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愛軍事的國王,如何帶領普魯士成為歐洲列強的?

白楊樹下談歷史


普魯士是德意志北部的歷史地名,在歷史上普魯士又分為普魯士公國(1525-1701年)和18世紀初至19世紀初期的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在18世紀以前普魯士王國只是歐洲的封建小邦,但到了普魯士第三位國王腓特烈二世時期普魯士王國的版圖面積、人口、軍力、經濟都迅速擴張,使得普魯士王國成為當時的歐洲列強之一。腓特烈二世與其父腓特一世對後來的普魯士以及德意志帝國影響深遠:德意志民族濃厚的軍國主義思想與擴張主義思想在其期間大致形成。

樓主提問的應該是指腓特烈二世,後人稱之為腓特烈大帝,他一生多才多藝,是德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作家、作曲家。在西方軍事歷史學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大帝是公認與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漢尼拔、古斯塔夫二世、拿破崙齊名的軍事偉人。

腓特烈青少年時期是在其熱愛軍事的父親腓特烈一世嚴格、強硬和軍事式的教育下長大。青少年時期的腓特烈二世並不熱愛軍事,曾經為了逃避父親嚴格的教育而試圖逃往英倫三島,但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1740年28歲的腓特烈二世登基,之後他帶領的普魯士王國在歐洲的軍事與政治舞臺上大放異彩。

1740年他上位後普魯士與奧地利發生了兩次戰爭:1740年的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至1742年裡西亞戰爭結束時,根據1742年7月28日的《柏林條約》,普魯士王國腓領土一下子擴大了1/3,從11.9萬平方公里擴展到15.4萬平方公里,人口從224萬增加到370萬。1744年奧地利為了收回西里西亞與普魯士之間爆發了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由於普魯士軍隊取得了霍亨弗裡德堡戰役與索爾戰役的勝利,英國、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在1745年2月25日簽訂《德累斯頓和約》:明確規定西里西亞歸最終歸普魯士所有。

1756-1763年歐洲儲國紛戰的“七年戰爭”中普魯士王國先後同他的三大鄰國--奧地利、法國、俄國發生了戰爭,普魯士與法奧俄3國聯軍在軍隊數量上的對比是1:3,國家人口數量對比是1:20,但是經過7年大戰普魯士最終保全了包括西里西亞在內的國土。這七年戰爭中腓特烈二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讓他名垂青史。從此之後普魯士最終成為與英、俄、法、奧四國同起並座的歐洲5大強國。

1772年,腓特烈二世主導瓜分了波蘭,晚年他還發動了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1786年在柏林逝世。他在位時普魯士王國領土擴大了1.6倍,人口由300萬增加到500萬。為19世紀德意志民族的復興與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腓特烈二世對普魯士王國軍隊影響深遠,使得普魯士陸軍成為歐洲有名的常勝陸軍。他要求軍隊具有鐵的紀律與高度機動性,把“軍紀嚴明“上升到“軍魂“的高度,他訓練的騎兵能保持整齊的隊形長距離奔馳,並在衝鋒後迅速重新編隊,普軍很快成為歐洲效率最高的軍隊。他根據古希臘的楔形陣列以及普奧戰爭中普軍失利的原因而發明了斜行戰鬥序列,讓普軍在戰場上的戰鬥序列煥然一新。弗里德里希二世高度重視各兵種的協同作戰能力,並且首創了騎炮兵,讓騎兵裝備輕型火炮,將騎兵的高度機動與炮兵的強大火力完美結合在一起。軍制改革方面,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期間所設立的侍官總署與先前已存在的軍需總監部一起,共同奠定了後來總參謀部制度的基礎。除完善指揮體制外,弗里德里希二世還將普魯士的軍事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真正確立了全民皆兵的國防動員體系。當時曾有人這樣描述普魯士: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


雄鷹展翅長空


普魯士原本是個小公國,是波蘭王國治下的一個地方諸侯。後來因為聯姻,跟德意志王國境內的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有了關聯,也因此參與進了德意志王國的歷史演變。自以為榜了大腿的普魯士公國,逐漸不滿波蘭的統治,變得桀驁不馴。

(普魯士公國原只限於東普)

1656年的時候,波蘭人依靠翼騎兵的戰鬥力,擊敗了裡通外國意圖自立的普魯士大公,自此普魯士公國又老實了幾十年。一直到1701年,普魯士公國終於逮到機會,勃蘭登堡藩侯兼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三世支持統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藉以換取國王稱號。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並從此展開了普魯士王國200多年的顯赫歷史。

普魯士獨立後,處在一個四面受敵的環境。日趨沒落的波蘭仍然是鄰近的一個敵國,瑞典、奧地利、俄羅斯、法國、土耳其,不管是哪一個都不是普魯士王國能夠對抗的存在。這種立國環境,迫使普魯士立國基礎就是軍事。普魯士第一任國王腓特烈一世綽號傭兵王,用來指代他給奧地利做僱傭兵換取王位。第二任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綽號叫“軍曹國王”,又稱“士兵國王”,用來說明他一生都在致力於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他大大加重賦稅,把普魯士軍隊從3.8萬人增加至8.3萬人(占人口的百分之四),由此普魯士成為歐洲第三軍事強國。到了第三任國王腓特烈二世時,卻讓王國的眾多臣下們感到憂心忡忡,因為這位國王在年輕時就以文弱出名,是一個地道的文藝青年。王國未來的命運,即將交到這個文藝青年手中。他們不由得追思著兩位先帝:多事之秋,王國還能維持多久?

(年輕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

這個28歲的國王,用後面的歷史證明了他不僅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還是一個政治家,同時還是一名作家、作曲家。他的一生是文藝的一生,卻也有金戈鐵馬。他在戰爭中意志堅定,沉著冷靜,卻也給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寫信訴苦“如果戰爭持續下去,我們都將退化成為原始人”。他有數不清的敵人,卻也因為出色的才華擁有數不清的粉絲。他幾乎功虧一簣,整個普魯士王國被打到千瘡百孔,可最後卻因為俄國的結盟收穫了最多的戰爭紅利,從而將普魯士這個初生的王國正式帶入歐洲五強。

他不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思想家,卻因為戰爭使得他成為與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漢尼拔、古斯塔夫二世、拿破崙齊名的最偉大的軍事家。德國有很多傳說都與此君有關,如那個有名的磨坊主的故事,被用來說明他的開明專制。

他的臣民們在這位國王履新的幾天後就意識到,作為普魯士國王,這位明顯文藝氣息濃郁的國王也不得不收拾起自己浪漫情懷,而將他自己當成“這個國家的第一公僕”。腓特烈一生都生活在高度虛偽的面具下,他自己認為自己從來都不能也不敢成為自然使他成為的那個人。作為德意志之父,他被許多人崇拜,後世的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把他當作偶像,甚至連俄羅斯的貴族們也相當崇拜他。

(腓特烈二世:被父親摧毀藝術夢想)

他的浪漫氣息,也影響到了普魯士的國策。普魯士一開始選擇的是遠交近攻,抱住了法國的大腿,拼命薅奧地利的羊毛,把西里西亞、波拉美尼亞等地區納入到自己的統治區域。可是這位大帝,卻因為自己的好惡,辱及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三位婦女,分別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情婦蓬皮杜夫人,俄國女沙皇彼得羅夫娜,奧地利女皇特蕾莎。這三位有權勢的女人聯合了起來,對狼子野心的腓特烈二世進行了慘烈的報復行動。這就是對歷史有深遠影響的“七年戰爭”。當然,戰爭的起因有很多,腓特烈二世和三位有權勢的女人之間的恩怨只能算是其中一樁。

德國人好戰的名聲,就是從這位國王開始的。所以,德國以一挑四,以一己之力橫挑世界諸強,看來是有歷史傳統的。這位國王在歐洲大陸上以一敵四,與當時實力強大的法國、奧地利、俄羅斯、瑞典連續作戰。兵力是對方的1/3,人口基數更是1/20,至於經濟更沒法比較。可是令人驚奇的是,普魯士在他的率領下,竟然熬過了7年,並且堅持到了戰爭勝利。當戰爭結束,他回到闊別已久的柏林時,雖然看到了歡呼勝利的人群,卻也發現整個王國也被打空了。

(德國之父:戰神腓特烈二世)

不過,憑藉著七年戰爭的勝利,普魯士迅速晉級,成為了歐洲五強,參與、主導瓜分了波蘭,最終成為橫亙在歐洲中部的龐大國家,與奧地利並稱為德意志雙雄。在於奧地利競爭德意志主導權的過程中,普魯士逐漸勝出,最終建立了德意志帝國,成為世界近代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


而知而行的歷史


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都與德國密不可分,但無獨有偶,法國也是不能忽視的“當事人之一”,或許大家對英、法兩國對德國採取的綏靖政策,所表現出的軟弱表示無奈。殊不知,正是德、法兩國的“世仇”,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國家間的戰爭,最根本的還是國家利益。想要了解德、法兩國的恩恩怨怨,自然要從他們的自身利益說起,更要從戰亂不斷的中世紀歐洲,去尋找答案。為什麼兩個國家的戰爭,卻演變成兩場世界大戰?這都與德意志民族主義的覺醒分不開。

腓特烈大帝與普魯士王國。

從國家的角度看,德國的歷史也只能追溯到中世紀的普魯士。那時的德意志民族,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他們大都分佈在現在的德國和奧地利周邊區域,他們分屬300多個小邦國和上千個騎士莊園領地,擁有獨立的政權。

普魯士就是其中的一個小邦國。1700年,統治德意志地區的羅馬帝國,陷入一場與西班牙的戰爭,急需普魯士的幫忙,腓特烈也趁機“坐地起價”,不願當什麼“候”、“爵”,要羅馬皇帝冊封他為普魯士國王。至此,普魯士正式建國。

這時的歐洲,有點像我國的春秋時期,各個國家似乎都十分熱衷於戰爭,非要拼出個“老大”出來才肯罷手。而成為國王的腓特烈一世,自詡“士兵國王”,整天騎在馬上帶著部隊四處征戰,歐洲各國都驚呼普魯士人十分好戰。

但真正讓各國側目而視的,是他的兒子——腓特烈大帝。在即位前,他非但對軍事毫無興趣,而且還一門心思地酷愛詩歌和文藝,是個典型的“文藝青年”。這讓好戰的將領們,對這位王子暗自嘆氣,擔心普魯士王國將來會毀在這他的手裡。

誰知,28歲的腓特烈大帝,繼位後的第5天就宣佈廢掉了其父親時代的徵兵制,敞開向民間徵兵,並迅速法辦了一批軍隊裡的腐敗軍官,不僅嚴格抓訓練,而且強調榮譽感和鋼鐵般的意志力。短短几年,一支規模龐大的鐵血軍隊稱霸歐洲。

就是這個“文藝青年”,一打就是46年。昔日孱弱的普魯士,在他的帶領下征戰四方,兩度參與瓜分波蘭,領土擴大至原來的1.6倍,人口達350萬人,一躍成為歐洲的新興強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德意志民族落得一個“好戰”的名聲。

好景不長,拿破崙來了。

1796年,腓特烈大帝時代的輝煌一去不復返,普魯士以及整個歐洲,都戰戰兢兢地生活在法國拿破崙的陰影中。幾次大戰下來,普魯士軍隊主力被殲滅,被迫簽訂屈辱的《提爾希特和約》,奪得波蘭的領土被划走,軍隊只能保留4萬人。

此時的普魯士人口和領土都減少了一半,從強國淪為一個三等國家。但是,拿破崙把法國大革命的“火種”傳播到了德意志地區。他按照法國的模式,推翻封建等級制度,強行推進資產階級改革。具體的內容和做法是:

首先,廢除農奴制度。德意志的農民們,與他們的領主取得了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第一次獲得了人身自由。他們不再受人壓迫,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支配權,甚至可以自由的戀愛、結婚。他們和過去的領主一樣,都是拿破崙的臣民。

其次,廢除什一稅,打破政、教合一的傳統。基督教會利用《聖經》中農牧產品的1/10“屬於上帝”的說法,向信徒們徵收此稅,但負擔大都落在了農民的身上,廢除此稅,深得民意。同時,沒收教會財產,取消他們的一切特權。

更重要的是,推行《拿破崙法典》。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最早一部民法典,它不僅保護了個人私有權,激發工作積極性;而且還確認了自由、平等的原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工商業的自由發展提供了法律保證。

同時,廢除德意志地區的內部關稅,統一的貨幣和度量衡。在過去,一件商品每經過一個邦國就要交一次稅,到達目的地時,這件商品的價值幾乎翻了一倍。廢除關稅和使用統一標準後,極大刺激了該地區自由貿易的發展。

對於拿破崙來說,這些變革無非是將領主剝削農民,得來的錢財歸為己有,繼續他的侵略戰爭。至於促進工商業的發展,似乎更像是“把豬養肥再吃”。然而,從歷史的角度看,他推行的一系列資產階級變革,還是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世紀被瓜分的波蘭領土示意圖1772年5月,沙皇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國在彼得堡會談,於8月5日簽署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條約。據此,波蘭喪失了約35%的領土和33%的人口,波蘭成為俄、普、奧的保護國。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簽訂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定,經第二次瓜分,波蘭成為僅剩領土20萬平方公里,人口400萬的小國,成為沙俄的傀儡國,波蘭國王未經沙皇許可,不得與外國宣戰與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奧簽訂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協定,10月24日,普魯土也在協定上籤署。根據該協定,波蘭領土被全部瓜分。“俄國吞併了立陶宛、庫爾蘭、西白俄羅斯和沃倫西部,把邊界推進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線,共12萬平方公里,人口120萬;奧地利佔領了包括克拉科夫、盧布林在內的全部小波蘭和一部分瑪佐夫舍地區,共4.75萬平方公里,人口150萬;普魯士奪得其餘的西部地區、華沙、其餘部分的瑪佐夫舍地區,共5.5萬平方公里,人口100萬。”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蘭國家滅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蘭的過程中,沙俄奪佔的領土約佔原波蘭領土的62%,共約46萬多平方公里;普魯士奪佔約20%,共約14.11萬平方公里;奧地利奪佔約18%,共約12.18萬平方公里。經歷了這三次瓜分之後,波蘭亡國,波蘭就從歐洲地圖上消失長達123多年之久。

外族統治時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蘭中部建立華沙公國(Księstwo Warszawskie),拿破崙失敗後,華沙公國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為波茲南公國(Wielkie Księstwo Poznańskie),受普魯士管轄;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國(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區成立了波蘭王國(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國沙皇兼領國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貴族青年在華沙舉行起義,結果失敗。1846年克拉科夫起義也遭失敗,克拉科夫被併入奧地利。1848年波蘭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奧當局廢除農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義遍及波蘭王國、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頒佈解放農奴的法令。 1864年後,波蘭王國的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發展,19世紀七八十年代,完成產業革命。從80年代起,先後成立了波蘭國家民主黨、波蘭無產階級黨、波蘭社會黨和波蘭王國社會民主黨(後改名為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家民主黨投靠俄國,社會黨右派投靠奧、德,只有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黨左派堅決反對戰爭。

第二共和國時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蘇俄政府頒佈法令,宣佈廢除沙俄與普、奧簽訂的關於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承認波蘭人民享有“獨立和統一的不可否認的權利”。與此同時,1916年11月,德國政府許諾建立“獨立的波蘭國家”,12月底,德、奧成立了“波蘭臨時國務會議”,並在波蘭青年中徵兵,社會黨人畢蘇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1867—1935)被任命為臨時國務會議的軍政部長。1918年10、11月,奧匈帝國和德國趨於崩解,從而為波蘭的復國形成了有利的國際條件。10月28日,奧佔區的波蘭愛國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蘭清算委員會”。11月7日,社會民主黨人在盧布林成立了波蘭共和國臨時人民政府。10月23日,華沙組成了波蘭政府,11月11日,該政府由畢蘇茨基領導。盧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員會也宣佈接受畢蘇茨基領導。11月18日,畢蘇茨基在華沙組成聯合政府,他成為波蘭共和國的國家元首。這樣,自1795年波蘭被瓜分滅亡以來,歷經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復獨立,重建祖國。

1919年12月8日,協約國最高委員會在巴黎和會上通過決議,同意重建波蘭國家,承認波蘭共和國,並建議在俄波之間劃一臨時分界線,即沿著格羅德諾、佈列斯特、赫魯別舒夫、普熱米代爾、直到喀爾巴阡山一線。然而,波蘭政府力圖恢復1772年的俄波邊界線,為此,新成立的波蘭共和國就發動了對也是新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的戰爭,史稱蘇波戰爭。1920年4月,波軍進佔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廣大地區,蘇俄紅軍進行反擊,將參與干涉的波軍趕出了國境,並將戰火燒到波蘭的首都華沙,但最後在華沙戰役中蘇俄軍隊被波軍擊敗,波蘭軍隊雖然取得了最後軍事上的勝利,但是自己也力不勝任的戰爭弄得民窮財盡,最後雙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國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協約國致電蘇俄建議停火,停火線大體是巴黎和會決議中規定的分界線,故稱“寇松線”。7月22日,波蘭要求停戰。1921年3月18日,波蘭與蘇俄在里加正式簽訂《波蘭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條約》,即《里加條約》。其主要內容是:締約雙方承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獨立,劃定了波蘭東部邊界(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西部地區劃歸波蘭),這時波俄邊界線約在寇松線以東150英里處。根據該條約,波蘭獲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蘇俄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片領土,這也為二戰時蘇聯和德國分割波蘭埋下了伏筆。由《里加條約》確定的波俄(蘇)邊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據1919年巴黎和會決議,波蘭獲得了東波莫瑞和波茲南地區,但澤(後波蘭改為格但斯克)被闢為國際自由市,西里西亞的大部分仍歸德國,波蘭領土面積共38.8萬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議會通過憲法,波蘭成為議會制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1926年 5月,畢蘇斯基發動軍事政變並上臺,自任總理,在波蘭境內實行獨裁統治,逮捕議會中反對他的人,宣傳法西斯主義。另外,他積極和納粹德國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簽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條約》。1938年,波蘭共產黨被解散,黨的主要領導人也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39-1944)

二戰後波蘭的領土變更從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蘭提出波蘭走廊的問題,並向波蘭發出戰爭威脅。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和劃分勢力範圍的秘密議定書(蘇聯一直否認該秘密議定書的存在)。1939年9月1日,波蘭侵略戰爆發,德國以閃電戰突襲波蘭,迅速侵佔波蘭大部分領土,波蘭軍民英勇抗戰。9月17日,波蘭政府逃亡國外,先在巴黎組成了以西科爾斯基(Władysław Eugeniusz Sikorski)將軍為首的波蘭流亡政府。法國戰敗後,1940年,波蘭流亡政府遷往英國。與此同時,9月17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為了建立東方防線,命令60萬蘇聯紅軍越過蘇波邊界,進入波蘭東部,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9月18日,蘇軍與德軍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會師,德、蘇兩軍以皮薩河—那累夫河—維斯瓦河—桑河一線為界分割了波蘭。9月28日,德軍攻陷華沙,波蘭再次淪亡。波蘭人民開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

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並全部佔領了波蘭領土,而後蘇聯與波蘭流亡政府建立外交關係。1942年,流亡政府在國內建立了國民軍,同年,蘇聯支持的波蘭共產黨人建立了波蘭統一工人黨和人民軍,在地下同納粹佔領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為此,許多人付出了珍貴的生命。1943年,由於發生了卡廷屠殺,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蘇聯斷交。

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蘇軍的反攻將戰線逐漸推進到波蘭境內。1944年元旦,在工人黨的倡議下,成立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由貝魯特(Bolesł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在海烏姆組成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頒佈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七月宣言》,宣告波蘭新國家誕生。

1944年8月,蘇聯紅軍推進到了華沙的近郊,在英國的流亡政府為了在新生的波蘭國家權利機構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就命令在華沙的地下國民軍發起起義,這就是著名的華沙起義。由於斯大林認為,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不應得到同情,從而蘇軍並沒有給予華沙城內起義軍太多的支持,在納粹德軍的血腥鎮壓下,起義失敗,瘋狂的希特勒下令將華沙夷為平地,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蹟遭到毀壞,大部分華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營。事後證明,蘇聯應為華沙起義的失敗負有一定道義上的責任。1945年1月17日,蘇波軍隊解放了已成為廢墟的華沙。4月,波蘇兩國簽訂了友好互助與經濟合作條約。6月,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組為臨時民族統一政府。根據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的決定,確定了波蘭東、西部邊界,東部以寇松線為波蘇邊界,西部波德邊界 (奧德河—尼斯河線) 則向西推移至奧德-尼斯河,並把什切青和施維諾威斯劃入邊界的波蘭一側。這樣,波蘭的版圖整體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積也比戰前縮小了約7.6萬平方公里,大約是損失了20%的領土。

在二戰中,波蘭人民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大約有600萬波蘭軍人和平民在這場戰爭中喪生。在波蘭境內發現了許多納粹屠殺猶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營,其中最著名的是奧斯維辛集中營(Auschwitz)。在所有參戰國中,若按人口比例來計算的話,波蘭是死傷最慘重的國家。

人民共和國時期(1944~1989)

1947年,波蘭舉行議會選舉,蘇聯支持的貝魯特當選為總統,社會黨人西倫凱維茲(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總理,波蘭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權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蘭工人黨和波蘭社會黨合併,成立了波蘭統一工人黨(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貝魯特任總書記。人民政府把大中工業、交通運輸、銀行收歸國有,實行了土地改革,動員人民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三年計劃(1947~1949),國家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蘭同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從1950年起,波蘭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六年計劃(1950~1955)。

1952年,波蘭改國號為波蘭人民共和國(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並通過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薩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當選國務委員會主席,貝魯特被任命為部長會議主席。1956年 3月,貝魯特病逝於莫斯科,奧哈布(Edward Ochab)繼任第一書記。

但波蘭的社會結構、政治和文化傳統、宗教信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說明在波蘭建立社會主義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貝魯特為首的波蘭政府的教條主義者還是全盤接受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依據蘇聯模式,波蘭制定了把發展重工業放在首位,按“重—輕—農”的順序進行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結果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重工業片面發展,農業長期落後,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蘇聯模式的嚴重缺陷加上波蘭人內心深處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義的傳統和波黨執政的失誤、官僚腐敗現象盛行等等綜合因素,使得社會主義在波蘭的執行顯得異常艱難,導致波蘭成為二戰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中最不安定的國家。

1956年,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給整個社會主義東方陣營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波蘭就在當時發生了著名的波茲南事件。當年6月,波蘭西部工業城市波茲南的斯大林機車廠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資、減少稅收的經濟要求被當局拒絕後,於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茲南市爆發了十萬人的示威活動。後來演變成警察和工人的槍戰。坦克和保安部隊也參加了對工人的鎮壓。據統計,僅一天的衝突騷亂,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另有300多人被捕。為了平息業已非常嚴峻的局勢,當局採取了妥協了立場。6月30日,當局採取一些緩和矛盾的措施:原機械工業部部長被降職;向斯大林機車車輛廠徵收的稅款將分期還給該廠工人;為事件中的受難者舉行安葬儀式等,騷動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蘭統一工人黨決定撤銷1949年11月對原波共領導哥穆爾卡(Władysław Gomułka)等人的批判和譴責,並將其從監獄裡釋放出來。同年10月19日,哥穆爾卡當選為中央委員。在蘇波兩黨會談中,哥穆爾卡反對蘇聯對波蘭內政的干涉和壓力,堅持走“波蘭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同年10月舉行的黨的二屆八中全會上哥穆爾卡當選為第一書記,1956~1960年的五年計劃,把發展消費品生產和農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主要任務。會議對以前的方針政策進行了批評,提出克服“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加強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發展經濟,“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針。但由於蘇聯模式的嚴重缺陷無法根本克服,在以後的兩個五年計劃(1961~1970)期間,國民經濟比例依然嚴重失調。

1970年12月,波蘭又一次面臨危機。格但斯克(原但澤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學生、市民抗議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舉行罷工,並導致了一場嚴重的社會騷動,後來發展成流血衝突。在12月20日舉行的五屆七中全會上,解除哥穆爾卡第一書記職務,由蓋萊克(Edward Gierek)繼任黨的第一書記。西倫凱維茲改任國務委員會主席,由雅羅謝維奇任部長會議主席。

70年代,是波蘭戰後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蓋萊克政府躊躇滿志地推行聞名於世“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的所謂“三高政策”,大量引進外資,大上建設項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蘭一派欣欣向榮。然而,欲速不達,在表面繁榮的背後,70年代末,政府各種補貼達到財政預算的40%,外債高達260億美元。進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採取凍結工資和部分商品提價的措施以避免危機,長期習慣於計劃價格的波蘭人毫無心理準備。當政府在1980年7月宣佈“議價商店”肉類價格提高40-60%的時候,群眾的不滿引發了全國性的罷工。

同年9月,波蘭統一工人黨的八屆六中全會解除蓋萊克第一書記的職務,由卡尼亞(Stanislaw Kania)繼任。10月,一個在當時聲名顯赫的工會組織,也是東歐第一個獨立的工會組織——團結工會(Solidarność)出現了,瓦文薩(Lech Wałęsa)當選為當時團結工會的領導人。團結工會領導的罷工運動最初採取和平方式,並承認社會主義是波蘭的政治基礎,承認統一工人黨的領導作用和與蘇聯結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成立全國委員會取代全國協商委員會,通過新的政治綱領,要求在波蘭實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國”。稱團結工會是波蘭改革的主力,工會綱領中未提到社會主義及統一工人黨的領導作用。在罷工運動中,工會提出要有自己的報刊、有自由出版權,要“自下而上奪權”。工會與政府分庭抗禮。

1981年統一工人黨的九屆四中全會上,卡尼亞辭職,雅魯澤爾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1981年12月13日波蘭宣佈進入戰時狀態,團結工會被取締,瓦文薩等工會領導人被拘禁,部分工會骨幹轉入地下活動。工會內部分成兩派,以瓦文薩為首的緩和派主張避免同政府發生正面衝突,提倡協商對話;激進派則主張通過暴力推翻政府。隨之社會上也發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團結工會的人轉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議會通過新的工會法,要求重建新的工會。1982年2月議會通過新的工會法,要求重建新的工會,1983年7月戰時狀態結束。1984年波蘭宣佈大赦,而瓦文薩等人則努力為使團結工會合法化而鬥爭。波蘭局勢進入了短暫的穩定期。

第三共和國時期(1989至今)

從1986年開始,由於蘇聯的戈爾巴喬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內外政策開始採用向右轉的“新思維”,並給東歐國家鬆綁,蘇聯和東歐的局勢開始動盪。1988年波蘭政府的價格改革引起群眾不滿。1989年2至4月,波蘭統一工人黨與團結工會等反對派舉行圓桌會議(Rozmowy Okrągłego Stołu),經討論,統一工人黨同意團結工會合法。6月波蘭舉行全國大選,團結工會獲99%的參議院席位。9月12日團結工會的馬佐維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組成以團結工會為主導,包括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的聯合政府。原統一工人黨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出任首任總統,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紅底戴王冠的白鷹恢復為波蘭的國徽。史稱波蘭第三共和國。波蘭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議會民主,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不久,雅魯澤爾斯基辭去波蘭統一工人黨總書記職務,瓦文薩及支持者宣稱圓桌會議協議已經過時,要求總統辭職,舉行新總統和議會大選。1990年1月27日,波蘭的統一工人黨召開十一大,宣佈黨停止活動,一個執政45年,曾擁有近300萬黨員的大黨就這樣解散了。1990年瓦文薩提出競選總統,遭馬佐維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對。團結工會內部分裂為支持瓦文薩的中間派協議會和支持馬佐維耶茨基的公民運動民主行動會。

1990年11月舉行大選,瓦文薩在第二輪投票中當選總統。他提出“建設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國”,經濟上發展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取消對土地自由買賣的限制和對外政策強調向整個歐洲和世界開放等。

從此,波蘭實現了政權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變,並開始向西方靠攏。1995年,瓦文薩在總統競選時輸給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經濟上,波蘭的轉軌帶來了陣痛。但波蘭依然成為東歐國家中經濟轉軌最成功的幾個國家之一,實現了經濟的穩步增長。1999年,波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4年,波蘭和其他10個歐洲國家一道加入了歐洲聯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