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逆流成河》:比霸凌更可怕的是離異

學霸老母,一位生完孩子抑鬱後喜歡閱讀和寫作的媽媽,一邊陪娃,一邊充電,學習在路上......


《悲傷逆流成河》:比霸凌更可怕的是離異/喪偶型父母的情感忽視

《悲傷逆流成河》

《悲傷逆流成河》是一部講述校園的電影,確切地說,它講述的是校園霸凌——新轉校的美女唐小米,打破了易遙生活的平靜,曾經朝夕相處的易遙和齊銘的關係因為她而出現裂痕。

友情、親情、暴力,摻雜在一起,以一種你絲毫沒有覺察的速度在發生,似乎,它們無時不在。深陷其中的人,苦苦掙扎,旁觀的人冷血旁觀,直到自己被捲入......

說起這部電影,很多人都在談校園霸凌,其實,除了校園霸凌,易遙在原生家庭當中所遭受的情感忽視也值得深思。今天,我試著從情感忽視的角度來解讀一下這部電影。

《悲傷逆流成河》:比霸凌更可怕的是離異/喪偶型父母的情感忽視

易遙和媽媽

易遙媽媽:造成情感忽視的12種類型父母之“離異/喪偶型父母”

《被忽視的孩子》裡將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劃分為12種類型:自戀型、專制型、放縱型、離異/喪偶型、成癮型、抑鬱型、工作狂型、照顧傷病家屬型、成就/完美導向型、反社會型、孩子即父母型。

易遙的媽媽屬於離異/喪偶型+專制型,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種類型的父母又是如何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視的呢。

1、離異/喪偶型父母

離異/喪偶型父母因為經常忙於拼命應付生活,所以對孩子的關心比較少,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視。

易遙的媽媽獨自撫養易遙長大,生活不易,為了生存,易遙的媽媽接的是按摩的活,她每天忙著按摩賺錢,根本顧不了易遙,更別談關注易遙的情緒、情感了。

電影一開頭,易遙上廁所感覺身體不適,想跟媽媽說,可媽媽忙著和客戶約定按摩的時間,根本無暇顧及易遙,甚至還劈頭蓋臉地把易遙罵了一頓,因為干擾了她打電話接活。

媽媽不管,易遙只能硬撐著,直到她身體出現明顯不適,她才知道自己身體出了狀況,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她得了性病,下次要家長陪同檢查。

易遙崩潰大哭,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得這種難以啟齒的病,她一路哭著跑回了家,本想鼓起勇氣告訴媽媽自己生病的事,可話到嘴邊硬是說不出。

易遙:我身體不舒服。

媽媽:什麼病啊。

易遙:我...就...。

媽媽:你是想騙我給你醫藥費對吧?編個好藉口呀。要不要我幫你想,發燒了,胃痛啊,屁股爛啦......我告訴你,你那破校服啊,我就不想買,要有什麼問題啊,你讓你們老師直接來找我!

對於易遙的媽媽來說,生活不易,丈夫的突然離開,對她來說,大概是悲傷的吧,但她壓抑了這種悲傷。易遙沒有了爸爸,她也會悲傷,可這種悲傷一種被壓抑。

易遙身體不適被路過的齊銘發現送去醫院,昏迷時,她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小時候爸爸媽媽帶她去遊樂場開心玩耍的畫面。也許對易遙來說,那是她腦海中僅存的對爸爸的記憶吧。

爸爸不在了,易遙不想傷害媽媽,所以很多問題都是自己扛,她害怕自己所犯的任何錯誤都會讓媽媽崩潰,很顯然,她不想繼續傷害媽媽。

生長在離異/喪偶型父母家庭裡的易遙,學會了任何事都不麻煩她的媽媽:學校要買新校服託齊銘去溝通、得了性病自己去小診所診治......

易遙不是沒有需求,她只是選擇將自己的任何需求壓制下來。她已經失去了爸爸,不能再失去媽媽,所以,即便自己需要幫助,她也選擇閉口不談。

對易遙來說,她的世界是灰色的,她就像一個旁觀者,站在外面觀看,她拼命掙扎,卻總也擺脫不了悲傷和空虛感。

2、專制型父母

“專制型”父母是心理學家鮑姆林博士提出的概念,這類父母推崇規則、限制和懲罰,喜歡用一套既不靈活又強硬要求的方式撫養孩子。

他們對孩子的要求極多,他們將孩子的順從等同於愛,當孩子不遵守規矩或者是不服從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對孩子進行粗暴的管教。

這類父母並不是都有虐待傾向,但這類父母都是充滿情感忽視的,因為他們只重視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卻常常忽視孩子的需求。

易遙得病自己去婦科小診所看病的事被唐小米知道,然後傳的沸沸揚揚,校園欺凌從此開始,她被莫名其妙潑墨水、自己的飯被倒垃圾、後背被貼侮辱性的詞......

她不想繼續過這樣下去,想要看病,可醫生告訴她要治病就要做激光治療,一次一百,至少做十次。走投無路的她第一次違反了和媽媽的規定。

她私自在不該回家的時間段回家,結果差點被媽媽按摩的男客戶撞見,媽媽為了掩蓋,騙客戶說是收廢品的,然後急匆匆地出來訓斥易遙。

媽媽:你這個點回來幹什麼?看你媽出把戲嗎?好看嗎?(旁人:“這個爛貨又在打賠錢貨了,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我告訴過你吧,什麼時間你不許回家,告訴過你吧!你就那麼想讓那些垃圾看到你啊,他們每次來之前,我要把你曬著的內衣藏起來,還要把你的照片藏起來,就是不想讓他們知道你。你知道那些人是什麼,你還好回來自投羅網?

易遙:媽,我要錢。

為了看病,易遙硬是從媽媽褲兜裡、手裡搶了一些錢,媽媽一邊反抗一邊大罵,“你這個賠錢貨,你給我快點滾,滾!”

對易遙的媽媽來說,她想要的是一個乖乖聽話、不惹事、不花錢的女兒,所以當易遙告訴她身體不適、問她要錢、催促她要交錢買校服的是,她顯得極不耐煩。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難免有令孩子失望的地方,但作為母親至少要成為一名“足夠好的媽媽”(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識別出孩子的需求並滿足孩子。

與之相對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孩子的需求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很顯然,易遙的媽媽屬於這一類,她只知道粗暴地管教孩子,卻從來不關心女兒易遙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悲傷逆流成河》:比霸凌更可怕的是離異/喪偶型父母的情感忽視

易遙

易遙: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哪些表現?述情障礙

情感忽視雖然沒有校園霸凌那麼顯而易見,但它卻一直隱藏在家庭當中,它存在於當事人那些“沒有說”、“看不到”、“記不得”的童年當中。

雖然那些童年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看上去和大多數人並無兩樣,但他們確實是會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的,比如:內心空虛、樂於付出卻很難接受、遇到困難傾向於責備自己等。

《悲傷逆流成河》:比霸凌更可怕的是離異/喪偶型父母的情感忽視

影片中有一個片段是易遙拿水呲同學,齊銘上前制止,事後,齊銘找易遙談心,這是易遙在經歷校園霸凌之後,齊銘第一次主動找易遙溝通。

兩人從小一起長大,但家庭成長環境卻截然不同,齊銘是大家眼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而易遙卻是那個大家口中的“賠錢貨”。

《悲傷逆流成河》:比霸凌更可怕的是離異/喪偶型父母的情感忽視

齊銘從小生得好,過得好,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吃過苦,因為有父母精心的照顧:餓了有美味的飯菜,還有人夾菜,累了有美味的水果,還有人喂,永遠有乾淨得體的衣服......

可易遙什麼都沒有,吃的差,穿的差,父母對她很少關心,身邊只有媽媽,媽媽為了生活天天忙著按摩拉客,就連易遙得了噁心的病,媽媽都不知道。

易遙自稱,“苦得久,不知道甜是什麼,仙人掌做不了做不了花,沒辦法讓人捧在手心裡,”她一直是被父母忽視的,她的感受齊銘沒法感受。

易遙:你可能真的沒有嚐到過,得不到是什麼滋味吧,什麼都得不到,就連風都會繞著你走的,齊銘,我從小就羨慕你,你爸爸媽媽都愛你,你媽不拿三字經罵你,不像我,全弄堂的人都知道,我是賊骨頭,賠錢貨,你生活在光亮裡,你就覺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

《被忽視的孩子》裡將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的表現概括為十種:空虛感;反依賴;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對他人滿懷同情,對自己卻缺少同情;總有負罪感和羞恥感;常常對自己生氣、自責;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自我約束能力差;述情障礙。

1.空虛感;

他們的生活經常會被“空虛”(一種時有時無,因無法滿足而產生的一種不適感和缺失感)填滿,他們總感覺生活中缺了點什麼。

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長大後會總感覺哪裡不對勁,不管怎樣他們似乎沒辦法讓自己快樂,他們很難與別人產生情感連接。

2.反依賴;

所謂的“反依賴”指的是,生活中不需要任何其他人,確切地說,是恐懼依賴他人。他們避免尋求幫助,不去依賴別人,儘管自己需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他們讓人覺得冷漠,甚至總是表現出一副“我不需要別人”的樣子,他們很少在別人面前展現任何情緒,不管是積極的情緒還是消極的情緒。

影片中的易遙總是喜歡拒絕別人的幫助:齊銘幫她湊錢,她拒絕了;顧森西救她上來想要幫她,她也拒絕了。

齊銘知道易遙住院要花錢,所以自作主張地從爸爸錢包裡偷拿了幾百塊。齊銘本想趁著去集訓前給易遙,希望能夠幫幫易遙。

可當易遙知道這錢是他偷拿爸爸的之後,她不僅讓齊銘還回去還嚴詞拒絕了齊銘的幫助,她大罵,“幹嘛把自己弄的這麼髒?”齊銘說是為了她,易遙卻說,“誰要你為了我,我開口求過你一個字嗎?”

她的書包被同學惡作劇扔進了水池,她跳進水池去撿,不料被路過的顧森西看到,還以為她要自殺,於是把她救上來好心安慰。

可易遙卻說,“你別管我了,跟我沾邊的人都會倒黴的,我這個人做什麼事都考慮後果,但我的人生,依然很糟糕。”

她稱自己為“賠錢貨”並聲稱誰跟她沾邊就會倒黴,她不是不想和別人靠近,只是,她恐懼依賴他人。為了躲開恐懼,所以避免尋求幫助。

3.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

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普遍自尊較低,他們傾向於用消極的方式看待自己,他們喜歡誇大自己的弱點,淡化自己的優勢。

他們的自我同一性不盡完整,因為小的時候缺少父母的關注和反饋,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樣貌是什麼?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未來可以從事什麼工作?

4.對他人滿懷同情,對自己卻缺少同情;

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對他人滿懷同情,但卻對自己缺少同情,他們對待別人寬宏大量,對待自己卻像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

他們對錯誤極其敏感,任何微小的錯誤都可能會引發他們一連串的自我反省。他們無法容忍自己的錯誤,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原諒自己。

5.總有負罪感和羞恥感:“我到底是怎麼了?”;

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會害怕擁有感覺,他們視感覺為一種負擔,當他們擁有感覺的時候,他們會感到內疚和羞恥。

他們無法辨識自己的情緒,甚至沒辦法容忍強烈的情感。他們竭力隱藏情緒,好像自己從不曾有情緒,“生氣、沮喪、悲傷”只會讓他們覺得,“我哪裡不對勁?”

6.常常對自己生氣、自責;

對感覺的羞恥感會讓他們容易自我憤怒,他們內心憎恨自己,常常對自己生氣、自責,而自責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情緒。

7.感覺自己有致命缺陷;

大多數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都會固執地認為,自己是有缺陷的,他們相信,“如果人們真的瞭解我,他們不會喜歡我!”他們習慣於迴避和自我隱藏。

易遙身體不適突然暈倒,齊銘路過將她送至醫院。易遙醒來之後,掙扎著起來,齊銘讓她多躺一會,她問齊銘掛號、吊藥水花了多少錢,方便以後還他,齊銘讓她先不要操心這些,好好休息。

可她卻說“自己不值得人愛”——不要對自己太好,好到最後自己會理所當然,不僅如此,以後就算把心掏出來,自己可能都不會珍惜,甚至會在上面踩幾腳。

在齊銘面前,易遙認為“自己是有致命缺陷的”,比如不懂得珍惜,比如不值得被愛。她固執地認為,自己沒價值,不需要關心。

8.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

那些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長大後也很難向他人投以情感上的關愛,他們習慣拒人於千里之外,很難對別人表達關愛只是因為他們曾經很少被關愛。

9.自我約束能力差;

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會在自律方面存在巨大的困難,他們不想做那些應該做的事,卻常常對不應該做的事欲罷不能。

他們散漫、懶惰、缺乏動力,甚至經常拖拖拉拉,因為小的時候經常是自己對自己負責,所以沒塔恩學會了如何放縱自己。

10.述情障礙:對情緒的任認識和理解不足;

每一個人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述情障礙”——無法辨識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在生活中,無法容忍情緒,甚至感受不到任何情緒、情感。

他們喜歡壓抑心中的各種感覺,憤怒是他們唯一熟悉的情緒,他們無時無刻不感到憤怒,卻從未真正體驗過其他的情緒。

《悲傷逆流成河》:比霸凌更可怕的是離異/喪偶型父母的情感忽視

情感忽視

長大後如何克服童年情感忽視造成的創傷?IAAA法則及自我關懷

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雖然表現各不相同,但“述情障礙”和缺乏自我關懷是這些人的共同特徵,所以,要想克服童年情感忽視造成的創傷,要運用“IAAA法則”及學會自我關懷。

1、"IAAA法則”

“IAAA”這四個英文字母各代表一個英文單詞,I是識別(Identify),AAA分別是接納(Accept),歸因(Attribute)和行動(Act)。

首先,你要識別自己的情緒,看看自己現在產生的情緒是悲傷、憤怒還是其他;

其次,接納自己的情緒,不以對錯來評判它,只是允許它存在;

接著,試著覺察一下產生這個情緒的原因,到底是因為什麼導致你產生了這個情緒?

最後,看看情緒背後是否對應著某個行動,如果是,試著以合適的方法去應對。

2、學會自我關懷

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總是容易忽視自己的需求,從現在開始你要學會自我關懷:開始關注自己的需求,並將自己放在首位。

當你嘗試著“將自己放在首位”的時候,剛開始你可能會覺得不適應,甚至覺得自己自私,但其實,只有當你照顧好自己,你才有能力照顧別人。

那麼,在具體實踐的時候,我們又該學會如何“更好地將自己放在第一位”呢?你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學會說“不”——你不必太過犧牲自己,去做那些自己其實沒有時間精力去做的事。當別人要求你做事時, 你有權利拒絕,而不用給出任何理由,你可以嘗試著記錄自己每天說“不”的次數;
  • 尋求幫助——如果你在尋求幫助方面感覺困難,那很可能是因為你本身難以拒絕他人。你要知道,大多數人不會對尋求幫助和拒絕要求感到糾結,你可以嘗試著記錄自己每天請求幫助的次數;
  • 發現你的好惡——如果從小到大,很少有人關注你的喜好,你可以試著記錄自己所有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因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 優先自己的享樂——你是否習慣於將自己的快樂放在最後考?試著記錄你每天優先滿足你自身的享受的次數,要知道你和別人一樣有權利去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