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糧食恐慌”大可不必

木木

前些日子,幾個重要的糧食出口國做出了禁止糧食和其他一些重要農產品出口的決定。疫情肆虐之下,這大約算得上一種本能反應。不過,幾個“售糧大戶”“出人意料”地陸續推出禁售措施,等於把自己的擔心——“新冠肺炎”疫情將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穩定形成中長期影響——完全袒露在世界面前。當然,這種擔心也不能完全定性為杞人憂天,畢竟,疫情在世界範圍內肆虐,目前即使最樂觀的傳染病專家,也判斷“新冠病毒”將“跨年度”作祟,更悲觀的,甚至認為“疫情”將斷斷續續影響世界多年。

從歷史的角度看,長時間大規模的戰亂、嚴重且覆蓋範圍巨大的瘟疫、氣候的劇烈變化,是糧食生產遭到長期、嚴重破壞進而引發嚴重人道主義危機的最主要因素。前兩者都造成勞動力的直接減少,進而對糧食生產造成巨大影響,後者的影響往往更直接——只要乾旱持續時間稍微長一些,就肯定導致大範圍糧食減產、甚至絕收。

不過,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後,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尤其是能源、化工、育種、機械製造等領域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世界糧食生產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人力因素對糧食產量的影響權重也日趨減少;雖然氣候因素仍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糧食生產,但“東方不亮西方亮”,糧食市場供給的總體穩定仍有保障。其實,就世界糧食生產能力及總產量而言,大範圍、長時間跨度的糧食危機,起碼從理論上講,已經用不著過於擔心,全球飢餓人口連年不斷減少,也從一個側面對此進行了印證。

當然,理論和現實總免不了脫節之時。日益提高的生產能力和每年巨大的糧食產量,並沒有——也很難——徹底消弭世界對糧食短缺的擔心,上一次全球範圍的“糧食恐慌”,也不過剛剛過去十多年,對許多人心理造成的衝擊力,顯然一直持續到現在,以致形勢稍有風吹草動,馬上緊張起來,不採取一些措施,恐怕要夜不能寐了。

其實大可不必。始於2008年的那次席捲全球的“糧食恐慌”,是多種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比如,油價的持續上漲,對糧食生產造成極大的成本壓力;比如,生物燃料大行其道,也加劇了市場對穩定供給的擔心;比如,投機炒作、以及漲價預期下的“搶糧大戰”,都對糧食市場的穩定造成極大的衝擊;另外,氣候影響,也使一些傳統出口國的糧食產量受到較大的影響。

現在的情況與當年相比,顯然完全不同。從諸多角度觀察,很難得出今年糧食供給將大幅減少、疫情將對世界糧食市場造成嚴重困擾的結論;從全球糧食需求看,也很難想象,疫情——即使“跨年度”的疫情——會對世界糧食需求產生明顯的拉動作用;從中、印等糧食生產、消費大國的情況看,糧食供需穩定,也看不到出現足以產生世界級影響波動的可能;另外,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爆發後,成為市場上被“搶購”對象的,更多的還是防疫、衛生用品,“搶購”、囤積糧食、糧食在市場中長時間斷供的情況,好像也不存在。

現在,世界需要的顯然不是恐慌,恐慌在任何時候都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有意、無意地製造恐慌,當然就更不合適。從這個角度看,幾個國家的糧食出口禁令一出,中國馬上公佈自己的“糧情”,對穩定人心、穩定市場預期,顯然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目前,全世界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全力抗擊疫情,一切可能影響這個主要任務順利推進並最終完成的因素,都值得給予充分的關注。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