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祥談大成拳功法程序

王永祥談大成拳功法程序

作者簡介:王永祥,1947年7月15日出生,北京人,意拳第三代之佼佼者,自幼隨其父、意拳宗師王薌齋先生之重要弟子王斌魁先生學習意拳,功力雄厚,渾圓天成,在數十年武術生涯中,入不二法門,得無量自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拳學風格。他先後在《武魂》等雜誌上發表了《意拳普讀》、《大成拳之我見》等文章。本文發表在《武魂》雜誌1991年第1期。

王薌齋先生於四十年代中期創立大成拳以來,發展至今,雖只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但對該拳的理解,已開始出現眾說紛紜的跡象。僅在大成拳的功法程序上,就有許多人認識混亂。例如,應先練技擊樁,還是先練試力,等等,眾口不一。

看過王薌齋先生《大成拳論》的人都知道,技擊樁本是放在試力之後來談的。王老指出:“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乃為生生不已之動。”筆者認為,

王老的理論不僅是武學真意,也是一種拳術練功法。拳術的鍛鍊方法,也應是由大動到小動,由小動到微動的。

大成拳拳是集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等各家拳法精粹的優秀拳種。形意拳有先練明勁,再練暗勁,後練化勁之功;八卦掌有先練剛勁,再練柔勁之法;太極拳有先求舒展再求緊湊之說。少林派功法中,也有先練外功再求內功之要。這些循序漸進的功法,均離不開先由大動到小動,再由小功到微動直至內動的理論體系。

若讓沒學過任何拳術的人直接站大成拳技擊樁,那是極不負責任的教法。因為技擊樁是試力的高級階段,先站技擊樁,就等於是讓小學生去學習大學生的課程,那又怎麼能讓學員們理解呢?

王永祥談大成拳功法程序

為什麼說技擊樁是試力的高級階段?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什麼是試力,再明確什麼是技擊樁。

大成拳試力,可以說是一種身體的慢動練功法。緩慢的運動,能使自己的頭腦有考慮問題的時間,試力是應用腦子去體察和修正身體,而不應用身體的運動去影響思維對身體的認識。若試力時的運動速度過快,則會把一些微妙的身體變化忽略掉。所以試力的要求是慢優於快,緩優於急。它是大成拳區別於其它拳種的特有練功法,它沒有任何招法套路,而是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單獨練習。如先做前後爭力的練習,再做上下及左右爭力和多面螺旋爭力的練習,最後將所有的單項練習合起來同時做,則為六面渾圓試力法。

大成拳的重點是勁力的變化,而不是招法的變化,故一切均應以渾圓矛盾爭力為主。

渾圓矛盾爭力的大動、慢動形式.就是大成拳的試力;它的小動、微動、內動形式就是大成拳的技擊樁;它的速動形式,就是大成拳的發力。

沒有經過試力階段的嚴格訓練,便不可能理解站技擊樁的真正內涵。

因為技擊樁要求,徹體周身,要渾圓均整,上下、左右、前後皆應同時具有矛盾爭力。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動無有不動之感。周身三尺以外,七尺以內均有假想的狼蟲虎豹的襲擊,而自己隨時都能與之相搏抗爭。王薌齋先生在技擊樁中指出:“筋絡鼓盪彈簧似,毛髮根部意如戟。精神猶怒虎,氣質若靈犀。”

技擊樁這些矛盾爭力的運用及意念感受,若非經過試力訓練,懂得形松意緊的真正功效,懂得力從腳起,主宰於腰,發於脊而達於梢的力源傳導,懂得不動中求微動,微動中求速動,速動中求不動的真義,則只會站成死板之樁,或站成懈怠無力之樁,意念活動必流於形式,而不能切於實際,身體力行。

王永祥談大成拳功法程序

綜上所述,大成拳的功法程序,應是先站養生樁,再練試力,後站技擊樁。通過試力,體會外界的空氣阻力感,並與之相抗衡,這是體外爭力。同時還要體會自身內部的矛盾渾圓爭裹之力,此為體內爭力。體內外矛盾爭力是同時產生,同時並存的(具體方法見1990年《武魂》第五期《大成拳之我見》一文)。當試力的要領基本掌握之後,就可以進入技擊樁的練習階段了。通過站技擊樁,可在無力中求有力,拙笨中求靈巧,微動中求迅速,使精氣神及血肉筋骨均得到鍛鍊,從而達到一觸即發的協調均整的技擊狀態。

大成拳若按照以上功法程序練功,均可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學會簡單的直髮力,這比起那些十年不出門的功法來說,已是大相徑庭了。

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無形無象的運動是運動的高級形式,但無形是從有形中修煉而來的。若先練無形的再練有形的,則是本末倒置,這種練法極易成為“夾生飯”,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的。許多練大成拳的人,訓練效果很不理想,就是因為程序不對所致。本人在此將自己的練功法公之於眾,為的是讓初學者能步入正道,免入歧途。如有不對之處,望武林同道指正。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