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导语

2019年10月上映的《少年的你》,现在在3月25—4月24重新上映,当初错过的小伙伴现在可别再错过了,相信观影后你一定会被震撼和打动。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少年的你

影片讲述的主题为校园暴力。同学跳楼事件后,陈念成为了新的施暴对象。一次偶然她认识了刘北山,刘北山是街头混混,但他给陈念当起了保护者。校园暴力施暴者被学校停课停学后恳求陈念原谅,而陈念却失手将她推下了楼梯...他们18岁的夏天,上演的是救赎与赎罪的故事。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易烊千玺饰演的刘北山

影片通过穿插记叙手法,将镜头穿梭在审讯室和校园内。很难想象即将高考的学生和过失杀人之间有何联系,而这正是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平静的校园里有着看不见的暗潮涌动,校园暴力就是其中之一,它影响的不是单一的受害者,它还会影响校园学生和社会角色。



看似平静的校园,暗藏暴力

即将迎来高考,学校里气氛十分紧张,所有人都在埋头苦读,“过六百,不抛弃,不放弃,沉着冷静”...而教室里不光有排名和分数的竞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也在进行。

影片开场既是陈念班上的同学跳楼自尽。而她自尽的原因是魏莱团伙长期以来对她的校园暴力。往座位上倒红墨水、在厕所往身上扔垃圾并拍照、随时在身后一脚...这些都是魏莱的暴力行为。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遭受暴力的同学

而这位长期遭受暴力的同学的死亡并没有让魏莱团伙有丝毫收敛,她们转换暴力对象,更加变本加厉的将陈念变为出气筒,像对待一个玩具、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一样,将之前的暴力手法在陈念身上再次上演。


影片中的校园暴力重点围绕在陈念一人身上,但在现实的校园中,遭受暴力的人可不止寥寥数人。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一份数据显示,2015年的校园暴力案件有1000件。而在2015-2017年,57.5%的校园暴力为故意伤害案。而这其中有11.59%的校园暴力受害人死亡。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校园暴力数据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是老师的学生,是母亲的挚爱,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可以想象还有多少像陈念一样的人曾受过校园暴力,或是受到了暴力却从未吐露?好的一点是近年来校园暴力案件正在逐步减少,但它仍未消失。

我们不禁要问,校园暴力的原因是什么?



校园暴力的原因

影片中魏莱的暴力经常无缘无故、故意找茬。而她的狂妄自大来源于她的原生家庭。她衣食无忧,家庭条件优越,认为一切东西都能用钱摆平。在对陈念施暴后并无真心悔改之意,对陈念的祈求原谅也只是怕警察抓、怕复读、怕她爸爸不再理她。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魏莱祈求陈念原谅

魏莱团伙的罗婷暴力也是由原生家庭影响。她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父亲常年酗酒,对她实施家庭暴力。在听到她被勒令退学时也是拳脚相向。她在暴力中成长,面对问题也只会用暴力解决。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罗婷

而徐渺性格软弱,在团队中更像是听命的执行者。她说如果不听团队的话,会被打死的。她也不明白为何什么都听团队的,却在之后受到了魏莱的暴力。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徐渺

原生家庭、性格懦弱、脾气火爆、无知狂妄...这些都是校园暴力的原因。同样在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的调查中指出,无缘无故的实施暴力和恶意伤人,主要是由日常琐事、个人恩怨引起。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校园暴力类型

校园暴力大多是没有预谋的临时起意。就像魏莱拿排球砸陈念、突然把陈念推下楼梯一样。数据指出,校园暴力案件有86.54%是未事先预谋。

对于未事先预谋的暴力,我们难以招架。而有事先预谋的,则会往恶性伤人或者故意杀人发展。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校园暴力事先预谋占比图

就像陈念被魏莱团伙整天跟踪,他们在等待她没有刘北山保护的时机。那天陈念被脱衣服拍照、被拳打脚踢,这是魏莱预谋已久的。

一次次的校园暴力,施暴者或许会对一个人施加多次暴力,也可能会对多人实施暴力。那么在面对暴力的时候,受害者有没有过反抗?不反抗的结果又会是什么?



遭受暴力的人

影片中的胡小蝶(跳楼女生)和陈念在遭受校园暴力后都没有告诉老师或者家人、警察。只有在胡小蝶死后,陈念才告诉了警察魏莱团伙的施暴行为。下图是一份2011年的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校园暴力时有一半多的人会选择报告给学校或者警察。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面对欺凌时我们的选择

陈念在被泼墨水、被踹、被放学后追打都没有告诉妈妈或者警官,而是选择相信刘北山。正是对警察和学校的错误认知导致了最后两个年轻人的错误行为。

年少无知的少年在遇到困难时要相信,大人的办法总会比你们多,不要对他们难以启齿,家长和警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远超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陈念

对施暴者的容忍和不举报,并不会让他们对你的服从和乖巧感动,相反,在他们眼中受虐者更像是待宰的温顺羔羊。你步步退让,他们就步步紧逼,直到酿成大祸,胡小蝶的死就是如此。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魏莱对胡小蝶的死并无内疚

而校园暴力带来的不仅有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理上的伤害。陈念在众目睽睽中被踹倒滚下楼梯、被扒衣照相、被众人非议...

在自尊心最要强的“少年”时代,这些行为带来的心灵创伤是毁灭性的,是刻骨铭心的,它会伴随受暴者的一生,甚至还会影响到下一代。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陈念



我们在干嘛

我相信我们的学校生活中一定目睹过校园暴力。那么我们当时是怎么做的?是不敢告诉老师,还是勇敢的站出来报告给学校或者警察?下面这份2011年的调查指出,有59%的学生选择不报告。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看到他人遭受欺凌时我们的选择

是的,大多数人不敢发声。如同影片中跳楼的同学和陈念遭受暴力一样,班上的同学会选择逃避,或许会投来同情的眼光,但短暂的同情后是早已冷漠的心,他们又会转过头去继续背诵课文。或许我们有过同情和怜悯,会想要帮助受暴者,可我们却那么无能为力。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沉默的同学

影片中的李想正是这样的角色。他也许是陈念唯一的“朋友”,在陈念遭受暴力后他想帮助她,但不是帮她报警,而是悄悄的给她发学习资料。

他对陈念说,再忍一忍吧,等几个月后考到北京去就好了。陈念说那熬不过去了怎么办,比如胡小蝶。李想:她那是太懦弱,她不该被那些人影响。陈念流着眼泪说:“懦弱的不只是她,有你,还有我。”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李想


沉默的旁观者其实也是校园暴力的帮凶。我们一开始或许会等待勇敢者站出来说不,但我们都选择了懦弱。然后我们会习惯,习惯有同学被辱骂。习惯有同学被殴打,习惯有新同学被施暴...

直到施暴者将目光转向你,你哭泣,你向同学求救,但他们早已麻木和冷漠,只会对你说:你太懦弱了。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罗婷、魏莱、徐渺

当所有人联合起来,在第一次暴力发生时就向他说不、向老师报告,就会让施暴者受到所有人的谴责和唾弃,让暴力的种子在校园中无法生根发芽。



最后,面对校园暴力我们能做什么

如果你是学生,在面对校园暴力时一定要第一时间说不,要反抗。你的容忍只会换来施暴者的嚣张气焰,校园暴力就像家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其次,收集校园暴力的证据,可以是录音,可以是聊天记录,可以是同学拍摄的视频。要向老师报告,向家人倾诉,向警察求救。相信我,当施暴者同时面对教师的目光、警察的目光、家长的目光,他们会吓得抬不起头。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警察郑易与王立


如果你是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胡小蝶在凳子被涂红墨水时在座位上发呆站立,而班主任却没发现异常,胡小蝶的死他也没联想到校园暴。老师或许会认为,学生之间的打打闹闹很正常,不加以重视,甚至还有和稀泥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会让遭受校园暴力的学生沉默,不敢和老师报告。

而老师对校园暴力的惩罚如果太小,则会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还会报复举报者,实施更加严重的暴力。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班主任


如果你是家长,一定要关心孩子的生活。陈念的妈妈一心只在赚钱上,而为了躲债又长期不回家,根本不知道陈念遭受了校园暴力。魏莱的妈妈在陈念报警后对警察说,孩子还小,不懂事。

作为施暴者的父母要反思,对孩子的心理培养是否尽责?作为受暴者的父母要反思,对孩子是否关心。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当他们遭遇困难时第一联想到的就是父母,为什么他们不敢和父母说?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没有一次,只有无数次

陈念和母亲

在拒绝校园暴力的路上,我们仍在努力,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和暴力对抗,社会也对这一问题越来越重视。相信《少年的你》播出会让更多的人站出来发声,对校园暴力说不。

在你学校生涯中遭受过校园暴力吗?当时的你是如何应对的?现在的你又会对它说不吗?如果少年的你青春稚嫩,那祝现在的你坚不可摧。

文|胡话影视

参考资料|《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