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的歷史發展簡史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35年,漢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飲到南越國,(今茅臺鎮所在地仁懷市一帶)所產的構醬酒後,將此酒帶回長安,受到漢武帝稱讚。並留下了"唐蒙飲構醬而使夜郎的傳說",為茅臺走出深山奠定了基礎。


唐宋以後,茅臺酒逐漸得到了發展,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

茅臺酒的歷史發展簡史

直到清代,茅臺鎮酒坊開始興旺,湧出現了"茅臺春"、"茅臺燒春"、"同沙茅臺"等酒坊,一時聲名鵲起。康熙43年,"偈盛燒房"將其產酒正式定名為茅臺酒。清《舊遵義府志》所載,道光年間,"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詩人鄭珍詠贊茅臺"酒冠黔人國"。

茅臺酒的歷史發展簡史


1949年前,茅臺酒生產凋敝,僅有三家酒坊,即:華姓出資開辦的"成義酒坊"、稱之"華茅";王姓出資建立的"榮和酒房",稱之"王茅";賴姓出資辦的"恆興酒坊",稱"賴茅"。一九五一年,政府通過贖買、沒收、接管的方式將成義(華茅)、榮和(王茅)、恆興(賴茅)三傢俬營釀酒作坊合併,實施三茅合一政策——國營茅臺酒廠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