,岐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聞食馬肉不飲酒者,傷人。”乃飲之酒。其後穆公伐晉,三百人者聞穆公為晉所困,椎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於是穆公獲晉侯以歸。”

“秦穆公嚐出而亡其駿馬,自往求之,見人已殺其馬,方共食其肉。穆公謂曰:“是吾駿馬也。”諸人皆懼而起。穆公曰:“吾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殺人。”即以次飲之酒。殺馬者皆慚而去。居三年,晉攻秦穆公,圍之。往時食馬者相謂曰:“可以出死,報食馬得酒之恩矣。”遂潰圍,穆公卒得以解難,勝晉,獲惠公以歸。此德出而福反也。”

(注:穆公亡馬的故事是在百度上搜到的,說是出自《資治通鑑》,但我並沒找到具體出自《資治通鑑》什麼篇章。望瞭解的朋友能夠給予指點)

上面兩段據說是出自《資治通鑑》的內容,元素上跟史記相差不大。


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史書上的故事真正有了大的發展,還是要到明朝中後期的小說時代。

小說《東周列國志》裡面對其進行了演繹:

卻說秦兵……直至韓原下寨……穆公指天曰:“晉負我已甚,若無天道則已,天而有知,吾必勝之!”乃於龍門山下,整列以待……韓簡……驅率晉兵,逕奔戎輅,來捉穆公。穆公嘆曰:“我今日反為晉俘,天道何在?”才嘆一聲,只見正西角上,一隊勇士約三百餘人,高叫“勿傷吾恩主!”穆公抬頭看之,見那三百餘人,一個個蓬首袒肩,腳穿草履,步行如飛。手中皆執大砍刀,腰懸弓箭,如混世魔王手下鬼兵三般。腳蹤到處,將晉兵亂砍。……再說那壯士三百餘人,救了秦穆公,又救了西乞術。秦兵乘勝掩殺,晉兵大潰。龍門山下屍積如山,六百乘得脫者,十分中之二三耳。……那壯士三百餘人,一齊到營前叩首。穆公問曰:“汝等何人,乃肯為寡人出死力耶?”壯士對曰:“君不記昔年亡善馬乎?吾等皆食馬肉之人也。”原來穆公曾出獵於梁山,夜失良馬數匹,使吏求之。尋至岐山之下,有野人三百餘,群聚而食馬肉。吏不敢驚之,趨報穆公“速遣兵往捕,可盡得。”穆公嘆曰:“馬已死矣,又因而戮人,百姓將謂寡人貴畜而賤也。”乃索軍中美酒數十甕,使人齎往岐下,宣君命而賜之曰:“寡君有言:‘食良馬肉,不飲酒傷人。’今以美酒賜汝”野人叩頭謝恩,分飲其酒,齊嘆曰:“盜馬不罪,更慮我等之傷,而賜以美酒,君之恩大矣。何以報之!”至是,聞穆公伐晉,三百餘人,皆捨命趨至韓原,前來助戰。恰遇穆公被圍,一齊奮勇救出。……穆公各贈金帛,野人不受而去。”

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東周列國志》是小說不是歷史,對相關故事做了很多小說化的描述,但是離漫畫裡的形象還差很多,難道漫畫裡的“馬酒兵”的形象還有其他來源或者完全是原泰久的二次創作?我認為還是有其他來源的。那就是上世紀90年代初鄭問的漫畫《東周英雄傳》。

關於鄭問,我以前在微頭條簡單介紹過,這裡就不多說了。

《東周英雄傳》有一篇故事的主角是秦穆公,是作為“英雄”之一來寫的。故事線索也是其跟晉惠公的恩怨,而重頭戲就是“三百野人”。這篇故事的名字就叫《三百野人》。這可能是野人們形象第一次充分登場。

本文認為《王者天下》中“山之民”的形象就深受其影響。《東周英雄傳》裡的“野人”形象更像是未開化的“野人”,其中帶著面具出現在戰場上的這一幕可以說是被《王者天下》照搬,而後者中“山之民”的標誌性形象就是“面具”。

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東周英雄傳》中三百野人衝入戰場


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王者天下》裡三百山民衝入戰場,可以與上圖做對比

至於《東周英雄傳》裡的這個故事也不是無源之水,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來漫畫對照小說《東周列國志》的相關段落閱讀一下,小說裡的若干設定還有臺詞都被鄭問的漫畫採用了,比如龍門山的地點不見於之前的史書所記,比如六百戰車的設定,比如“天道何在”的臺詞。

總結一下,傳承脈絡就出來了。《王者天下》裡的“山之民”形象主要受《東周英雄傳》所影響,“馬酒兵”這個名詞可能是自創的。而《東周英雄傳》裡的故事設定主要受《東周列國志》所影響。《東周列國志》就是取材於史書了。

回到《王者天下》的故事上,作者巧妙地化用了“三百野人”這個典故為山之民的故事,融合到穆公霸西戎的史實中,體現了穆公的王道,順便做了“馬酒兵”的設定。

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東周英雄傳》裡的泛舟之役,可與前面《王者天下》裡的泛舟之役做對比


現在,嬴政就踏上了先祖的道路上,尋盟“山之王”。然而就在這時,“山之民”突然主動出現在了嬴政一行人的面前!

欲知後事如何,我們下次再聊。


1.《史記》 司馬遷

2.《王者天下》 原泰久

3.《東周英雄傳》 鄭問

4.《東周列國志》 馮夢龍

5.《資治通鑑》 司馬光


日漫《王者天下》:追尋“秦穆公遺產”,竟是少年王的最初之道

遭遇山民


注:這篇文章及其前後的多篇文章都是本人於去年底今年初寫的。前段時間由於工作暫停了寫作,現在繼續。因為覺得前面寫的文章有很多不足之處(後面幾篇本來寫完之後就打算修改,但不知為何系統不讓修改,一直心裡糾結),現在借這個機會調一調狀態,從頭修改一遍,一邊修改一邊發。為了儘量保留文章原貌,前面幾篇不會改動太大,即使自己覺得很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