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你家的“乖宝宝”咋就变成了“熊孩子”


一不留神,你家的“乖宝宝”咋就变成了“熊孩子”


1

我曾经问一个小伙子:“当年,你考上初中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玩啊!”他几乎是脱口而出。

“考上高中之后呢?”

“还是玩,没玩够呢!”

闻言,瞬间有一种晕菜的感觉。但仔细一想,他有他的道理。

一来,玩是人的天性,大人都要找各种乐子,何况十几岁玩性正浓的孩子。二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孩子们的玩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

其实,玩不可怕,可怕的是“贪玩”,最可怕的是小学时的乖孩子在进入中学后突然开启了贪玩的“潘多拉魔盒”。

有一类孩子,小学阶段学习成绩、行为规范都很优秀,而且特别听老师家长的话,属于百分百的“乖宝宝”。由于家长老师“紧逼盯人”管得紧,附加的课外培优项目特别多,他们想玩却不敢玩,也没机会、没时间玩。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的成绩好的“乖宝宝”都没有自己可支配的休闲时间,玩的天性被牢牢地压制了。

但进入初中之后,由于家长不可能再手跟手、脚跟脚地形影不离,老师也不可能管得没那么细,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支配度,加上受到更多同龄人的影响,尤其是开始进入青春叛逆期,胆量骤然变大,“把被老师家长剥夺了的玩的时间抢回来”就成了不管不顾的“熊孩子”追求。

类似的情形也会出现在很多高中生身上。

对有希望进入重点高中的初中生来说,中考备考无异于一场残酷的战争。当梦想成真,得以迈入理解的高中时,孩子们的内心充盈着喜悦得意之情和松一口气的心理。

一旦松一口气的心理占据主导时,“熊孩子现象”就不可避免地重现了:玩一段时间再说,到高二再加油赶上去。

显而易见,强力扼制孩子好玩的天性,就好比埋下了两枚定时炸弹,一旦进入初中或高中,这两枚炸弹肯定会爆炸,不同的只不过是爆炸当量的大小。

2

引爆“定时炸弹”的导火索是青春期综合症。

受遗传、生活条件及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对于青春期年龄的划分不尽相同,我国把青春期年龄定为10至20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0至13岁为青春前期,14至16岁为青春中期,17至20岁为青春晚期。

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可大致归纳为自我意识显著增强,自尊心爆棚,性意识萌动,渴望交流与认同,容易冲动富有幻想,却又十分敏感。

体现在与父母、老师的关系上,青春期心理的突出表现就是叛逆。不听话、顶嘴、对抗、旁若无人、自以为是,我行我素,情绪不稳,极易爆燥。

研究还表明,小时候越听话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所表现出的叛逆行为有可能越强烈。

“乖宝宝”变成“熊孩子”的结果必然是学业成绩直线下降,情绪极易波动,抗拒举动特别多,甚至出现偏执、抑郁。

面对这种巨大的变化,很多家长往往猝不及防、束手无策。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就是对这一阶段父子关系、母女关系的形象描述。

单就学习成绩出现直线下降甚至断崖式下滑这一现象而言,除了是青春期极限反应之外,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还在于学习方法的滞后。

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们更不了解,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学习规律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习惯比考试分数重要。

只要智商不是太低,孩子们一般都能对付各种考试,加上老师耳提面命,家长贴身督学,孩子们被推着往前走,有的孩子甚至凭小聪明也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出乎意料的好成绩。

在初中、高中阶段,各门功课的广度和深度非小学所能比拟,知识体系的设计更加缜密,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不允许掉链子,这就好比登山,一脚不慎踏空,后果则不堪设想。

因此,当孩子进入初中或高中时,尤其是对那些“乖宝宝”,一定要进行耐心细致的“学前教育”,让孩子懂得,小学学习可以玩小聪明,但初中、高中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大智慧。

同时,要引导孩子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家长不妨与孩子达成一个君子协定。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完全剥夺孩子们玩的权利是不可取的行为,既易陷入疲劳战,又易造成孩子的逆反。

3

孩子贪玩并不是洪水猛兽,当各种劝说、措施都无法控制孩子贪玩的行为时,家长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个实例:有个学习基础不错的孩子在距高考还剩不到一学期时,仍不管不顾地沉溺于玩,他的理由“熊”得让父母口瞪目呆:“小时候你们不让我玩,我现在要把没玩够的时间补回来。”孩子的父亲急得不行,找到班主任求助,不料班主任给出的锦囊妙计让孩子的父亲瞪大了眼睛:“就让他玩,他有玩醒的一天的。”父亲半信半疑,却又别无良策,只好按班主任的办法放宽了让孩子玩的尺度。未曾想到,孩子在最后关头真的“玩醒了”,转而埋头学习,实现了高考逆袭。

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是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同样,引导懵懂无识的孩子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实现“让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既要依靠学校老师,更要主动承担责任。

而且我要强调的是,父亲能发挥的作用更大。因为,与母亲的唠叨相比,父亲的理性诱导可能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换一个说法,在止玩劝学这个问题上,父亲要善于“男子单打”,也要善于和孩子的母亲来一场默契的“混合双打”。

如果方法得当,“熊孩子”会进化为龙驹凤雏的。

一不留神,你家的“乖宝宝”咋就变成了“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