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說說你們家鄉美食的故事?

美食一姐


先說說我老家安徽阜陽的小吃吧

卷饃在阜陽當地早期稱之為粉子饃,也有叫阜陽春捲的。起源於明朝,相傳是在明太祖 朱元璋和沈萬三落泊時所吃,兩人因此而桃園結義,上演了《聚寶盆》傳奇。在早期,不論是鄉村集市、或者學校附近,乃至街角路口,都有賣粉子饃的流動攤點,雖然攤點很多,但味道都很好,生意也都很好。如今,卷饃和阜陽格拉條以及板面等食品構成了阜陽地區特有的美食文化。

阜陽卷膜就是春捲皮兒四張疊放在一起,再在上面放入在鮮湯裡煮熟的麵筋、綠豆芽、香菜、黃瓜、海帶等用手卷成圓錐形,卷好後再蘸點鮮湯汁,吃時從上往下一點點咬食,裡面的麵筋、豆芽海帶越吃越多,真是價廉物美、營養豐富,趕時間時吃一個,既營養豐富又節省時間。

阜陽的卷饃以個大餡多出名,卷的兩黃瓜、麵筋、雞蛋、綠豆芽,根據季節不同還會有荊芥(這個也是很有特色的香料)和香菜。在阜陽最出名的卷饃應該屬田三卷膜。

四個薄軟的圓形外皮,攤好疊放在一起組成一個大皮,從蒸汽鍋裡撈出煮好的麵筋豆芽海帶,帶點滷味又不是很重口味的菜:豆芽,黃瓜,麵筋放在皮上,捲起.另外你也可以自選添加雞蛋,香腸和調味料:辣椒醬和香菜.一起捲入饃皮中

說的我都流口水啦[不看]




點心雪哥


家長美食的故事?

我是客家妹子,我家鄉在龍川,我也很少回去,因為出生在深圳,回去的時間基本少的可憐。

我每次回去都會吃一樣東西,就是我大伯廠裡做的牛筋糕。可能很少人吃過。

但是大伯老了,爺爺奶奶也不在了,廠子也給別人做了。我們都回到深圳了。但是那些年暑假,只要回去,我就去廠裡幫忙幹活,邊幹活還邊偷吃,你們不知道的事,其實你們買到的牛筋糕不怎麼好吃,現在得更差了。都不地道了。我去到廠子裡才知道外面的真的超級難吃。

你們是要問為什麼對嗎?因為外面的都放很久了,都硬的。而且都冷掉了。口感就差很多。但是廠子裡剛出鍋的,還沒有打上包裝的時候,那暖呼呼的,軟綿綿的,真的好吃的不要不要的。。而外面買的,卻已經變了味。所以建議你們最好呢,就是找到工廠直接購買,然後自己先吃一塊。。嘻嘻。。

我們那時候都是手工製作,而我就是負責打包。。裡面的活,大伯都不讓我碰,怕我給我弄壞了都。人人都得把頭髮綁起來,帶上帽子口罩,手套。圍裙。工作服,只要有一個人違規就的扣工資或者直接辭退。那時我就覺得好嚴格,還抱怨來著。。現在自己長大了才明白。做食品的都對大家負責,這是一種責任。




想吃不麼麼噠


大家好,我是西北小五哥,甘肅秦安縣的,每個成年人對農村老家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或許是小時候媽媽做的飯菜

因為每個地方氣候文化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留戀的一些記憶深處的美味,西北人對面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比如蘭州的牛肉麵,昨為一個蘭州人一天不吃就難受,哈哈😄

蘭州天水這是我比較熟悉的兩個城市,地方美食數不勝數,小時候媽媽經常做的,涼皮、涼粉、甜胚子

再比如蘭州的,灰豆子、凍梨、說起來就如數家珍。夏天媽媽做的漿水面,解暑又解渴還有漏魚,漏魚估計只有天水人才最愛吧,呵呵

對家鄉的美食,大多人都是小時候的記憶吧,不見得有多好吃我覺得,懷念的是小時候那份情感吧應該

給大家上幾張圖片看看有沒有食慾,饞了別怨我[捂臉]








西北小五哥


人只有離開了家鄉,才能更好的念起家鄉的美食。上大學的時候,總是為能吃到和家鄉全然不同的菜品而興奮,巴不得吃遍全國和全世界不同的菜品菜系。離家十幾年後,尤其是懷孕時,孕反的時候什麼也不想吃,傳聞中酸的辣的都試過以後,有一天突然和老公說:“想回老家一趟,我想吃老家的菜了”。回到家鄉安徽蕪湖,狂吃了兩天兒時記憶裡的小吃和特色菜後,理解了什麼是食根,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是個漂泊的外鄉人~廢話過多,只是想強調下自己介紹的美食真的是自己兒時天天吃的平常東西,記憶裡最美的味道,但是對於非家鄉人而言,不過是一些不同的食物,獵奇或者詫異的口味。

以下介紹的美食是自己孕期特意回家鄉吃的,照片也是本人親自拍攝(蕪湖菜其實更偏於江淮菜,可能很多江蘇的朋友會覺得是抄襲吧,但是飲食就是這樣的地域屬性,畢竟蕪湖靠近南京):

1 強烈推薦,雖不是本人最愛,但是卻是名氣最大的一道美食or小吃——蝦子面!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二期的美食,這一期有詳細的做法介紹和吃蝦子面最地道的飯店^_^



2 渣肉蒸飯——我自己最愛的早餐,也是小時候最奢侈的早餐,上過陳曉卿的《早餐中國》第二季第32集(真有眼光,哈哈哈)。渣肉蒸飯以糯米為飯,上好的豬五花切成大小厚薄一樣的片,在豐富調料的醃製下裹上渣粉,放在糯米飯上蒸熟。以前外地同學去蕪湖都會很詫異,一大早吃五花肉和糯米,太實了吃不下。嗯,那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小時候6點多吃早飯趕到學校上課,一直要到中午12點多才能回家吃午飯,如果不吃這麼實在的早飯,早上第三節課的時候就可以聽到大家此起彼伏的肚子咕咕的叫聲了。大人也同理,早上安排好孩子的早餐,要忙碌5個小時後才可以吃上午飯。況且,當年早上舍得讓孩子吃這麼貴的早餐的父母也不多,我一個月也就一兩次機會而已(小學時候已經3塊一蒸籠,不是誰都捨得吃的,為了抵飽每天的早飯大多是媽媽自制的蛋炒飯,辛酸而又美好的回憶)。

3 鹹豆腦——對鹹豆腦有多愛,就對甜豆腦友多厭惡。這個全國各地都有的早餐特別提一些,除了做法上的區別,更多是因為,不管早上吃渣肉蒸飯,炒麵還是燒賣或者包子,能配上一碗豆腦,對當年的自己都是奢侈的。南方人口喜食鹹豆腦,蕪湖的豆腦上一定要撒上蝦皮、紫菜、榨菜、香菜作為點綴,再加上香醋與香油,這樣不會遮蓋住豆腦自己原本的豆香味。

4 牛肉麵——和蕪湖的炒麵一起,都是自己童年奢侈早餐排名NO.2的。蕪湖的牛肉麵用的是紅湯,重油重味,湯碗中央還堆寶塔似的擺放著芫須末,辣中帶甜。


5 小籠包——好像又是很普遍的早點是不是,畢竟中國的灌湯包起源於河南開封,後流傳到揚州、無錫一帶,再後來到了蕪湖。但是美食在不同的地方一定會為當地人所重新加工改造,蕪湖小籠包味上除原來的咸和鮮之外,還加入了甜,甜卻不膩。一年隨不同季節變化進行口味的調節,四季有微妙變化,這些講究,是很多地方的小籠湯包不能比的。

6 龍虎鬥——聽到這個名字是不是不知道是什麼?哈哈,是麵條加餛飩。蕪湖的早點攤子最多的就是麵條餛飩攤,童年時代每家旁邊走十步遠的距離必有一家。十年前要是問蕪湖人“你們最喜歡的麵條攤子、餛飩攤子是哪家?”大家的回答都五花八門,但是有一個回答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自家樓下的!而且一塊錢一碗麵或者餛飩的時代,小孩早上總是想兩種都吃,所以鄰居麵攤阿姨總是會熟練的撈一半面條和一半餛飩放大碗裡,就成了記憶裡最溫暖的“龍虎鬥”。

在這裡一定要強調下蕪湖的餛飩,也是我離家後在別的地方吃不到的味道。在江城一定要吃的是小餛飩,講究重“皮薄而不破,肉少而精巧” ——透過薄薄的皮兒一定要清楚地看見肉餡兒,煮沸時一定要像泡泡一樣每個都要浮起來(這種泡泡的藝術就是因為每家餛飩店有一根定製的特有的木棍,老闆用自己最順手的木棍挑起了指甲蓋大小的肉,放在麵皮之上,掌心一臥,一個藝術品就誕生了。速度之快根本看不清如何捏成的,導致這麼多年我也沒有學會)。




湯底一定要有小半勺豬油,一撮蔥花,外加一把白胡椒粉配合,才是蕪湖小餛飩最正宗的味道。

7 赤豆酒釀——蕪湖人是不是很搞笑,早上吃肉,吃重口味紅油,不怕噎著也不怕辣,下面介紹我小時候吃麻辣燙的時候最愛的赤豆酒釀,這是我在校園門口吃麻辣燙時必備的飲品小吃,解辣神器。酒釀加煮爛的紅豆泡上桂花白糖,加上冰鎮,清涼香甜爽口,我很少在別的地方能喝到。而且蕪湖的赤豆酒釀的味道無論在哪家店鋪喝,味道幾乎都是一樣的,不像牛肉麵,幾乎每家都有湯頭和牛肉的差別。

8 乾絲湯——這個最出名的要數揚州了,不過家鄉的必須和揚州乾絲有些許差別。雞絲、火腿、方乾的完美結合。雞湯的湯底搭配最後蝦米的起味,堪稱完美,還有必加的雞蛋絲。


9 紅鴨子——烤鴨的做法很多,出名的也有很多。蕪湖的烤鴨特色到並不叫烤鴨,叫紅鴨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菜,屬於徽菜系。有點像北京烤鴨,可是比北京烤鴨卻多了一點甜味。用來做蕪湖紅鴨子是有年齡限制的,一般都是要一歲左右的,太老或者太小都不可以用來做菜。不可以太肥,不然的話會太油。也不可以太瘦,因為要烤,太瘦的話烤完之後口感不好。一般都是把鴨子切成一塊塊的,重要的是每一塊都要帶皮。然後粘上特製的滷料,才是正宗的蕪湖紅鴨子。鴨子金黃裡透著紅,脆而不酥,入口既化。將烤好的鴨子用刀片成一指寬的帶皮鴨片,用煨鴨子的湯,加糖和醋以及特製香料放在鍋裡,熬製成甜鮮的滷,將鴨肉片蘸著滷吃。

所有家鄉滷味裡我的最愛!

10 鴨腳包——嚴格意義上說這是蕪湖旁邊的一個叫宣城地方的特產,因為挨的近,蕪湖人也常吃,並且我在別的地方並未見過,所以最後一道詳細介紹的美食就說說它了。採用特殊醃製的鴨腳,每個鴨腳的中間裹以特殊醃製的鴨心,外面用特殊醃製的鴨腸纏繞。蒸熟後香氣四溢,咬起來筋斗而生津。做法多樣,最熟悉的媽媽的做法就是蒸熟就起鍋。味道濃郁便鹹,可做主菜,可做配菜或爸爸的下酒菜。






寫的太多,有點累了,更有點想家了,家鄉的特色美食太多,一篇實在不足以介紹完。最後就在列舉下自己愛吃的一些家常特色菜:藕稀飯,燒賣,鍋貼餃子,炒涼粉,燒餅,梅花糕,臭乾子,茶幹,水陽乾子,小鍋炒麵,平鍋炒麵,千里飄香(當地的臭鹹菜燉豆腐),綠影豬蹄,蘆蒿炒肉絲,羊肉/狗肉/魚頭鍋子,昂刺魚燉豆腐,長江三鮮(明的刀魚、端午的鰣魚、秋天的江蟹)……看圖,好累,心好累,口水都出來了,想家~


小白吃yz


廖花糖

三原蓼花糖是陝西省傳統名貴食品之一。它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白芝麻。

中文名

廖花糖

主要原料

糯米

是否含防腐劑

適宜人群

小孩

三原蓼花糖是陝西省傳統名貴食品之一。它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白芝麻。咬開後,裡面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以其形態肥大蓬鬆似蓼花果實而得名。無論用來招待客人,還是饋贈親友,皆稱上等食品,在省內外享有很高聲譽。與吉林福源館蓼花糖、河南安陽蓼花糖並列,為我國三大著名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起源於陝西省三原縣,始產生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末時,每值臘月,南方一帶的小販,利用當地盛產的優質江米(即糯米)製成年糕,運到三原,涇陽一帶去賣。臨到年關,賣剩下的年糕不便帶回,寄存在親友家裡,掛在樓上讓其陰乾。次年來後,將其搗碎,和成條棒狀,用油炸後再賣。這種隔年的陳年糕,經風露,又粉碎和成棒狀,經油一炸,內部蓬髮,體積膨大,吃起來酥脆香甜,別有一番風味,人們稱其為“棉花糖”。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步摸索,總結出一套製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黃豆漿,使其更加蓬鬆泡發,並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稱讚:“僚,(關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稱為“僚花糖”。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蒐集珍饈奉獻,將“僚花糖”作為地方名貴食品貢奉,慈禧太后大加讚賞。慈禧見“僚花糖”的形狀酷似她在草原上見過的一種蓼花果實,覺得有趣,並取其諧音,遂雲:“乾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別緻”。以後,人們便改稱為“蓼花糖”,列為貢品。清康熙進士溫義,在《紀念堂遺稿》中有詩讚曰:“生性冰雪姿,胸懷若曠谷,色形似蓮藕,風味告乃翁”。

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與芝麻仁兩種。系用新鮮優質糯米,上等黃豆、白糖、植物油等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經選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麵、擀片、搓條、製坯、陰乾、貯存、發坯、油浸、炸制、澆漿、掛皮等24道工序製成。一般冬季製坯,四季加工成品。從投料到出成品大約需要半年時間。成品呈圓柱體,個大體松,皮色金黃,肉質潔白,呈絲網狀,香甜酥脆,綿軟易化。

三原蓼花糖,歷史悠久,味形兼美,暢銷不衰。除銷於省內外和北京、廣州等地外,還出口香港等地。改革開放以來,三原縣每年生產蓼花糖1500噸左右,暢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1985年和1987年,先後榮獲“陝西省優質產品”和“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稱”號,1988年和1992年又先後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質獎”和“中國經濟特區成果博覽會金質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末代皇帝溥儀的胞弟博傑品嚐了南茂牌蓼花糖後,揮毫題寫了“蓼花糖宮廷食品”七個大宇。




MrHou84447619


閬中牛肉麵

這種牛肉麵也被稱為“涼麵熱著買”。是閬中的四怪之一。

閬中牛肉麵是一種帶著回族風味的麵食,最大的特點是湯很粘稠,因此被一些外地遊客形容為“糊糊面”,再加之其風味不同於四川和重慶麵條普遍的麻辣,而是加了一些比較提味的佐料和中藥,這樣勾芡後會顯得比較黑,可能也會讓外地人從視覺感官上不太習慣。

記得在多年前,成都就曾經開過一家閬中牛肉麵館,但因為水土不服,很快就歇業了。幾年前,成都又一家閬中牛肉麵店又開張了,但也僅限週末供應。而一些在成都的老鄉為了吃上一口,不惜驅車輾轉一兩個小時,可見,這也幾乎是純粹為閬中鄉友準備的。

閬中人對牛肉麵的喜歡,不單是因為它多好吃,更是一種從孩提時代就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種濃濃的家鄉情結。如今出門在外,通過網絡媒體可以時刻解家鄉,雖然心靈上和家鄉沒有了距離,但遠沒有一碗閬中牛肉麵來的更加真實。



君抒H


我是江蘇人,雖說是在江蘇但是江蘇各個市之間習俗也是大不一樣,就拿蘇南和蘇北來說吧,蘇南人到了過年的時候家家桌上必備一些醃製品,我們俗稱“鹹貨”。一般我們家裡條件好的過年前早就醃製了許多鹹貨,遇上晴天都要拿出來曬太陽,這樣醃製出來的鹹貨曬足了太陽,也才會好吃。

因此每家每戶都會把鹹貨拿出來曬,誰家曬的多,就會被說這家人過個“肥年”!

那會好吃的鹹貨都要等到過年才能吃上,現在條件好了,家裡醃製好的年前就開始吃了,記得媽媽將鹹肉切成薄片撒點生薑,小蔥,蒸在飯鍋上,那真叫一個香啊!





胖胖熊小白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三絕之首,始創於公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至今有100多年曆史的它為“天津三絕”之首,是中華老字號之一。狗不理包子的面、餡選料精細,製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

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因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三年滿師後,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進階的小白


也許你僅僅知道那些被人熟知的名菜小吃,卻不曾瞭解過它們背後的來歷故事。小編為你盤點那些美食背後的故事,帶你開啟一次味覺與聽覺的美食之旅。

梅菜扣肉屬粵菜客家傳統菜,其特點在於顏色醬紅油亮,湯汁黏稠鮮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膩,食之軟爛醇香。客家聚居地廣州、江西、福建也成了品嚐正宗梅菜扣肉的最佳地方。關於這道菜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天山洪暴發把橋給沖斷了,阿牛打柴回來,見有個姑娘過不了河,於是就牽來水牛送她過了河。後來兩人相愛了,但姑娘作為天上仙女總是要被召回的,臨走送阿牛一包菜子並授之以做菜乾方法。姑娘名叫阿梅,菜乾就叫“梅菜”。而一個“扣”字,即也寓意他們真摯的愛情。

最佳品嚐地:廣東、江西。

回鍋肉作為一道傳統川菜,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川菜考級經常用回鍋肉作為首選菜餚。回鍋肉的特點是口味獨特,色澤紅亮,肥而不膩。所謂回鍋,就是再次烹調的意思。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先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碼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因為早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早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最佳品嚐地:四川、重慶。

成都地區人人皆知的一款風味名菜。相傳在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華,與其妻一道以製售涼拌牛肺片為業,他們夫妻倆親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籃叫賣。由於他們經營的涼拌肺片製作精細,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為區別一般肺片攤店,人們稱他們為"夫妻肺片"。設店經營後,在用料上更為講究,以牛 肉、心、舌、肚、頭皮等取代最初單一的肺,質量日益提高。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風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最佳品嚐地:成都

老婆餅是廣東潮州地區一種漢族傳統名點,是廣東潮式月餅中用料最少、做工最簡且最為人們所熟知的餅類。相傳在廣州,有一間著名的老字號茶樓;某日,茶樓裡一位來自潮州的點心師傅,帶了店裡的招牌茶點回家給老婆吃,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後,不但沒稱讚店,甚至還嫌棄地說比不上孃家的冬瓜角。師傅聽了之後叫他老婆作出“冬瓜角”給他嚐嚐!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麵粉,做出了焦黃別緻的“冬瓜角”。這位師傅一吃,風味果然清甜可口。 這可口的冬瓜角因而得名“潮州老婆餅”,之後演變成如今的“老婆餅”。

最佳品嚐地:廣東

過橋米線是雲南滇南地區特有的小吃,起源於蒙自地區。過橋米線湯是用大骨、老母雞、雲南宣威火腿經長時間熬煮而成的。除了這有人的美味之外,過橋米線的故事可謂多姿多彩。傳說有位秀才,經常去湖心亭內讀書,其妻每次過橋送飯菜來時,秀才往往因學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涼菜。其妻焦慮心疼,回家後用砂鍋加雞湯煮了米線給秀才送去。誰知,秀才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書忘了吃,當她拿起砂鍋時卻發現還燙乎乎的,不僅保溫而且更加美味。 後人就把這種吃法稱之“過橋米線”。

最佳品嚐地:雲南

抓飯是新疆維吾爾族菜品,主要的原料是用新鮮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做熟的抓飯油亮生輝,味香可口,維吾爾族把抓飯視為上等美餐。許多遊客在享用美食之後卻忽略了抓飯背後的一個動人故事。相傳在一千多年前,有個叫阿布艾裡.依比西納醫生,在他晚年的時候,身體很虛弱,吃了很多藥也無濟於事,後來他研究了一種飯,進行食療。他選用了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鹽後小火燜熟。這種飯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點,很能引起人們的食慾。於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後,身體漸漸地恢復了健康,周圍的人都非常驚奇,以為他吃了什麼靈丹妙藥。後來,他把這種“藥方”傳給了大家,一傳十,十傳百,便成為現在的維吾爾族人普遍吃的抓飯了。

最佳品嚐地:新疆

西湖醋魚為杭州西湖最負盛名之菜餚,始制於南宋高宗時,據古籍記載,西湖醋魚一菜來源於“叔嫂傳珍”的故事,說的是古時西湖邊住有宋氏兄弟,以打魚為生,當地惡棍欲佔其嫂,殺害其兄,又欲加害小叔。宋嫂勸小叔外逃,行前特意用糖、醋燒製一條草魚為他餞行,勉勵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處。”後來小叔得了功名,在一個偶然的宴會上吃到甜中帶酸的特製魚菜,終於找到了隱名遁逃的嫂嫂。他就辭去官職重操漁家舊業,後人仿效烹製, “西湖醋魚”也就隨“叔嫂傳珍”的美名歷久不衰地流傳下來。

最佳品嚐地:杭州

閩菜中既有平易近人的江野小吃,也有一舉廟堂的國宴頭牌,佛跳牆,便是這閩菜裡的當家花旦。清光緒年間,福建布政使大人周蓮新官走馬上任,福州一官員夫人親自下刀主廚,以紹興酒罈為容器,裝了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十八種原、輔料,再用溫火細細煨制了三天三夜。家宴當日,周蓮入席品嚐後,讚不絕口。後來在饕客推動下,使之被奉為“閩菜之首”。一日,幾名秀才來館飲酒品菜,即席吟詩作賦,其中有詩句雲:“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佛跳牆”便成了此菜的正名。

最佳品嚐地:福建

熱乾麵是湖北武漢的特色名小吃,在武漢也是很多人必嘗的美食。熱乾麵的問世純屬一個偶然的機會。相傳很早,漢口長堤街關帝廟一帶有個姓李的熟食小販,因脖子上長了一個肉瘤,別人稱他“李包”。他原來賣的是涼粉和湯麵。有年夏天,他沿街叫賣一天後回到家中,還剩下不少麵條。他怕餿了,便把麵條煮了一下,撈起來涼在案板上,誰知不小心碰翻了麻油壺,油全都潑在面上。李包懊喪之餘,靈機一動,便索性將麵條與麻油拌勻,然後扇涼, 第二天一早就拿去上市。他將面在水裡燙了幾下,撈起來放在碗里加上佐料賣給顧客。有人問:“這是什麼面?”李包脫口而出:“熱乾麵”,這一天的麵條比哪天都賣得好,一個新的小吃便在偶然的失手中誕生了。現在熱乾麵已然成為武漢人最喜歡的早餐之一。

最佳品嚐地:武漢

鍋包肉是著名的東北菜,一般菜餚都講究色、香、味、型,惟此菜還要加個“聲”,即咀嚼時,應發出類似吃苞米花時的那種聲音,這是酥脆的標誌。這道菜是鄭興文當年為適應外國來賓的口味,把原來偏鹹口味的“焦燒肉條”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餚,這一改使哈爾濱出現首創的菜餚。鄭興文按照菜餚的做法稱它為“鍋爆肉”,可能是洋人在點菜的時候發音有問題,到現在就被叫成“鍋包肉”了。鍋包肉流傳至今已經是四代傳人了,它不僅是一種美食,也是一種文化,並以其自身經歷見證著哈爾濱乃至整個東北的百年曆史。

最佳品嚐地:黑龍江、吉林、遼寧


我是安文龍


我也來聊聊我家鄉的美食!餅卷老豆腐!

大餅燻肉最出名的要數衡水地區,衡水的大餅卷肉要數棗強的最出名。咱們就來聊聊棗強的大餅燻肉和老豆腐吧!

大餅燻肉說實話真的很好吃,尤其是棗強的,保管你吃過一次就深深愛上這種美食了。棗強的大餅燻肉裡卷的是多道工序秘製的燻豬肉,餅的話是薄油餅。其做法就是烙制的油餅,一張圓圓的大餅切成四角,然後放上切好的燻豬肉,放在餅裡卷實。

棗強的大餅燻肉一般是論斤賣的,也就是說你卷多少肉都是按照重量算的。這裡的燻肉其實是不同的地方,一般有兩種,豬肘子和五花肉兩種,當然價格也是不一樣的,肘子的貴,五花肉略便宜些。

我覺得我的家鄉最有名的美食就是大餅卷肉啦!棗強的燻肉捲餅其實真的很好吃,大餅是死麵的很有嚼勁,大薄油餅配上燻豬肉肥而不膩。燻肉肥瘦相見,燻味已經飄入鼻中。將餅捲起來,送入口中大咬一口,大餅外酥內軟,伴隨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的燻肉,唇齒間充滿了香味,真是人間美味啊!

如果您問我不能光吃餅卷吧,我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那時肯定的,在棗強吃餅卷要配上本地特色的老豆腐才完美。棗強的老豆腐和德州的老豆腐不一樣,首先棗強的老豆腐沒有高湯,沒有滷子,再就是棗強的老豆腐整體密度比較小,比較散,棗強的老豆腐外觀像四川的豆花,但吃起來要“老”得多,豆腐水清亮透明。棗強老豆腐調料只有兩種,韭菜花和辣椒油。雖然調料簡單,但是配著燻肉捲餅一吃,一口餅一口豆腐,那滋味,絕對的絕了。我介紹的再好,不如您自己來本地嚐嚐,不多說了,今天家鄉美食就分享到這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