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文明”的里程碑:抽水馬桶,幫人類擺脫惡臭

北京大學醫學部 徐 璐

廁所是人類文明的尺度。據2007年《英國醫學雜誌》的統計,過去200年中,醫學界的最大里程碑,既不是青黴素也不是避孕藥,而是現代“衛生設備”。可以說,先進的下水道系統和抽水馬桶的兩相配合,人類社會才真正迎來衛生環境的新篇章。在4月7日“世界衛生日”到來之際,我們回顧一下現代意義的馬桶是如何發明改造又如何為人類公共衛生做出巨大貢獻的。

“廁所文明”的里程碑:抽水馬桶,幫人類擺脫惡臭

1597年,約翰·哈靈頓爵士(Sir John Harington,1561~1612年)帶著他的最新發明——抽水馬桶,進獻給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哈靈頓是位作家,凝神寫作時,家中廁所的異味令他十分困擾。怒氣衝衝的哈靈頓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將馬桶和儲水池相連,然後將馬桶用管道與房子的下水管連接在一起,如廁過後便打開水閥,讓儲存在高位的水順勢而下,裹挾著排洩物沖走。

這個想法在當時真可謂奇思妙想。要知道,那時的歐洲人在處理排洩物的問題上,真是一言難盡。

雖然在古羅馬時代就出現了石制的坐便廁所,但羅馬帝國覆滅後,歐洲的廁所文明竟然出現了倒退,開始了長達千年的隨地大小便歷史。最先在室內修建廁所的,是中世紀的城堡主們。城堡的廁所藏在向外延伸的塔樓裡,一塊石板上挖個洞,糞便就從洞口落入下面的護城河。

城市發展起來後,排洩物去向成了大問題。當時的市民們竟毫無顧忌地直接將排洩物倒出窗外,稍有修養的人頂多在傾倒之前大喊一聲:“水來了!”好讓可憐的行人有點躲避的時間。這時的紳士們養成了走在女士左邊的習慣,為的就是在糞便臨頭之時,“英雄救美”。“水上廁所”在當時也甚為流行,流水帶走糞便似乎省卻了不少人的煩惱。大名鼎鼎的倫敦橋,在當時竟然是公共廁所,排洩物直接從橋上落入泰晤士河中,但穿過橋底的船舶就常常深受其害。

“它不需要一個汪洋大海,而僅是一個蓄水池,無需整個泰晤士河,只用半噸水,就可使一切變得芳香宜人。”哈靈頓對他的發明非常自豪,還特地用《荷馬史詩》中一位英雄埃阿斯(Ajax)的名字為它命名。

哈靈頓的馬桶造價不菲,一共生產了兩個,一個自己使用,另一個就送給了他的教母女王陛下。但女王用了幾次就棄置一旁了,據說是因為抽水聲音太大,一拉閥門,恨不得整個皇宮都知道女王剛剛上了廁所。而且,在消除臭味方面,這個馬桶的表現也非常一般,筆直的下水管使得惡臭又回到廁所。

工業革命後,抽水馬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775年,蘇格蘭的鐘表師亞歷山大·卡明對哈林頓的馬桶進行了改進。他將馬桶下方的管道設計成“S”形,這樣流水既能沖走排洩物,又能存留部分水在下方彎頭處,這就會形成一個“密封層”,從而阻隔下方管道傳上來的臭味。隨後,英國人改造馬桶的設計層出不窮。1851年,倫敦舉辦了世界上最早的國際博覽會。在這次萬國博覽會上,參觀人次多達630萬。為解決人們的方便問題,第一個現代化公廁被修建起來,82萬遊客付費體驗了抽水馬桶。

隨著抽水馬桶的流行,倫敦市民家中的臭味越來越少,城市臭氣卻越來越多。因為當時的倫敦缺乏完善的下水管道系統,排洩物進入下水道後,未經處理就直接匯入河流。直到1858年夏天,倫敦發生“大惡臭事件”,加之糞便汙染水源,霍亂等傳染病橫行,倫敦人終於下決心改造下水道。19世紀後期,歐洲的各大城市都安裝了自來水管道和排汙系統,抽水馬桶才真正普及起來。

現在,全球仍有20多億人口無法享有清潔的如廁環境,公共衛生受到嚴重威脅,希望各國攜手努力,共同改善世界環境衛生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