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難管,貪戀手機,不寫作業?家長不懂心理,就別妄談教育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初為家長時,都以為教育孩子是一個順水推舟的過程。

只是,當孩子慢慢長大,才發現教育是逆水行舟的艱難。

一位媽媽在聽到自己的孩子對自己這麼不滿意的時候會是什麼感受?內容如下:

“我討厭媽媽總是一直看著電視劇,卻不讓我看漫畫;我討厭媽媽總是和別人聊很久的天,卻總是催我快一點;我討厭媽媽總是對我兇,我討厭媽媽總是催我寫作業;總是就是討厭媽媽”

話雖然聽起來很幼稚,但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聽到孩子這樣抱怨。

“叛逆孩子”之所以會叛逆,除了少數是孩子自身因素外,大多數還是因為父母教育方式不當造成的。

逆反難管,貪戀手機,不寫作業?家長不懂心理,就別妄談教育

1:期望不切實際

往往忽視了孩子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不太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煞費苦心設計好的藍圖,要他們去做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甚至一事無成,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提出的要求,應比孩子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使他們經過努力,都能圓滿完成任務,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孩子就會不斷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2:過於嚴厲損傷孩子自尊心

現在,有些家長還是滿腦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觀念。認為“嚴”就是體罰,很少考慮孩子的自尊心,隨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處,甚至諷刺、挖苦,有時還要對孩子動武。正確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夥伴,有事商量著來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千萬不可居高臨下,以勢壓服。

3: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別強,世界對他們來說充滿神秘和驚奇,大人司空見慣,不以為然的事物,他們都要問問、玩玩、摸摸,有時就難免會闖禍。如果家長不瞭解他們的好奇心,認為這是胡鬧,不分青紅皂白地呵斥、打罵孩子,就很自然地會引起他們的不滿情緒。明智的家長應該這樣告訴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們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想辦法幫你解答問題的。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們懂得了不少道理。

4:反覆嘮叨引起厭煩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唯恐他們不聽,就反反覆覆、嘮嘮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這種“馬拉松”式的說教環境中,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即使明知道家長說得有理,他們也不樂意聽。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言不煩,並且尊重他們,留給他們情緒變換和思考的餘地,孩子有了思想準備,就相對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5:缺乏感情溝通

家長缺乏與孩子經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家長。其表現形式有粗暴和沉默兩種。

6:對孩子過分遷就

成人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信息使孩子不明是非,

一旦家長想管教時,孩子就很不適應,必然出現逆反

孩子的“叛逆頂嘴”,背後想要表達的是“我不想所有事情都要服從,我想要自己做決定。”孩子的“叛逆”是獨立的一個象徵,表明他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意識。通常情況下,孩子不是想要反抗父母,而是反抗父母對待他的方式。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的叛逆情緒?

1: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

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沒有兩個的人生經驗,思想、價值觀、規條會完全一樣;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能絕對一致,因此,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反應會是一樣;孩子和我們對相同事件的看法不同,情緒、情感反應不同,表達的態度不同,都是遵循這樣的規律的,我們如何能擁有這樣的信念,我們就能夠開始理解孩子,他們的所顯現出的行為,態度,對孩子而言都是可以被接納的,先接納孩子的行為,態度,孩子才會接納自己的行為態度。

2:一個人不能控制另一個人

一個人不能推動另外一個人。每個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動自己一個人的思想、價值觀、規條系統只對自己有效,所以不應該強迫別人接受。改變自己,才有可能影響別人。我們需要能夠找出孩子的正向、積極的價值觀、並將這些正向積極的價值觀,進行新的創造、增大或轉移到孩子在乎的有價值的人或事上,孩子便會產生推動自己的行為。因此一個人不能“教導”另一個人,只能引導另一個人去學習。

3: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只強調做法正確或都有道理而不考慮是否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講道理往往是把焦點放在對過去事情的分析評判上,注重效果則是把注意力放在未來。

對於逆反這件事情也是如此,說再多的道理,對過去做再多的評判,孩子多數是不願意聽,聽不進去的,用感同身受的方式去引導交流,孩子都是有天真、質樸、善良的

我們父母對於孩子的叛逆,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要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去溝通,理解他。想想孩子的感受。多陪陪孩子,讓孩子感覺你就是他的朋友,他有什麼事也會和你說的。

孩子偶爾的頂嘴是我們瞭解他內心世界的契機,如果我們可以耐下心來,以一種平等尊重的態度去聽聽他的想法,那麼孩子就會慢慢知道,他可以通過協商的方式和父母溝通,就不必使用激烈的態度來反抗了。

教育孩子也要講究適度,孩子在父母寬鬆的環境中成長,感受家庭的溫暖和生活的美好。孩子和父母成為朋友,也就願意聽父母的建議。

孩子看繪本時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將自己帶入到繪本中的角色之中,這也正是孩子為什麼看繪本學東西快的原因。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

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10冊不過是69.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