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面試】金詞金句,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

【公考面試】金詞金句,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

1.出處

講話原文:“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了一套與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制度體系,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沒有這些,我們就無法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無法實現持續數十年的經濟增長,無法應對一次次重大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也無法在國際金融危機等逆境中保持相對穩健的發展。我們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決不是否定和放棄這些行之有效、具有獨特優勢的既有成果,而是在這一基礎上更上層樓。我們應該也必須有這個自信。

出自:明•劉基《擬連珠》:“蓋聞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是以宴安日久詰戎兵,而聽者忽忽;老成人喪語典形,而聞者嗤嗤。”

引申:明•李東陽《序》:“知道路之夷險,居起之勞逸。”

2.釋義

此句話的意思是:食物有甘苦之分,嘗過的人才會知道其中的滋味;道路有平坦和坎坷之別,走過的人才知道兇險與否。只有經過實踐,才能得出對事物的正確認識。

3.應用

這句話可以應用在實踐出真知、笑對人生苦樂以及敢於吃苦、勇於歷險三個方面:

【應用一】

食物甘苦,需要親自品嚐;道路兇險與否,只有走過才知曉。比喻凡事實踐以後才能有所體會,實踐出真知。

遇到態度觀點類的題目,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例題,可以從正面論證方面出發。

示例:請你談談對“我思故我在”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兩句話的理解。

前一句說的是指,當理性思考時,我們才真正獲得了存在的價值;後一句強調的是,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膚淺的,如果想要認識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質,就得用自己親身的實踐,去探索發現。這就告訴我們既要有理性思維,更要有求真務實和踏實肯幹的精神。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人生滋味需要我們慢慢品味,道路也要一步步邁進,去經歷坦途與荊棘。我國今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無數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求真知,探尋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發展之路,創新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放發展了生產力,實現人民富足、國力強盛。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將改革進行到底,切實做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如果我們不付諸行動,僅僅停留於想象,何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何談大國擔當?所以,只有躬行、實踐,才能真正認識世界,改變世界,進而實現人生理想。

【應用二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也就是說食物有甘甜苦澀,道路有平坦危險,只有親自品嚐、走過才能知曉。正因為食物有甘苦、道路有夷險,才增加了人生的厚度,豐富了生命的色彩,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大膽邁步、勇往直前、笑對人生。

遇到態度觀點類的題目,

勇往直前、笑對人生苦樂例題,可以從正面論證方面出發。

示例:季羨林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談談你的理解。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世界上沒有絕對完滿的事物,人生亦是如此,不完滿人生才最真實。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人生滋味苦樂參半,人生旅路也絕非一帆風順,需要我們親自品嚐、親身經歷。無論身處哪個階層,從事什麼行業,都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各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曉,人生路還得繼續,笑對不完滿的人生。如果我們能真正認識理解這個平凡的真理,泰然處之,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不煩不躁,對人互相諒解,利於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