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喪隊列安排,誰在前?誰在中?誰在後?


送喪隊列安排,誰在前?誰在中?誰在後?


和大家討論一下送喪的隊列安排。

出殯送喪,需要列隊,既然列隊,就需要講究組成和次序,誰在前?誰在中?誰在後?應當事先安排好,防止出亂或出事故。根據《儀禮》和《朱子家禮》等古法喪禮的要求,結合民間習俗,我們將送喪隊列分為三大塊:一是棺前部分,主要是儀仗儀式;二是棺柩部分,主要是孝子孝孫;三是棺後部分,主要是送喪人群。

1、棺前部分

(1)紙紮。紙紮是指具有驅鬼敬神等特定內涵的造型意向,一般為“引路王”、“打道鬼”、“鍾馗”、“閻羅”等形象,導引靈柩送喪,驅除和鎮嚇孤魂野鬼,讓逝者安全上路。《朱子家禮》送喪時所謂“方相”,就是這種意義的紙紮。中國文化的起源只敬祖不信鬼,所以,紙紮驅鬼不是禮法,而是民俗,當然也是迷信。舊時驅鬼紙紮製作的規模都比較大,一般是用人抬或車推的。現時條件下,有的地方男用馬、女用轎、金童玉女引路等,也是平安送喪的寓意。現時城鄉喪事活動,可以少量使用一些簡單的紙器,不提倡用大型驅鬼性質的紙紮。

紙紮一般排在送喪隊列的最前面。

(2)儀仗。所謂儀仗,即用不同規格、顏色、圖案等的旗旆做儀仗,列隊送喪。舊時,儀仗是標識逝者身份、地位、榮譽、榮耀的,有官職、品爵或誥命的人才能使用,也是一種政治上待遇,適用於受政府管制的公務人員,一般老百姓沒有儀仗,也不能用儀仗。現時城鄉喪事活動,不需儀仗,也不提倡用儀仗。

儀仗一般在紙紮之後。

(3)旗幡。包括明旌幡和招魂幡。銘旌在起源上就是一塊帛絹,上書逝者名姓,是隨棺的,後世銘旌做得越來越複雜,有的做成大的銘旌幡,還有的做成銘旌亭,用人抬或車拉,明顯具有儀仗的性質。招魂在古法起源上是不立幡的,立招魂幡是宋元以後才有的,應該是民間習俗。招魂幡一般視為紙器。現時城鄉喪事活動,做銘旌的較少,立招魂幡的較多,且一般立大幡,高几丈,迎風招展,確實有氣勢。不提倡做銘旌幡和招魂幡。

旗幡一般在儀仗之後。

(4)花圈紙器。送喪隊列應當有花圈、花籃、紙器等,但數量不宜過多。

花圈一般在旗幡之後,棺柩之前。

(5)喇叭鼓樂。送喪應當有聲響,因為行進過程中不能哀哭,所以喇叭鼓樂應當隨送喪隊列不間斷吹奏。理論上講,喇叭鼓樂為喪音,功能是告喪祭喪,放在棺柩的前面或後面都可以。一般來說,喪事規模較小送喪人數較少的,喇叭鼓樂在前氣氛要好一些;送喪規模較大人數較多的,喇叭鼓樂可以靠後一些。影視作品中,喇叭鼓樂有在棺柩前面的,也有在棺柩後面的,說明各地習俗有差異。城鄉喪事活動,我們傾向於將喇叭鼓樂放在棺柩前面。

現時喪事活動不提倡做法事。舊時和尚、尼姑、道士、道童等參與送喪的,一般放在棺柩前面部分。

2、棺柩部分

(1)引魂旗在棺柩靠前前。《儀禮》等古法有銘旌,沒有引魂旗,《朱子家禮》也沒有提到引魂旗,所以至少宋元以前沒有引魂旗。引魂旗可能是民間喪事傳承過程中從銘旌分化嬗變而來,用以導引逝者靈魂上路。現時城鄉喪事活動,一般習俗,引魂旗由長孫執拿,送喪時位置在棺柩稍前的地方,靠右邊。

(2)撒紙錢在棺柩靠前。撒紙錢一般為一人,也可以兩人或多人,也算送喪隊列的組成部分。一人撒紙錢的,一般在棺柩稍微前的部位,靠左面。多人撒紙錢就複雜了,隨當地習俗。紙錢是鋪路買路的,在棺柩後面拋灑肯定不行。喪事規模較小棺前沒有送喪隊列的,撒紙錢也可以放在送喪隊列最前面。現時城鄉喪事活動,送喪不提倡撒紙錢。

(3)棺柩居中。喪主應當扶柩送喪。喪主的位置在棺柩的前部靠右的地方。

(4)孝子孝孫孝婦孝女等在棺柩兩邊。可以按喪服輕重,親者長者靠棺靠前,其餘隨後。

3、棺後部分

棺後是送喪人群。分為兩大部分,前面是主家人員,後面是弔喪人員。一般按親疏長幼排序。可以比照堂祭的行禮次序列隊排序。

支事、執事、服務人員等送喪的,可以按其工作性質納入送喪隊列。墓地有任務的,可以先到墓地幹事。

古法喪禮有一個特定事項,叫執紼,就是親朋送喪。秦漢之前,出喪的棺材是車拉的,人們在車上繫上繩索或布索幫助拉車,即執紼,那個索帶就是紼。後來,執紼就成為送喪的代名詞。

出殯送喪不用遺像。有的將逝者遺像放在棺柩前面或送喪車輛前面,其實大可不必。從古法禮俗上講,遺像是祭祀對象,大體上屬於神主的範疇,送喪不能用。出殯後,遺像反扣在家裡的用於供奉的特定地方,需要祭奠的時候,再擺出來。不用的時候,不要正面朝外放在家裡容易看見的地方,否則會對家庭未成年人造成心理上的負面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