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鄭成功》裡,鄭芝龍為何要執意投降滿清?

chef101


 古往今來,以劫掠為生的海盜多如牛毛,但能夠以海盜的身份登堂入室、拜相封侯者如鳳毛麟角,鄭芝龍要算一位。

  鄭芝龍是明朝末期活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名海盜。與別的海盜不同,鄭芝龍不允許手下騷擾普通百姓,“不許擄婦女、屠人民、縱火焚燒、榨艾稻穀”。還救濟貧窮百姓,“有徹貧者,且以錢米與之。”由此看來,鄭芝龍頗有古代俠盜“劫富濟貧”風範。

  由於明朝執行“海禁”,在東南沿海的影響力越來越小,這就使得鄭芝龍的勢力也越來越大。鄭芝龍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船隊,竟有1000多隻船舶,根本就不怕明朝官兵的進剿。明朝沒奈何之下,採取“招撫”之策——沒想到,鄭芝龍一拍即合,舉手嚮明朝投降。

  投降明朝後,鄭芝龍一邊賣力地為國效力,參與剿滅其餘海盜,還協助明朝水師打敗過荷蘭艦隊;一邊利用官方身份開展海外貿易,“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商賈有二十倍之利。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

  當然,鄭氏旗號不是白白使用的。一條船每年要向鄭芝龍上交3000金。每年從福建沿海經過的船隻何止上萬條?所以,鄭芝龍每年光是“保護費”就可以收幾千萬金。

  1644年,以崇禎皇帝自縊為標誌,明朝滅亡了。不過,殘餘的明朝宗室逃到南方,先後組織建立了新的政權,史稱“南明”。

  1645年,唐王朱聿鍵南下福建,被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擁立為帝,改元隆武,這就是“隆武帝”。鄭芝龍因擁立有功,被封為南安候,還被授予處理南明所有軍事要務的大權,堪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至此,鄭芝龍以一介海盜的身份,搖身一變朝廷重臣,走上了人生巔峰。

  可是,僅僅一年有餘,鄭芝龍就幹了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1646年11月,鄭芝龍響應徵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的誘降,不顧鄭成功的再三哭諫,背叛了南明朝廷,正式投降清廷。

  很多人不理解,“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鄭芝龍在南明朝廷貴為侯爵,威名顯赫,為何要跑到清廷去當一名千夫所指的“漢奸”?就算從利益出發,鄭芝龍在南明朝廷權傾一時,呼風喚雨,連皇帝都要聽他的號令,而博洛的承諾卻只是區區閩廣總督,鄭芝龍為何舍大追小?

  是鄭芝龍腦子進水嗎?當然不是,鄭芝龍自有考慮。

  一方面,與鄭芝龍歷來奉行“實用主義”原則有關。

  鄭芝龍是海盜出身,腦子裡極少國家、民族這種概念。他不管做什麼事情,從來都是“實用主義”優先,利益至上。他在當年投降明朝,無非是更好利用官方身份開展海外貿易,牟取鉅額利潤,並不是因為“愛國”;同樣,當明朝這棵大樹轟然而倒時,他何嘗看不到清廷的統一已成必然趨勢?識時務者為俊傑,鄭芝龍自然會毫不猶豫地倒向清廷的懷抱。

  另一方面,與吳三桂、洪承疇等人的榜樣作用有關。

  清軍入關之初,為了招撫人心,減小抵抗,對吳三桂、洪承疇等人給予優厚的待遇。洪承疇入關後被任命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 相當於丞相。吳三桂更是被封為“平西王”,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有了吳三桂、洪承疇的帶頭作用,鄭芝龍便做起了裂圖封王的美夢。閩廣總督不是拜相封侯,卻比拜相封侯更有吸引力。鄭芝龍希望利用閩廣總督的身份,在閩廣一帶繼續坐地為王。

  當然,鄭芝龍只看到了投降清廷的好處,沒有看到風險所在。這一點,他還不如長子鄭成功。鄭成功深知鄭芝龍投降清廷後,就不可能像上次投降明朝後全身而退,所以三次哭著勸諫鄭芝龍。然而,鄭芝龍去意已決。

  鄭成功無奈的說:“如果父親一去不回,孩兒將來自當為父報仇。”隨後,鄭成功率部離去,來到他熟悉的大海,堅持抗清事業。

  鄭芝龍在投降清廷後,清廷食言而肥,沒有任命他為閩廣總督,而是封為沒有任何意義的同安侯。後來,當清廷多次利用鄭芝龍招降鄭成功無果後,果斷將其處死。追隨鄭芝龍投降清廷的全家老小一個沒有幸存。


小森短視頻


鄭芝龍是大海盜,大倭寇,老婆是倭人,生子鄭成功。

鄭家當時擁有東南亞甚至可以說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比當時的“海上馬車伕”荷蘭還強大。控制了東南亞東西方的海上貿易。

明朝滅亡後,南明割據南方,鄭家成為南明舉足輕重的力量,有擁立之功,一度把控了南明軍權。

特別是鄭家擁有清朝最缺乏的水軍,進可攻,退可守,清朝拿鄭家沒有辦法。為了打擊南明殘餘勢力,儘快統一,清朝只得許鄭家以高官厚祿,收編鄭芝龍。

鄭芝龍老江湖,當然知道南明肯定是靠不住,難以長久的,良禽必擇木而棲,所以他選擇投誠清朝。

當時清朝許諾給鄭芝龍的條件很優厚,先是閩粵總督,因為鄭成功不肯投誠,才被當人質留在北京,但仍被封侯。

因為鄭成功久不投降,(不肯剃髮是其中一大原因),又多次進攻清朝腹地,鄭芝龍才被定罪,鄭家被流放寧古塔。

最後因鄭成功攻陷臺灣,割據海外,與清敵對,清朝見征剿收編無望,才殺了鄭芝龍一家。


滴水載舟


都說鄭芝龍是海盜,其實鄭芝龍就是一個真正的商人。明朝的海禁政策扼殺了遠洋貿易,做遠洋貿易的商人成了走私犯,為了預防明朝的打擊,商人只能武裝貿易,這就成了海盜。實際上鄭芝龍骨子裡面是地地道道的商人,重利是商人的基本觀念,最小的風險博取最大的利潤是商人的最高追求。
商人對風險的預估一般都十分敏銳,南明與清朝的抗衡,大局已定。清徵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答應鄭芝龍,攻陷福州,答應封鄭芝龍閩粵總督,對鄭芝龍來說,投降清朝是風險最小,利潤最大的投機行為。只是後來鄭成功堅決反清,打落了鄭芝龍的全盤計劃,最終鄭芝龍的小算盤,血本無歸,還賠上了腦袋。


睜眼看西安


鄭芝龍選擇降清有其必然性。原因有三:一是保障自己已取得的權力和財富。鄭芝龍在南明隆武時期是一個極其關鍵的人物,海盜岀身的他算是福建地區的土皇帝。二是鄭芝龍和南明皇帝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南明朱聿鍵只是一個傀儡,可他整天想著匤復大明。鄭芝龍並不想效忠南明,對南明保障他在福建的權益沒有太大期望。三是當時的情勢誘導的結果。洪承疇傳信讓他和平解決福建問題,清大將軍博洛安撫鄭芝龍,並承諾福建保持原狀,讓他繼續做福建地區的“土皇帝"。鄭芝龍權衡利弊,決定降清。


小軒講故事


鄭芝龍以及他手下的這個集團,並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和政治意志,說白了就是一幫海盜+商人,只要能滿足自身這個集團的利益,幹啥不是賣。從早期的海盜到後來的商人,能太太平平的發財,再去過刀頭舔血的日子,沒幾個人願意。

至於降清,地方利益集團的普遍做法。對鄭芝龍集團而言,他既不想造反,也沒想著匡扶什麼中華,武裝商人群體罷了,他自覺對滿清是無害的 ,這種群體歷代都是安撫的對象。如果與清廷鬧翻,失去了大陸的支持,海上貿易無法開展,難道繼續幹海盜的老本行?況且海上貿易,當時算是個技術活計,貿易利潤豐厚,一般的政權無法放棄,鄭芝龍集團在這方面有天然的優勢。

那麼站在鄭芝龍的立場,左右逢源,大明不行了降清,這樣不僅自身安全得保,在未來的政府海上貿易中仍然能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更進一步,怎麼看這買賣都不虧。

但是這貨千算萬算,沒算到大清對海洋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概念,這麼一來,鄭氏降清這幫人的重要性就大大的打了折扣。

沒有了利用價值,你還想有啥好下場,那當然最後就悲劇了。


追風少年已經老去


因為鄭芝龍夲人是海冦出身,為了自身利益,認為隆武帝兵寡勢弱難與清兵抗衡,貪生怕死所以投降清朝。


手機135598242


鄭芝龍乃海盜出身,本就沒有忠君愛國,本身就是被南明政權招安而已,其看到明朝大勢已去,投降清朝也是非常正常的行為,可以保全性命與財富,何樂而不為?

鄭成功受過儒家教育,有忠君愛國思想,而且其生母被清軍輪姦殺害,但其生母僅是鄭芝龍的日本小妾,鄭成功於是打出“殺父報國”的旗號起兵抗清。

由於看到鄭成功不可能投降,而且多次重創清朝軍隊,更有圍攻南京城動搖東南半壁江山的危害,傳聞順治帝即是在東南前線被鄭成功用大炮炸死,鄭芝龍已經沒有利用價值,清廷於是斬殺了鄭芝龍,鄭成功間接實現了“殺父報國”的誓言。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這是康熙大帝收復臺灣後讚頌鄭成功的對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