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直接出国还是就读国际学校?

先说结论,我个人认为:如果决定要离开国内教育体制,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直接出国读。

结论说完,分析原因,每个国家的国际学校情况不同,而中国目前国际学校的类型以英国国际学校最多,故我们以英国国际学校来进行分析。

第一、中国的国际学校值不值得读?

第二、为什么要尽早去读真公学?

第三、早出国,孩子适应的了吗?




中国的国际学校值不值得读?

最近几年,英国私校疯狂进入中国开办国际学校,总体呈井喷状态。

到底是直接出国还是就读国际学校?

下为在中国英国国际学校名单

到底是直接出国还是就读国际学校?

到底是直接出国还是就读国际学校?

到底是直接出国还是就读国际学校?

到底是直接出国还是就读国际学校?

到底是直接出国还是就读国际学校?

到底是直接出国还是就读国际学校?

这么多国际学校,到底该怎么鉴别?

总体上看,开在中国的国际学校主要分以下几种,一种是只招收纯外籍学生的学校,还有一种就是双语学校,因为教学风格与优秀公立差别不大,入学难度也比较高。

然而,最近五年,出现了一批新型国际学校,

它们有以下特征:不限国籍甚至不限户籍,外教面孔众多,结合时下火热的国际课程体系,打着中外办学的旗号,甚至自称是某某公学的中国分校等等。

家长们经常会拿着这些学校过来,问我某某学校在国外怎么样,在中国怎么样,正宗不正宗。“公学”到底是什么性质,是不是只要是叫公学的就是好学校?

为了怕被怼,我不会在这里就某个学校做任何评论,只是进行总结。

总体而言,中国的国际学校正处于幼年期,快速扩张的同时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教学质量不达预期、比如有些中外办学难以落到实处。

最近5年,中国新开设国际学校有228个,增幅达到26%;与此同时,入读国际学校的中国学生人数在五年间却增长了63.6%,达到了37.2万人。

本来原汁原味的个性小班教育,正在走向反面,向规模化迈进。

此外,现在的国际学校学生总数之中,中国国籍已经达到了66%。

毫无疑问,国际学校的飞速增长迎合了越来越多中国家长们追求国际教育的现状。

然而,在国际学校急剧增长的背后,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

一个朋友从英国回国后,从开始的教育咨询,到后来开办了自己的国际教育私塾。

这期间,他最深的感触就是,不仅许多家长白白支付了高昂的学费,众多孩子更是浪费了大把时间,在学习中手足无措。


老张也没少听到学生和家长吐槽各种神奇现象:

英语课放了一个学期的美剧;

前半个学期还上着课的外教,突然跑路,下半个学期科目只好取消;

数学课找不到人,体育老师来教;

说好的多元化选课,却因为小班开课不划算,强制选修数理化生;


正处于幼年期的中国的国际教育市场远未真正成熟。

到底是直接出国还是就读国际学校?

这样的市场,对于疯狂寻找出路的资本来说自然是好消息,但对于正为孩子的未来而积极谋划的家长来说,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

教育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行业,但对于大部分中国资本来说,恐怕没办法等待这个时间成本。

于是,“中外办学”就成了更快积累口碑的方法,寻找国际名校“合作”,把口碑变成品牌直接“买”过来。

然而,挂牌就是挂牌。在中国,所有招收国内生就读的学校只对中资开放,外方学校品牌只能以服务协议的形式签个合同。

也就是说,外校只是卖了个品牌,但对学校的实际控制管理甚至是师资力量有多少影响,不得而知。

如果只是单纯的合作那无可厚非,但有的学校,明明只找了个三流学校当合作方,却硬要挂上个“公学”的名字,甚至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骗,各种直升、直送,甚至寄宿家庭号称寄宿制比比皆是,这就有点过分了。

英国的“公学”,如哈罗、伊顿等,皆是HMC(The Headmasters’ and Headmistresses’ Conference,直译为“校长会议”)成员学校,并非任何学校都可以冠以“公学”之称。

更何况,有的在国内被宣传为“公学”的学校,其在英国甚至有可能是普通私校、考试辅导中心、甚至职业学院。

如果不幸有人上当岂不荒唐?




与其在国内读假公学,不如早出国

中国的国际学校有一个很大的短板:师资力量。

中国的国际学校有两难:

1. 如果用中国老师,即便教学质量非常优秀,也难以吸引家长买单(我为啥不去公立?)。

2. 如果用外教,则成本极高,且教育质量非常难以把控(谁来监控这个师资)。

FT中文网曾有题为《外教,中国国际学校的痛点》的文章,讲得十分到位,外教流失率高、不稳定性、资质难辨以及成本极高等因素导致了现在很难系统的运营。

其实用理智简单思考一下也能知道,优秀师资供给是系统培训之下的产物,而且这套培训体系往往需要在公共资源的支持之下才能成立,因为教育的逻辑和商业完全不同。

从外教引进的角度来看,优秀师资的寻找、招募和循环目前在中国是非体系化的,学校针对外教的选择更像是凭运气。

就算是提高成本,也未必留得住人——许多外教来中国只是一个短期规划,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便要离开了。如果连一张稳定外国脸都难保证,如何保证外教的资质、专业性乃至职业道德呢?

但是随着国际学校的急速扩张,外教师资的缺口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混乱。

相反情况是,英国当地私立中学的师资其实要比我们想象得好的多,很多私校的老师都是当地高校的博士毕业。

许多英国土生土长的老师,自身就毕业于优秀私校,或成长于贵族阶层,对土地和自然有所向往,对他们而言去城市之外的私校任教是体面之举。

在这种贵族精英教育文化的洗礼中,他们更加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提升。绝少出现为了节省成本,取消冷门课程的事情。

我见过一个在英国私校读书的学生,他的A-Level选课是希腊语、拉丁语、世界历史和管风琴,清一水的冷门课程,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些冷门课程基本只有2到3个同学上,管风琴课则只有他一人。这种体验,在中国的国际学校,起码十年内都是想也不敢想的。而在拥有几百年历史传承的真正的育人学府,这一切都来得理所当然。

另外从费用来看,目前中国国际学校的学费基本20-30万一年,出于对教学质量的担忧,大部分家长还要额外花费每年10万到20万的课外辅导费用,不但花费高,还不省心。

英国的寄宿制学校,寄宿+学费普遍在30万至40万人民币之间。而高性价比的学校,费用可能还不到30万。




那么早出国,小孩能适应吗?

最后再谈谈大家普遍的担心:那么早出国能不能适应?会不会忘记中国文化?

先说适应问题,孩子那么小就离开自己出国,没有家长在身边,会不会想家?万一遇到什么事情没法立即沟通,会不会误入歧途?答案是都有可能。

针对这种可能,我就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经验而言,有两条建议:一、做好充分准备。二、有条件的话可以适当陪读。

第一点的准备而言,一个是要确定孩子已经具备基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愿,在基本确定好孩子本身具有出国意愿后,才应该送出国。早至9或11岁,晚至13或16岁,这几个年龄段都是有正式入学路径的,不同的选择与孩子自己的意愿与心智成熟有关。

总体来说,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个人认为还是小学之后,也就是初中阶段去比较好,过早的话可能会存在长大后中文不流利的情况。13岁左右去是适应比较好的时间,中文既保持流利,英语也可以习得正宗的口音。

另外,去之前要对目的地和学校有充分的了解,比如资料的搜集,必要的访校,以及对英国文化的熟悉和学习等,可以通过旅行或者夏令营的方式,都是很好的准备方法。

对于第二条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强烈建议选择陪读半年。我认识的朋友中,有的家庭会选择在学生学校附近购置房产,去住上一阵,然后在离开后出租,英国房产的租售比相当相认乐观,也不存在租不出去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半年后,孩子平稳度过适应期,就可以放心放手了。

从身边的案例来看,大部分学生出了国还算能够融入,颇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主和自律,养成了自己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英国的寄宿制度传承百年,管理十分严格,条例纪律成熟,安全问题是有保障的,在严格的同时又不是军事化管理的那种死板。

其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适当地让孩子远离家长是益处多过好处的(当然这也不绝对,还要考虑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

大部分情况下,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形成独立意识,与家长之间或多或少会形成不自觉的对抗和反抗。但如果能够让孩子独立探索与生活,会加速成熟。

如果是心智成熟的孩子,任何时间都可以找到自己,并且也受当地法律保护,相反,如果孩子一直是涉世未深的懵懂状态,那么即便是等到大学阶段出国,危险系数同样不低。

最后,对于中国文化的问题,我认为如果是中学阶段出国,不是小学或更早的话,其实不太需要担心。

一方面,从我身边中学就去国外读书的朋友们情况来看,他们丝毫不存在文化隔离的情况,反而在长大回国后,更珍惜与家人在国内相聚的机会。

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的假期往往比较长,每年回国的时间也足够多,适应国内的机会也有大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