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2003年的香港,SARS疫情肆虐,全城陷入恐慌之中,頗有末日之感。4月的第一天,張國榮接到了一個電話。這個朋友已經有兩個多禮拜沒有出過家門了。他因為恐懼和擔心一直待在家裡,每天不斷的用酒精消毒,就擔心自己染病。在電話那頭,張國榮悉心安慰,勸慰他不必恐懼。

就在幾個小時之後,他從中環文華東方酒店16樓的窗口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46歲的生命。世人這才知道,那個時候的他正和重度抑鬱症搏鬥。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自此,每年的4月1日,便不僅僅是愚人節。每到這個日子,人們總能想到張國榮和抑鬱症。

17年後,瘟疫再起。開頭的這一幕,在世界各地重演,更讓人回想起2003年代的那次心碎。

張國榮離世後,抑鬱症開始被更多人關注,各類科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然而,抑鬱症患者好像並沒有減少——當然這可能是人們更加重視,更願意坦誠面對罹患抑鬱症的事實。

在這一眾作品中,我個人比較喜歡《丈夫得了抑鬱症》這部日本電影。電影翻拍自同名漫畫書。日本漫畫家細川貂貂,她的丈夫患上了抑鬱症,失業在家、不想出門,嚴重到連電話也不敢接的程度,她沒有指責沒有抱怨更沒有去勸丈夫“努力加油”,只是默默地陪伴,用愛和堅持來幫助丈夫。

在丈夫成功治癒之後,細川貂貂將這一過程畫了出來,形成一本非常有愛的小書,並引起巨大反響,2011年同名電影上映,由國人熟悉的日本演員堺雅人和宮崎葵主演。該片導演佐佐部清則不幸於今年的3月31日去世,與張國榮忌日僅僅相隔一天。於是,在張國榮忌日這天,我又拿來重溫。這番重溫讓我對這部以努力向抑鬱症患者及其家屬傳播“我決定不努力”理念又有了新的認識。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張國榮回不來了,但是希望這些思考,能夠救下更多和張國榮同樣處境的人。


一、“我決定不努力”不是不去努力,而是轉換努力的方向


說起來,會得抑鬱症的人,都有某些相似性。

堺雅人飾演的丈夫高野幹男,和張國榮一樣,在確診抑鬱症之前,都有一段時間的生理疼痛的歷史——背痛、腰痛……從身心一體的角度,這也預示了他們的負擔太重了,以至於身體都發出了警示的信號。

同樣和張國榮相似的是,都有比較強烈的完美主義。高野負責家裡的日常家務,對家務一絲不苟,每日飲食和穿著都標註日期,幾乎是精益求精。在公司裡,他擔任的也是售後,處理各種疑難雜症,雖然領導要求很高,但是他從不拒絕,像老黃牛一樣勉力完成,即便遭到批評,也不曾退卻。與之相比,老闆也好,妻子也好,好像因為有了他的存在,變得更輕鬆了。因此,隔著屏幕,你也能感到這個人生活得很累。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如果這樣的模式繼續下去,當事人也沒有“抗議”,那可能也就持續下去了,但是,你多半會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時候他就承受不住,然後就崩潰。除了身體的疼痛,他開始自我貶低,倒垃圾的時候,拿自己和垃圾做比較,“都是沒有用的東西”——這是抑鬱症患者常見的無價值感。當然,還有食慾等慾望減退,整個人神情落寞。

所以,他在這個時候,去看了醫生。

醫生坦誠地告訴他,這樣的情況是得了抑鬱症。

其實,能夠去就診,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對於許多抑鬱症患者來說,他們從感到不舒服到走進醫院,有著一段很艱難的距離。他們只是覺得是自己有哪些事情沒有做好,是因為自己可能還不夠努力、不夠堅強,並不太願意面對自己是個病人的事實。

所以,能夠承認自己是個病人,是很重要的一步。從這個意義上,“我決定不努力”從他走進醫院,就開始發生了。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當然,承認自己是個病人,到願意接受和配合治療,也有著一段很艱難的距離。

特別對於重度抑鬱患者來說,因為抑鬱狀態,日常生活,如工作、學習、社交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實際上他們的個人精力是不可能同時做到既治療抑鬱又能夠如常生活的,兩者必須捨棄其一。

而且,相當多的重度抑鬱患者,最大的壓力源可能就是不堪重負的工作、學習或社交。對他們來說,減輕或者暫停原來的生活狀態,安心休養,可能是保證後續治療的基礎。

在妻子的鼓勵下,高野作出了一個關鍵的動作:辭去現在的工作。在我看來,這也是“我決定不努力”的體現:他不再要求自己在生病的狀態下也努力工作,事實上這種努力工作的狀態可能也是他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所有的抑鬱症患者辭職或者在家休息,有許多人恐怕也沒有這個條件。但是,對於許多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抑鬱症患者來說,確實有必要不去那麼努力維持原來的生活狀態。

這對於長期來,如此一絲不苟、殫精竭慮的這群人來說,一時間不必去負擔這些“努力”,多少會有些不適應。他們會認為,這是主動投降,是被抑鬱症打敗了。特別是還有很多人的“努力”,是努力為了別人,他們也很害怕辜負別人。

其實,這種“我決定不努力”並不是消極地放棄,並不是不去努力,而是轉換努力的方向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時不可能什麼都兼顧,特別是在生病狀態,總要找到一個核心的目標,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對現在的你來說,努力治病,努力照顧好自己,努力活著,才是第一位的。這是你現在努力的方向。而其他的一切努力,都需要暫時讓位於這些努力,可能會影響到這些努力的,都可以不去努力,暫時放在一邊。所以看起來,

你是休息了,其實你並沒有閒下來,相反任務更重了,因為你從這個時候開始,開始正式地向抑鬱症宣戰了。

對許多現在遲遲都不能決定改變原有高負荷模式的抑鬱症患者來說,請你務必認識到,轉換努力的方向,不僅不可恥,相反是一個勇敢的行為。


二、“我決定不努力”才能讓該努力的人努力,迴歸正常秩序

電影介紹了抑鬱症治療的三種主要方式:一是藥物治療,二是心理治療,三是環境。電影沒有多談及心理治療,主要的力氣花在環境方面。而這裡的環境,具體是指以家庭為主的人際關係。

抑鬱症的治療,非常需要家庭的支持。家庭需要支持抑鬱症患者能夠“決定不努力”,可以去直面抑鬱症,而不是把這當做脆弱的體現,可以從高強度負荷中抽身,而不是勉強維持。可以說,電影中的妻子不僅很支持,而且是正是她的努力,才讓丈夫下定決心,回家療養。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然而,僅僅是這個程度的支持,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能夠意識到原有的家庭環境是失衡的,需要讓家庭環境恢復到正常的秩序。

電影中丈夫的哥哥來看望他,用了這番說辭,希望他能夠擺脫抑鬱:

我的孩子也要考大學,要進名校,因此我的壓力其實也很大,但是我想起要肩負的責任,我就想自己不能放棄。

這段勸服當然是失敗的,而且會給當事人產生更大的傷害。但是,反過來想想,他們真的是親兄弟,因為他們揹負責任的使命感是如出一轍的。然而,放在一個家庭環境中,這種責任真的是該他們去承擔的嗎?

從家庭心理學的視角來看,之所以很多人成為了抑鬱症的患者,是因為他們揹負太多的責任,這些責任本來是可以由別人承擔,或者可以分擔的,甚至是他們多慮的。而他們之所以會揹負超出負荷的責任,往往是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有些人其實並沒有盡責,至少抑鬱症患者是這麼感受的——他們可能不盡責,或者沒有能力盡責。

因此,他們才不得不扛起責任,以至於他不堪重負。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像張國榮,自己都掙扎在生死的邊緣了,可這個時候,他還在傾盡全力幫助別人。他對朋友都這麼有責任心,何況對家人呢?

所以哥哥說的正相反:他們不是沒有盡責,相反是太盡心盡力了,

正是這種對他人責任的超乎尋常的“努力”,才讓他們的抑鬱症如此嚴重。

因此,當你可以“決定不去努力”,才有可能翻轉局面。

妻子跟丈夫去了一趟公司,感受了一下早高峰的擁擠,這才明白,這些年丈夫是經歷了怎樣的壓力。這些年的努力終於可以得到家人的“看見”,此時的丈夫失聲痛哭,我相信,這對於他的康復是有幫助的。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更重要的是,因為丈夫的病情,妻子開始涉足自己從未涉足的家務,並且為了養家,開始投入到工作中。

當我們肯定妻子對丈夫的關愛和付出時,同時也要看到,他們兩個其實也是藉此機會,修正和平衡原來已經失衡的家庭關係。當你“決定不去努力”,其實是給了別人能夠去努力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看到自己其實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對很多抑鬱症患者來說,這是極其不能適應的過程,對他們的家屬和朋友來說,也是。因為過去的角色和習慣已經根深蒂固,現在要翻轉過來,彼此都不太能適應。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中,妻子也會發飆,也會承受不住。這是抑鬱症的家屬必須注意的。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他們即便迴歸家庭,不再承擔工作的負擔,也會依照慣性,再去扛起別的什麼責任,特別是家庭中他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事務。當你承接這些責任,試圖平衡過去失衡關係的時候,他們會感到很內疚,因為他們認為這本來是自己的責任,現在因為他們病了,所以不得不由你來完成。

如果你流露出一些負面情緒,便很容易刺激他們本來就已經脆弱的心,讓他們覺得自己可能會被你拋棄。為了不被你拋棄,他們要麼再次重操舊業——承擔那些責任,以證明自己還有點用,或者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樣總比被你拋棄要更體面一些。

當然,這些都是抑鬱症狀態的病態認知,缺乏邏輯,你無法用道理去說服他們,只有在旁陪伴的人加以注意。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這並不意味著作為家屬的你,就要把一切責任都扛在自己的肩上,這樣你也會受不了。抑鬱症的康復是需要共同參與的。你可以調動一切力量,比如其他的家人、朋友、社區,以及其他的社會資源等,支持和幫助你照顧他,共同度過這段難熬的時光。電影中,漫畫家的妻子出版《丈夫得了抑鬱症》畫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尋求社會支持的過程。

因此,“我決定不努力”,並不是雙手投降,而是各自去努力,通過更合理地分配資源,讓本來註定失衡的狀態迴歸到一個可持續的狀態。


三、“我決定不努力”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通過第一層的“我決定不努力”,開始把生活的節奏放慢,不用努力去打拼外在世界,從而可以開始真正關心內心世界。通過第二層的“我決定不努力”,讓自己不必再去承擔過度的責任,讓身邊的人努力起來,從而可以騰出更多精力關注自己。那麼,第三層的“我決定不努力”,則是要努力形成一種長期的新的生活方式。

丈夫看著水中努力的小蝦,向同為抑鬱症患者的病友表示:過去他之所以想努力治療,是為了妻子,但是現在開始,他要為自己而努力治療了。那麼,他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是允許自己脆弱

他們長期以來用一種非常堅強的方式去應對生活,所以看不到自己的脆弱性,自己的無可奈何,自己的極限在哪裡,甚至會覺得一個人有脆弱的一面是很可恥的。就像丈夫所說,他從小的假期作業,都是按計劃完成的,從來就沒有拉下過。而抑鬱症改變了他,讓他做不到過去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而當“休息就是作業”的時候,他慢慢接受其實自己並不是一個什麼都可以做到,自己也是一個需要休息的人,特別是他可以對外坦誠自己就是一個“抑鬱症患者”的時候,他會在那一刻發現,其實自己之前訂立的目標可能是太高了,要求自己永遠保持在巔峰狀態更是一種煎熬。其實對任何一個人來說,能夠接受和接納這些脆弱,非常重要。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其次是努力一點就好

除草兩個小時,能夠打個電話感謝岳母,雖然這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但是他也覺得小有成就。在前往夫妻同窗會的列車上,他的病又發作了,妻子勸他,不如放棄。不過他還是堅持下來了,因為他想努力一點點。他接受自己的脆弱性,同時也去做一些嘗試,而這些點滴的嘗試,對他來說,都是一個個信號,積少成多,花開花落,抑鬱症就在這個過程中被控制住。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還有,能夠坦然接受抑鬱的長期存在

其實,電影一開始,醫生就告訴他需要兩年,他會覺得時間太漫長了,因此看到一點好轉,他就覺得自己病好了,醫生提醒他可能會有波動,他的神情是很不接受的。然而,到電影結尾的時候,當醫生告訴他,停藥不代表就是好了,抑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復發,他相反能夠坦然接受。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當他不再努力克服抑鬱症的時候,可以接受抑鬱症會長期存在,才可能真正的重新出發。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這個階段“我決定不努力”的要義。


四、“我決定不努力”並不是雞湯,有其科學根據

“我決定不努力”,是顛覆性的,當然也會被很多人當做雞湯看待。然而,“我決定不努力”的做法,其實比較符合現代心理諮詢對於治癒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新觀念。

人類對抑鬱症等疾病的心理治療,其實有一個發展過程,大致可劃分為這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努力尋找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抑鬱症。從最早期的腦部病變,到精神分析框架的心理動力,或者人際衝突等。關於這些成因的假設都自成一說,皆有其道理,但是僅僅找到原因,並不代表就可以解決問題。特別對於急性發作的抑鬱症患者來說,需要的是減輕疾病對生活的影響,儘快恢復正常生活,而不是探索內心世界的隱秘。所以,這些耗時費日的探究原因模式,漸漸不被歡迎。

2、第二階段,因為發現抑鬱症患者有很多負面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導致他們陷入低落的情緒中,因此很多人努力去糾正他們的負面想法。有一種流行的做法是,用一些積極正面的想法,去替代那些負面的想法。然而,當你努力去嘗試的時候,會發現這麼做往往不太奏效,相反,負面想法可能會更加強烈。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3、因此,來到了第三階段,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我決定不努力”的階段。這裡要介紹一個心理諮詢的新概念,叫ACT,中文翻譯全程叫接受承諾療法。它的主要思想是,既然負面想法是消除不掉的,那麼就不要跟他做無謂的抗爭,要學會去接受這些想法,同時努力做到降低這些想法對你的負面影響。

也就說,既然這些想法總是會存在的,那就不要努力去對抗他們了。而且在ACT看來,正是人們很努力地想去對抗、努力,才讓問題更加嚴重。用《思考,快與慢》的理念來看,因為人類的直覺系統是充滿聯想的,很容易把一些並沒有關聯的事情聯繫起來,因此當你極力想克服一件事的時候,那些負面的感覺也同時會被聯想起來,因此非但沒法達到原來的目的,反倒是會引起次生的負面效果。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在ACT看來,真正需要去做的,是不去努力對抗,是努力地去對付這種很想去努力的慣性思維。當不努力對抗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恢復日常生活,而當你能夠做這些事的時候,你的自信心也會逐步增加,從而讓你的生活迴歸到一個正向的循環。到那個時候,你可能還是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但是可能你自己也能夠適應這種不舒服了,更關鍵的是,它並沒能破壞你的生活。

當我們看完這部電影,你會發現,其實她在說的“我決定不努力”和ACT的主要理念是非常吻合的。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結語


回到文章開頭那一幕。被勸慰的人可能陷入了深深的抑鬱和恐懼之中,而勸慰的人又怎知他們一定就是堅強者。其實,面對洶洶疫情以及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坦然地承認自己的侷限,不作不切實際的“努力”,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恐怕才是更明智的。看電影的時候,我腦海閃現過這個念頭:如果張國榮有幸看到這部電影,他會不會就不會走極端了?

電影結尾,妻子的一位同學離婚了,嘆息道,“以後要獨自奮鬥了,好累,好痛苦”。這時,她對同學說了一句話:

“如果你痛苦的話,就別努力了。”

是的,對許多人來說,此時此刻,為了不讓自己的情緒崩潰,或許我們都需要一點“我決定不努力”的智慧。

喊出“決定不努力”,並不丟臉。

“我決定不努力”的力量:如果張國榮可以看到《丈夫得了抑鬱症》


作者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30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聯繫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