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的用兵能力如何?

蘇軾吾師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可謂是用將如神,劉備一生善於用將,所謂帶好將自然就能帶好兵,在劉備旗下有很多大將,最了不起的就是諸葛亮,還有就是蜀漢的五虎大將,分別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他們跟隨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天下,魏、蜀、吳,而這其中最讓人吃驚的就是蜀國皇帝劉備了,其能夠從一支不起眼的武裝力量發展到天下三分佔其一。劉備之所以能在爾虞我詐亂紛飛的時代佔得一席之地,主要是原因在於他善於聚人。在他身旁聚集了一大批棟樑之才。文有諸葛、龐統、馬良、蔣琬之謀,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之勇,蜀漢可謂人才濟濟。

劉備是沒落的貴族,他完全是白手起家的,劉備博出位的手段和曹操不同,他靠的是低調。劉備是一個居安思危的內斂果斷的理想主義者。劉備作為領導人,作為成大事者,具備外向人格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事實往往不是這樣,內斂的人更加容易冷靜思考判斷,這也是一個成功領導人必備的素質。








影視充電寶


從書中看來,實屬一般,能過及格線,但也僅此而已。

記憶當中,劉備自己完全指揮的而得勝的戰役,也就是剛開始時,打黃巾軍的那幾場小仗。比如有一場是安排關羽張飛埋伏在山兩側,他引誘敵軍進埋伏圈,最後大勝一場。



為此,書中還專門誇讚“運籌決算有神功,兩虎還須遜一龍”。

在這以後,想不出劉備獨立指揮獲得勝利的戰役有哪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曹操有官渡之戰、周瑜有赤壁之戰,諸葛亮則多不勝數,這就是檢驗用兵能力的唯一標準。劉備打仗打了一輩子,卻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獲勝戰役,想說他用兵能力有多強,是找不出依據的。



夷陵之戰中,很多人都看出將主力遷入大山,連營八百里,是犯了兵家之大忌,是將全軍送入死地的做法,而劉備渾然不覺。

別人給他指出問題了,仍然不醒悟,最後被陸遜一把火,燒掉了蜀國多年積攢下來的家當,要不是三國鼎立之勢已經形成,可能就成為俘虜了。



這樣,就更是給劉備的用兵能力減分了。不過,這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沒有人規定,做皇帝的要自己也用兵如神,手下有能人就可以了。


茶館閒聊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對於《三國演義》中,劉備的用兵能力如何這樣的問題,很多三國迷估計已經想過千遍萬遍,但是小編還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

我們應該注意到,劉備在官史上和劉備在三國演義上是完全不同的。他真的被描繪成一個浪漫的人物嗎?他只有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才能哭,並且打敗了一個只能逃跑的“唐僧”領袖?簡單地說,領導軍隊的能力就是“吸引人才跟隨和組建隊伍,保持他們的健康運作”能力。領導能力和戰鬥力常被混淆,但從事管理工作的人瞭解領導部隊的職能和戰鬥力往往是分離的。例如,曾國藩就是一位著名的領導人才。他在軍事建設、軍事管理和士氣方面都很好,但在具體的戰鬥中卻遠遠不如他的將領。

另一種觀點是劉備的軍事能力比曹操強,由於兵力懸殊,劉備曾被曹操追殺。劉備在這種不利條件下仍能自衛。在漢中戰役中,劉備的軍隊和馬匹已經足夠了。在軍事力量差別不大的情況下,歷史上很容易就有一次與曹操作戰,殺死曹操的將領。車強,這是勇敢的,燃燒著的博望坡是由劉備創造的。這就是智慧。

那麼,總之,劉翔的後備力量有多大?可以用以下八個字來形容:“遇強者強,遇弱者弱”。

那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他的戰術特點屬於那種惡臭的鹹魚,是不能殺死的。他的生命力極為頑強。當他遇到比他自己更多的敵人時,他經常表現得超標準,擅長於不利的戰爭,如焚燒博望的夏盲侯爵,離開赤壁的曹公,進入蜀國佔領宜州,移交漢中的絕地等,但那又如何呢?這個人不能有太多士兵在他的手中。當他有太多士兵的時候,他的心理就會立刻喪失。隨著各種各樣的海浪飛來飛去,他為自己甚至不認識自己的父親而自豪。結果往往很難看。總而言之,它是“強者當強,弱者當弱”。

那麼劉玄德為什麼有這樣的軍事特徵呢?事實上,這與他的出身有關。一句話,它的意思是“習慣貧困,即使你手裡有很多錢,你也不知道怎麼花”。

他不是軍校學生。所有的戰鬥經驗都是從戰場上的抓傷和翻滾中總結出來的。在整個三國時期,劉大叔在我們95%以上的時間裡都是個窮人。每天,他沒有士兵,也沒有錢。他被各種各樣的人趕走了。例如,徐州崩潰後,他會逃跑。當廣陵被切斷糧食供應後,他不得不逃走,和人民一起過河生存。從長遠來看,他非常擅長與絕地的逆境作鬥爭和扭轉局面,但他不具備全局的特點。當士兵人數超過一人時,他立刻失明瞭,而當士兵人數仍然很小時,他常常取得良好的效果,這真的讓人震驚。

劉備的軍隊和曹操的軍隊相比怎麼樣?事實上,半斤八兩。他們屬於那種不能攜帶士兵的人。他們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

劉備的軍事集團是在赤壁周圍形成的,軍師軍官的出現也標誌著人員結構的改善。員工結構改進後,大耳朵歪了。南伐四縣,平黃四縣。進入蜀國後,士兵們對10000名士兵並不滿意。掛斷敵人的電話後,他們襲擊了劉璋。張派劉宇、冷波、張仁、鄧賢、吳儀等在福建不帶頭的人被打敗。在第七次戰役中投降的李巖在第七次戰役中沒有取得勝利。漢中戰役中,老曹青超出來,幾乎被全軍壓垮了。看看劉備在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唐宗和宋祖都不得不置身事外。那又怎麼樣?

以上就是小編的一些想法,各位小夥伴有什麼其他不同的意見,歡迎下面留言討論,感謝大家的閱讀!


知不足書齋


關於劉備,網上一直有個爭議,他到底會不會打仗。因為劉備前半生打仗,基本上是敗多勝少,被曹操追著打。假如說,赤壁之戰周瑜沒有打敗曹操,劉備一生的命運也就終結了。劉備的策略也是沒錯的,自己起點低,實力不足,只有先投靠別人再尋找機會。但是前期劉備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規劃。所以即使短暫獲得一塊地盤,又失去了。

劉備的轉折點,在遇到諸葛亮以後,為他提出了清晰的“隆中對”,先取荊州安家,再拿下益州,足以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了。然後等待曹操內部變亂,打著北伐曹魏的旗號,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那麼就有機會一統天下 。

曹操用兵如神,這是公認的。劉備自己承認曹操也用兵如神,就像孫武吳起在世。劉備打仗呢,頂多算二流水平。但是劉備對抗曹操,也打勝了很多戰役,比如火燒博望,奪取益州,漢中之戰,都是劉備親自指揮,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劉備自己武功也很高。但是劉備遇到一流將軍,還是要吃虧,比如陸遜等。況且劉備最大的優點是,識人用人。


愚夫問道


我認為劉備所具備的更多的是管理才能,他的軍事用兵才能不太高。

這一點可以從諸葛亮見劉備時隆中對的談話可以看出“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這段話是劉備自己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跟諸葛亮說的,這說明,劉備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軍事用兵能力不強。有一些小想法,但是這些小想法並不能讓它成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而在後文中諸葛亮對劉備詳細分析了當時天下的格局,也跟劉備提出了聯吳抗曹的的戰略方針,這說明在三國時期,蜀國的很大一部分軍事安排多半由諸葛亮出謀劃策,諸葛亮雖然不像小說中說的那麼出神入化,但是必須承認的一點是,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事家。

話說回劉備,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有這樣一個內容,說劉備為了躲避曹操逃到了荊州,隨後曹操又追到了荊州,在準備逃跑時,因為擔心曹操再次屠城,因此帶著城中百姓逃跑。在這個故事中我認為劉備有自己的小聰明。但是是終究沒能改變自己。劉備用自己的善良,讓城中的百姓跟著他逃跑,一來確實可以避免曹操再次屠城,二來:劉備可以將自己的人馬隱藏在百姓中順勢逃走,這是我認為劉備有小聰明的地方。但是這樣恰恰有可能反而讓曹操有屠城的想法,很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第二個事件:在關羽死後,劉備沒有聽從諸葛亮建議,而是盲目出兵伐吳,造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慘敗,最終火燒連營,劉備哦倉皇之下逃往白帝城,也因此有了後面的白帝城託孤。在第二個事件中,劉備所缺失的最重要的一點冷靜,因為無法冷靜,所做的決定往往也是沒有經過太多考慮的,這樣的缺點放在一個普通人身上還好,但是當這樣的缺點出現在一個軍事領導人身上的時候,那對整個隊伍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因此,劉備知人善用,是一個在和平年代優秀的政治家,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在戰亂年代統領一方的優秀的軍事家。


桃樹下吃桃


劉備識人用人的才幹是值得稱道的,但要說劉備用兵,那基本是輸多贏少,慘不忍睹。到後期劉備坐穩益州,魏蜀吳基本上是勢均力敵鬥地主,結果劉備抓了四個二帶倆王就明牌了,最後把炸彈當飛機出,被人家翻盤,一副好牌打了個稀巴爛,你說他用兵啥水平?咱們看看他打過多少敗仗。

建安元年(196年),袁術率大軍進攻徐州,劉備迎擊,兩軍在盱眙、淮陰相持,因為沒考慮到後院起火,被呂布偷襲了下邳,妻子被俘。劉備回軍,中途軍隊潰散,收餘軍東取廣陵,為袁術所敗,轉軍海西,困頓至極。沒辦法劉備又向呂布求和,回到小沛這個地方安身。好不容易劉備再度召募了萬餘人的軍隊,結果呂布率軍進攻小沛,劉備再次戰敗,前往許都投奔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派高順和張遼進攻劉備,沛城最終被攻破,劉備妻子再次被擄,劉備單身逃走。劉備在梁國國界中與曹操相遇,於是與曹操聯合進攻呂布,呂布投降後,劉備力勸曹操殺死呂布。其後劉備與曹操回到許都,被封為左將軍。

建安五年(200年)春季,衣帶詔事發。曹操親自東征劉備,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逃往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劉備曾舉薦他為茂才,率領軍隊迎接劉備,劉備隨袁譚到平原,派人告訴袁紹,袁紹離開鄴城二百里來迎接劉備,停留了一個多月,劉備被打散的士卒也慢慢的集結於此。

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列舉。

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被打的惶惶如喪家之犬,連個落腳之地都定不下來,好不容易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之下西取了益州,攢足了兵馬,又因為給關羽報仇心切,不聽勸阻倉促出兵,連吃瓜群眾都看出來大熱天在樹林裡安營紮寨火災隱患太大,唯獨劉備懵然不覺,被陸遜一把茅草火燒八百里連營,辛苦積攢的家底敗了一大半,劉備用兵,只能呵呵了。


微客阿樸


劉備的用兵能力遠遠不如諸葛亮。

如果沒有諸葛亮為劉備運籌帷幄,劉備只能是兵敗如山倒,不管是諸葛亮出山之前還是諸葛亮出山之後的戰例,都能夠證明這一點:

30歲時,劉備被袁紹打敗,投奔徐州牧陶謙;

35歲時,敗於呂布,只好反過來依附呂布;

37歲時,再次被呂布打敗,只好投奔曹操;

39歲時,被曹操打敗,只好前去投奔以前的敵人袁紹;

40歲時,官渡之戰慘敗,只好投奔劉表;

47歲時,劉備在當陽大敗……

劉備就是屢戰屢敗的劉備,劉備就是打不死的劉備!

劉備的強項在於用人能力。劉備的強項是善於挖掘人的潛力,他最成功的地方在於,他把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緊密地團結在自己周圍,充分地發揮了他們的長處,開創了蜀國基業,打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觀注中國簡體字,下次接著聊。








簡體字石磊


做老大的 不能面面俱到 雖然屢戰屢敗 沒有哪家能像他那樣 越輸手下越多 越輸地盤越大的 別人輸了就散了 他打敗仗又怎麼樣?從小攤販做到一方老闆 從古至今也沒幾個吧 全靠一張嘴


單細胞7


劉備籠絡人是蠻可以的,從他摔阿斗就可以看出,但他的軍事才能真的不行。雖說有關張,也是戰一次敗一次,只到請出諸葛亮,情形才有所改變,全靠諸葛亮出謀策劃,劉備才可以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擊敗曹操,才有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劉備最大的軍事錯誤是火燒連營,使得蜀國損失殘重。


安仁印象無平仄


正史中的劉備和三國演義裡的劉備完全不是回事。他真的是演義裡刻畫的,遇事只會哭,打敗了只會逃跑的“唐僧型”領導嗎?

簡單的來說,帶兵能力就是”吸引人才跟隨,並組建團隊,維持其健康運轉。“的能力。

帶兵能力和打仗能力 很多時候被人混為一談,但從事過管理的人明白,帶兵和打仗的職能其實往往是分開的,比如曾國藩,是有名的帶兵人才,在軍隊建設軍隊管理,軍心士氣方面很不錯,但具體打仗的時候他遠不如手下的將領。

所以大家拋開電視劇和演義帶來的偏見,認真想一想,到底劉備的帶兵能力怎麼樣?

具體到帶兵這一點,其實劉備是屬於那個時代的逆天強人,不少人跟著他從華北流竄到華東,又流竄到荊楚,然後又跟隨他去了四川和西北漢中,最後居然人心沒散隊伍也沒亂。還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所以說劉備的帶兵打仗能力還是非常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