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締造了瑪雅文明?瑪雅人的數學造詣有哪些?

新宇158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正好我對此作過一點研究,現在簡要回答一下:

一,誰締造了瑪雅文明?

首先說明一下,中國的網絡上流傳著很多殷人東渡、創造了瑪雅文明的說法,這其實都是民間學者的“成果”,中國主流學界從來不認可這一觀點,清末的羅振玉、王國維當年對此問題就是存疑;西方學者的主流觀點是認為作為瑪雅文明先驅的奧爾梅克文明來自西非,並且已經發表了不少從基因、體質和語言等方面證明這一觀點的論文。

在說明我的觀點之前,我先來說一下為什麼要從奧爾梅克文明談起。



奧爾梅克文化遺蹟分佈點


作為瑪雅文明先驅的奧爾梅克文明

奧爾梅克文明和瑪雅文明曾同時興盛於中美洲。很多考古學家一直認為二者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近來,研究表明瑪雅文明確實很大程度上傳承於奧爾梅克文明。

耶魯大學的考古學家邁克爾·科博士在自己最新一版的《瑪雅》中指出,奧爾梅克文明的影響曾在中美洲地區各部分都遍及,唯一疏漏了一個地方,就是瑪雅。科博士也感到很奇怪,但他猜測很可能是當時的瑪雅人對日益壯大的奧爾梅克絲毫不感興趣,所以沒有融進奧爾梅克文明。
後來,科博士和同事在史前古器物上找到了奧爾梅克文明對瑪雅文明影響的痕跡。從痕跡中他們推斷,從公元前100年起,瑪雅城市中開始清晰地出現奧爾梅克藝術、宗教信仰、橡皮球遊戲和奧爾梅克統治者在慶祝儀式上的著裝。瑪雅經典金色神像也和奧爾梅克神像有許多相似之處。除此之外,瑪雅城牆上還塗著的一群人圍著一個神,紛紛獻上食物和水的圖像。“神的頭像分明就是奧爾梅克石頭頭像一樣。”科博士說道。

所以,科博士認為,奧爾梅克文明對瑪雅文明的影響是以一種非直接的方式進行的,它們中間經過了另一種文明———伊扎帕文明。伊扎帕是墨西哥恰帕斯內的一個地方,曾經有過很多古代寺廟。在這裡,你既可以看到奧爾梅克雕像,又能看到瑪雅油畫,可見,它曾經連接了奧爾梅克文明和瑪雅文明。

所以說,我們可以認為瑪雅文明來自於奧爾梅克文明。

當然,我們之所以要從奧爾梅克文明談起,是因為目前大部分認為中華先民創造了美洲文化的理論的證據就來自於奧爾梅克文明有很多看起來與中華文化相似的地方。

關於美洲人群來自亞洲的猜想由來已久。早在1590年,法國學者阿科斯塔就提出最早的印第安人是從亞洲通過白令海峽來到美洲大陸的亞洲人。1752年,法國學者歧尼進一步提出,中國古籍中的“扶桑”就是美洲的墨西哥。

最早提出殷人東渡美洲設想的是19世紀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特。而1910年,清政府派歐陽庚辦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殺死華僑311人索陪專案,居住在墨西哥奇瓦瓦(Chihuahua)地區的殷福布族(Infubu)百餘家族,圍著特使館請願,自認為是殷人後裔,請求清政府保護索賠;載灃以“傳聞難作三千年前之歷史”為名,據絕了該請求。美國學者邁克爾·芤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個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奧爾梅克文明可能來自殷商。而在中國,國學大師羅振玉和王國維也探討了殷人東渡美洲的可能性,後來郭沫若也相信殷人東渡美洲。不過,他們都沒有給出肯定的結論。

而在當代,則有美國華裔許輝的《奧爾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國王大有等的《圖說美洲圖騰》進一步豐富了殷人東渡美洲假說。

提出“殷人東渡”假說的中外學者最後都把中華先民或殷人可能創造的文明指向了被認為是美洲文明先驅的奧爾梅克文明。也就是說,要想找出殷人東渡與否的確切證據,就必須研究一下奧爾梅克文明。

奧爾梅克文明主要位於古墨西哥,從前1200年至前400年在中部美洲興起和發展,通常被認為是包括瑪雅人和阿茲臺克人在內的所有後來的中美洲文明的先驅。其中心地帶在墨西哥灣(現為韋拉克魯斯州和塔巴斯科州),影響力和貿易網絡從前1200年開始擴散,甚至一直到達今天的尼加拉瓜南部。

奧爾梅克文明以宏偉的宗教建築、巨大的石雕、球賽、飲用巧克力和人獸混合的神靈形象著稱,而這些特徵後來也擴散到了隨後的幾個中美洲文明。奧爾梅克人影響了和他們接觸的文明,特別是在陶瓷和玉雕中,在距奧爾梅克中心地帶650公里的特奧潘特瓜尼塔蘭發現了具有奧爾梅克形象的物體。此外,奧爾梅克藝術和宗教中的許多神靈,如天龍(一種長著火紅眉毛的凱門鱷)和長著羽毛的蛇神(羽蛇),也會以類似的形式出現在後來的宗教中。特別是蛇神,將被轉化為瑪雅人主要的神庫庫爾坎和阿茲特克人的格查爾科特。




奧爾梅克神龍


自公元前13 世紀到前1世紀(奧爾梅克人在這一時間神秘消失),前後共1200 年內,中部美洲大部分地區都曾留下奧爾梅克文明的遺蹟。奧爾梅克人建築技術精湛,又擅長以巨石雕刻巨大的人頭像和在堅硬的翡翠上雕出小雕像。而奧爾梅克文明的古城拉文塔舊址上那種有土牆環繞的四方形廣場和沿著正南正北方向建造的祭祀區,這種建築佈局的形式後來成為所有中美洲城市的原型。奧爾梅克人給南美洲留下了精美的雕像,留下了記載曆法的碑文,留下了難以估量的巨大的文明遺產。然而,他們在取得了最高的成就,並繼而使瑪雅人、特奧蒂瓦坎人和其他民族接受了他們輝煌的文明遺產後,卻突然湮沒消失了,這可能也是地球上又一個未解之謎。


殷商東渡是不可能的,那時候還沒有遠航美洲的能力

雖然最早中國人東渡美洲觀點的是外國人,但比較熱衷傳播此觀點的則還是中國人,早在七十年代《人民日報》就發過房仲甫的《中國人最新到達美洲的新物證》等文章。這之後才有美國華裔學者許輝和國內的王大有等人的參與,他們認為奧爾梅克文明屬於殷人創造的主要理由包括:

1、殷商是中國的青銅時代,墨西哥也出土青銅人頭像,相貌和華夏人相似。 2、奧爾梅克的玉圭刻著和甲骨文類似的圖形,王大有、許輝還根據甲骨文對一些奧爾梅克圖形進行了解讀。 3、奧爾梅克人跟華夏人一樣喜愛玉器。4、奧爾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頭圖案和商朝玉器上的虎頭圖案,驚人地相像。


玉圭


類似甲骨文的奧爾梅克符號

對於奧爾梅克刻劃符號是否是甲骨文,國內贊成和反對的觀點都有,由於沒有成篇的文字,要說服另一方是比較苦難的。我個人傾向於認為不是。下面我們從另一個方面探討殷人東渡美洲的可能:殷人的航海能力能否支持他們東渡到美洲?

殷人有無浮海東渡的航海能力?

房仲甫徵引史料對殷人的航海能力作了估計, 他寫道: “ 武王伐封, 數千兵馬, 僅用四十七隻船, 一舊之間橫渡黃河孟津。《史記·周本紀》也反映了武王所乘船隻之大、航行之速、吃水之深。” 作者接著便對殷人航海能力作出以下推測: “ 殷時行船動力已有風帆,更有掌握航向的舵槳。且殷人天文科學已能測得新星, 很可能有依日月判明航向的一早期天文導航術。而從美洲發現的沉錨判斷, 商殷時可能已有能載百數十人的大船。”

實際上,這個沉錨後來已被證實只有幾百年的歷史,顯然和殷人扯不上關係。不過我們還是先對武王伐封時的水運能力作一粗略考察。《史記·周本紀》有:“(武王) 率戎車三百乘, 虎貪三千人 , 甲士四萬五千人, 以東伐紛。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 比照房文, 即可發現武王率軍並非“ 數千兵馬” 。大抵若依《史記》所記的數萬兵馬, 靠四十七隻船就斷難在一口之間橫渡黃河古渡口盟津( 也作孟津, 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了 。其實, 古漢語中的“ 渡” 並非專指舟渡, 我國最早字書《說文》注: 渡, 濟也, 凡由此達彼皆曰渡。這就是說, 周軍一日橫渡孟津可以舟渡, 也可以泅渡或涉水而渡。

總之, 在當時的條件下,要用四十七隻船在一日之間運送數萬兵員和大量軸重, 是根本辦不到的。《史記·周本紀》確有武王乘舟橫渡孟津的實錄: “ 武王渡河,中流, 白魚躍人王舟中” 。他乘之舟既能容得白魚躍入, 就諒必不會高大、船速也不會太快。從這段頗具神話色彩的文字中, 委實得不出房仲甫所說的“ 反映了武王所乘船隻之大、航行之速、吃水之深” ’的印象。

當然這裡反映的是周人的航運能力,我們有必要再對殷人的航海能力作進一步考察。實際上, 殷末周初是我國開始從事海上活動時期, 初習航海的殷人在製造船隻和進行航海方面必然是缺乏經驗的。

這一點可以從周成王時關於“ 于越獻舟” 的記載得到印證:

如果當時造船事業已較發達、時人已視舟船為常物, 于越( 今浙江地區) 之民就不會把舟船作為珍物上獻了, 同時, 于越百姓所獻之舟必須經浙東海岸到江蘇人淮水、或到江蘇人濟水, 方可西達西周統治的中心地區,可見當時海上活動的範圍還僅限於今浙江、江蘇、山東沿海一帶。殷末確有風帆, 有殷墟甲骨文中的“ 帆” 字可證。

但無論殷甲骨文還是西周金文中,都未發現房仲甫所說的“ 舵” 字, 似可判定當時舵還未出現於實際生活中,至少人們還沒有形成概念並通過語言形式加以表達樣, 房仲甫等關於殷人已能製造“ 穩性強、載量大” 、“ 能載百數十人的大船” 的論斷,也自覺不自覺地誇大了殷人的造船能力和航海能力。

另外, 據我國航海史料記載, 我國古人在航海中靠觀測日月星辰的仰角和方位角來識別方向的最早代, 目前也只能上溯到公元前五世紀左右。殷人想有目的地遠航到美洲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直到唐宋時期,日本派遣遣唐使到中國,都是死亡比例極高的,當年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船隊,一般為4 艘,但是,最終能夠成功到達中國的,往往只有一艘。其他三艘要不就是沉沒,要不就是中途折返。但是,即使中途折返的,能安全回到日本的,幾率也很小。

以此來看,想在3000年前靠航海到達美洲幾乎不可能。


西方學者已證實部分奧爾梅克族群來自西非

西方學者則從基因、頭骨和語言等方面證明了奧爾梅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不過具體的論證在這個問答中我就不具體說了,只列出其中一項:

華沙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安德熱伊·維爾金斯基(Andrzej Wiercinski)在一篇文章中(SWIATOWIT(Warszawa,33(1972),第145-174頁)) ,對奧爾梅克幾個遺址的骨骼遺骸進行了綜合分析,這些遺址的骨骼遺骸清楚地表明,非洲人或黑人佔了相當大一部分。維爾金斯基博士堅持認為特拉蒂爾科Tlatilco的遺骸中有13.5%是非洲人,而塞羅Cerro的遺骸中有4.5%是非洲人。

應該說,非洲大陸上其實並沒有所謂真正特徵一致的所謂“非洲人”。這些黑人其實具有各種不同的面部特徵和頭髮類型。維爾金斯基對C.A.Winters博士報告的骨骼證據的重新分析表明,在這一時期,奧爾梅克人中可能有更高比例的黑人,因為術語東古蘭Dongolan、安納托利亞人Anatolian和亞美尼亞人Armenoid是非洲所謂的“布朗族”或黑人的委婉說法,他們以前生活在古埃及和北非其他地區。實際情況是,在特拉蒂科的這些骨骼遺骸中,非洲人所佔的比例為26.9%,而來自梅薩斯的塞拉的骨骼遺骸中有9.1%來自非洲(非洲奧爾梅奇人的骨骼證據)。

這一發現補充了C.A. Winters博士的發現——奧爾梅克人使用的是非洲文字。奧爾梅克人稱自己為Xi(Shi)。它支持這樣的觀點,奧爾梅克藝術中的許多黑人繪畫都是真實的非洲人/黑皮膚奧爾梅克人。


美洲文明與中華文明有共同的祖先文明

那麼是不是說奧爾梅克文明乃至美洲文明都與中華文明沒有關係呢?

實際上,奧爾梅克文明以及瑪雅文明與中華遠古文化是有關係的,因為目前學術界公認美洲印第安人是來自亞洲,他們具體到達的時間應該在12000年前。而西方學者論證的奧爾梅克人來自西非,這個說法建立的基礎,不是說奧爾梅克先人渡海到達美洲,而是他們離開非洲的時間非常早,那時海平面較低,他們可能在40000年前左右就到達了現在是太平洋的美洲附近,並在海平面上升後收縮到現在的中美洲。但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這批西非人由於離開非洲很早,他們並沒有發展出什麼文化,美洲的主要文明都是印第安人創造的。

瑪雅文明繼承自奧爾梅克文明,所以,我們要說,奧爾梅克文明和瑪雅文明都有祖先來自西非的族群,但這些人不是創造文明的主體,創造文明的主體是來自東亞的印第安人。

張光直提出了一個“環太平洋文化帶”或“環太平洋文明底層”的假說,他認為,以目前的材料來看,無法認為瑪雅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後續文化,但是存在一個早於中國文化和瑪雅文化的舊石器文化,這個文化分別在兩個區域分化成為了中國文化和瑪雅文化(或者美洲文化)。換言之即二者的地位是平行的而非有先後繼承關係的。這裡必須強調,不能對張光直提出的這兩個概念望文生義,尤其是“瑪雅-中國文化連續體”,它所指的並不是中國與瑪雅存在文化上的繼承關係,由此可以認為至少它和網絡上一部分觀點——例如認為美洲文明是商人之後這種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是缺少考古學證據支持的。

我們只能說,瑪雅文化或美洲文化和中國文化有同一個來源的可能很大,但不能說美洲文化來源於中國文化。我們可以把這個文化命名為東亞舊石器文化,但稱為中國文化就不妥了。印第安人離開東亞時,大概率已經掌握了植物馴化技術和製陶技術,並最終在中美洲發展了一個農業中心,他們馴化的植物以玉米和紅薯等最為有名。

所以,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來自東亞的印第安人和來自西非的族群(可能是自稱為XI)共同締造了瑪雅文明,其中印第安人是主體,而印第安人是12000年前從東亞遷徙到美洲的,他們與中華文明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文明。


二,瑪雅人的數學成就

這個網上介紹的很多,我就簡單說一下:

他們有一個高度先進的數字系統,帶有位值

瑪雅人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數字系統,他們可以用它來表示非常大的數字。它只有三個符號:零(外殼形狀)、一(圓點)和五(條形)。他們用這三個符號來表示0到19之間的數字,19之後的數字用位值以20的冪垂直書寫。因此,瑪雅人使用基數為20的或最小的數字系統。位值和零的使用使這個系統類似於我們今天使用的系統。由於它們的系統是動態的,第二個位置的值是數字的20倍,第三個位置的值是數字的400倍,以此類推。瑪雅人也用速記來表示像2.4.1.9.9這樣的大數字。


瑪雅數學在許多世紀裡遠遠領先於歐洲

瑪雅人和印度教人一樣,是最早理解和使用零概念的文明,使他們有一個恰當的位值系統來表示大量的數字並有效地進行計算。到公元4世紀,瑪雅人已經發展出了零的概念,而此時,歐洲人仍在與羅馬數字體系作鬥爭,羅馬數字體系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包括零的缺失和位值概念。它導致了執行計算和表示大數據非常繁瑣。直到公元13世紀,印度的十進制和零才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而印度的阿拉伯數字系統又花了3個多世紀才被歐洲人充分理解和廣泛使用。另一方面,瑪雅的學者和工程師們也不受數字系統缺陷的限制,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瑪雅已經發展出了極為複雜的日曆

嚴格說來歷法不是數學,但這裡面肯定要用到數學,所以瑪雅曆法也可以算是瑪雅人的數學成就之一。

著名的Maya日曆基於中美洲文化中常見的系統,但正是Maya才將日曆開發到最大程度的成熟。Maya日曆使用3種不同的約會系統:Tzolkin(神歷),Haab(民用日曆)和Long Count。卓金(Tzolkin)將20個命名天的週期與13個數字的另一個週期結合起來,產生260個唯一的天。Tzolkin 的260天計數有幾種理論,包括基於人類妊娠期的理論 ; 該地區的農業週期 ; 和金星的位置。Haab是陽曆與365天。它由18個月(每個20天)組成,然後是另外5天,這被認為很不幸,被稱為Wayeb。Long Count是一個不可重複的日曆,表示自Maya時代開始以來的天數。最右邊的頭寸為單日,下一個頭寸為20個區塊;接下來是一個18塊,以使日曆與一年的大約360天長度匹配;其餘位置遵循其唯一編號系統。


中國上古王年研究組


不知道!可以百度!但百度是真假,咱也不知道!哪怕知乎的帖子,咱也要懷疑…哎,美洲文明被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