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偶然經過三溪至新場公路時,發現一號橋村路旁岩石上很多A石刻,有毛澤東字體的語言,有孫文的話等等,當時就拍了幾張照片,百度上尋找為什麼時,才知道是車家灣A,於是決定再次造訪。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雖然知道地方,也導航了,問了很多人,鄉村道路雖然好,才是水泥路,但是到村到組的叉路多,還是走了幾次錯路,誤走誤撞發現一處巖崖寺廟丘虎巖,。左邊一個大大的“佛”字,有土地菩薩像,上書“心靜”,旁邊還塑有尊釋迦牟尼像,岩石上雕刻著“大雄寶殿”,“鶴壽”,最大的是12.5米的臥蓮觀音像,法像慈祥,臥于山崖下面,右邊還有三幅A篆字體的,認不全,記功體的是”和氣致祥”、“寧靜致遠”。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走出寺廟,問一個老人時,他還熱心的把我們帶路。蔣先順,64歲,利用農閒時間親自參與了雕刻工作,有時候2、3人,有時候7、8人。15元天,25元天,縣長毛遂東,斷斷續續雕刻了近10年,根據物價特點,同行的人就推斷時間大約是80、90年代雕刻的。

雕刻工作高的地方先搭架子,把岩石鑿平整,然後將選好的文字貼在岩石上,再進行石刻,一幅字基本上幾天就雕刻完成了。

幸好有老人親自帶路,哪裡有幅字,他都如數家珍,有的A已經被雜草全部遮住了,有的讓青苔掩蓋,多數是在山腰的雜樹叢中,路上多荊棘藤蔓,時而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時而在引水渠上慢行,時而有跳入渠中躬身前行,一路上真的是披荊斬棘。

引水渠道上口近2米寬,老人雖然64歲了仍然可以兩邊來回踴躍自如,年輕力壯的我們都自嘆不如。老人的兒子現在是白果灣的村支部書記,他問照這A有什麼用,我就告訴他讓他們曾經做過的事,通過照片,文章讓更多人知道,瞭解那段歷史,記住前人功績。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一處山崖下面,老人說曾經還住了一家人,有三個,如今都已經過世了。也許這就是舊社會窮,做山洞、窩棚的真實寫照吧!現在已經看不出任何生活的痕跡了,只有一條石板路還在講述舊社會窮苦的過去,山崖下面曾經的家已經堆滿了附近村民的柴禾。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車家灣,是舊時驛道,是山崖下往谷底的路,有舊時雕刻,有二龕石碑雖然找到了,只是至今沒有安裝上去。上得山,看到不遠處瀑布飛瀉,谷底亂石林立,如果沒有這條驛道古時交通要道將困難重重,危險大增。


如今這兒已經是省、市、縣三級保護的文物,也許後來的縣長是計劃開發這處古蹟,於是又斷斷續續在車家灣附近幾公里的山體上雕刻了更多的文字,甚至勝天渡槽上也貼了不少。只是至今已經漸漸荒廢,知道的人還是不少會來此處走走、看看、夏季納涼。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車家灣石刻作證

據川東周末上介紹,車申田,東省海陽市行村鎮人,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三甲進士,歷任四川定遠縣(現武勝縣)知縣、宜賓縣知縣。

車申田就任定遠縣知縣時,從山東海陽赴定遠,途經新場(今嶽池新場鎮),沿獅子坡、印山鋪,下行兩裡順小溪來到一懸崖絕壁之處。只見該巖壁立數仞,溪水飛瀉直下,震盪山谷;沿巖而行有一巨石,長丈餘,寬約七尺,形似鷂鷹,人稱“鷂子石”。該地雖是嶽池至武勝的交通要道,但地形複雜,僅一條羊腸小道可通行,人需攀巖而走,十分危險,常有過往行人墜巖而死。車申田得知後深感此處百姓生存艱辛,故上任不久,便來到此地(當時仍屬新場管轄,現為武勝縣三溪鎮白果灣村5組)考察民情,他召集三溪里正、甲正、鄉紳會商,提出在鷂子石處,沿巖開鑿驛道。考慮懸崖鑿道,工程艱鉅,耗資巨大,車申田號召鄉紳百姓募捐,並率先捐贈銀兩。在鄉紳們的支持下,驛道不足半年便竣工了。該驛道修通後基本上解決了嶽池武勝兩地民眾出行難的問題,也徹底杜絕了民眾攀巖行走而喪命的情況。此外,該驛道還是蜀道米倉道南段的組成部分,對陝西漢中至重慶的出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後,人們便將鷂子石一帶稱為“車家灣”,並立碑撰文——《車家灣碑記》,以此紀念車申田修路一事。

在驛道東面懸巖處,立著長約100米、高約1米的石欄,保護著過往行人,被稱為車家灣石欄。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石欄被列為武勝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驛道的石壁上,還留存有眾多石刻,分佈於長300餘米、高30米不等的崖壁上。石刻始刻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一直延續至近代。石刻主要有楷、行、草等體書16幅,造像2龕3尊,巖畫1幅。走進車家灣驛道,首入眼簾的是一幅行書“車家灣”,雙勾陰線,筆力剛勁飄逸,有蘭亭遺韻;1號龕是陰刻楷書“清風巖”三字,落款為光緒八年(1882年)李香谷書;5、6、7、12、13、17、18、19號龕為後人仿毛澤東、孫中山等字體所刻,內容有“為人民服務”“艱苦樸素”“天下為公”等。不難看出,這些石刻是當地民眾為頌揚車申田而鐫。據民國十九年《新修武勝縣志》記載:“車申田累巡鄉里,召農人對話,勤懇課耕田,惰者斥責之。有訟案,輒袖牘就田野判決,民以寧息。獎勵士人,增書院膏火,創魁星樓、白塔(今不存)於江上,諸峰點綴,山水崇飾”。由此可見車申田在任期間,政績頗豐,愛民如子,有口皆碑,後人亦常以車家灣石刻緬懷先人。

石刻還有部分內容為警示世人、整肅民風、褒揚善舉,如9號龕的《觸目警心碑》,內容為勸人重義守法向善。在車家灣石刻對面的懸崖巨石上,原有一亭,為車申田組織修建,以供驛道行人歇腳休息。現涼亭本體已不存,但石柱眼、水池等遺蹟尚存。

車家灣驛道、石欄、石刻等文物遺存歷經歲月風雨侵蝕,仍傲然矗立,它見證著車申田為官一方勤政愛民的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而在縣衙後方“鏡心亭”卻見證著車申田的文人情懷。1832年秋天,時任定遠知縣一年的車申田在定遠樓旁修建了“鏡心亭”。該亭位於定遠縣城城牆邊,即可登高望遠,也可俯瞰湍流不息的嘉陵江,周邊環境優美、靜謐愜意。車申田常登鏡心亭,置蒲團、焚茗香,倚欄危坐,手持古書數卷,翻閱兩三頁,適興而止。

在歷史歲月的長河中,鏡心亭已毀,今存鏡心亭則為民國武勝駐軍三師師長陳書農出資重建的。鏡心亭為武勝八景之一印山公園的重要景點,該亭呈方形,四柱、單簷、四角攢尖頂,當時來此駐足停歇觀賞的人日以萬計,被譽為“川北花園”。目前,鏡心亭已被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