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清明節的來龍去脈

桃花綻,楊柳青;祭先祖,郊踏青;萬物復甦醞豐年,春光萬里清明風。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法天(包括法地)祭祖,這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西方沒有法天祭祖的概念,基督教是反對祭祖的,基督教會至今在中國印製併發給基督教眾的《年曆》上,各個節日都有,就是沒有清明節。

一、法天祭祖,由來久遠,大概興起於中國人類文明初現時的原始社會

法天就是研究日月星辰以及所涉及的大地的變化,並適應這種變化,以求得人類生存和發展。

法天的歷史更加久遠,大概在類人猿時期就學會了。至今在動物界,如候鳥和動物的隨著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而南北遷徙,或依水源遷徙等,皆是法天的表現。當然,人類自然比動物更加聰明和先進,能預測四季的時間日期,預先儲存食物和物品,以度過寒冷的冬季。

人類的先祖還仿照猛獸的尖牙利爪,製造了石器、木器、骨器等狩獵和生活工具,這在二三百萬年前就出現了,如泥河灣早期人類文化遺址等。距今70萬年的北京猿人還仿照太陽光和雷電火光發明了人工火種。各種幾何圖形的產生,裝飾品和祭祀品環、珠、玦、璜、璧、琮圭、璋等也是效法天地的文明結晶。

中國傳統文化——清明節的來龍去脈

八卦紋玉璧

到公元前五百多年,老子總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德觀念,使中國的法天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而西方的法天觀念則日益淡薄,以至消失。

二、祭祖習俗起源於自然崇拜

隨著人類法天觀念的產生,自然崇拜也就相應產生了。崇拜日月星辰、名山大川、風雨雷雲,乃至於山石草木、禽獸蟲魚等。隨著人類文明的深化,祭祀死去的親人、祭祖習俗也就產生了。

距今三萬多年的北京周口山頂洞人時期,就產生了祭祀親人的儀式。他們用項鍊和工具等物品給親人隨葬,親人的身下和屍體上都撒上紅色的赤鐵礦粉末等,大概認為紅色可以辟邪,驅除毒蟲,也可能認為能長期保持屍體不腐等。佈置好後,再把親人埋葬。

中國傳統文化——清明節的來龍去脈

山頂洞人喪禮圖片

到距今一萬多年的徐水南莊頭文化遺址時期,農業已經產生,石磨盤、石磨棒、骨錐、骨針、種子及陶器都大量應用。外史氏分析認為,這時的陶器也是仿照葫蘆,以葫蘆為內模而燒造出來的。這大概與後世流傳的伏羲氏、盤古氏(盤瓠)有一定的關聯,陶器最先的用途可能與祭祀活動有關。

距今9千年的河北易縣北福地文化遺址,出土了大型祭祀壇和祭祀神靈時佩戴的面具。祭祀壇約90平方米,成組、成群擺放著中、小型陶盂、石器、綠松石飾、小石雕、水晶、玉玦、玉匕及46釐米長的大石耜(sì 放圖的農具)。這大概與神農氏或者祭祀神農氏有關。這種祭祀壇在武安磁山文化中也有體現。北福地還出現了陶盂和陶支腳的組合(一個盂配三個支腳),這大概與後世流傳的三足烏有關,很可能最初用於祭祀太陽。

出土的面具,完整和復原完整的有十幾個,有人面、猴面、豬面以及帶有牙齒和鬍鬚的貓科動物面具,為陶片刻制。動物面具的出現,也似乎與伏羲氏“觀象於天,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養犧牲以充庖廚”的傳說有關。

中國傳統文化——清明節的來龍去脈

北福地文化遺址出土的祭祀佩戴的陶面具

三、周朝時期的祭祀

周朝時期,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文字文明非常發達,記錄了大量的古代歷史,孔子都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朝的國家祭祀由春官負責,大宗伯為春官官長,祭祀天神、人鬼、地祗,如:昊天上帝、五方五帝,日月星辰、山林川澤,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國門、國行,公厲,戶神,灶神,社稷、五祀,以及先祖等。

中國傳統文化——清明節的來龍去脈

昊天上帝圖片

普通民眾只祭一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神,或祭戶神,或祭灶神,再加上祭祀先祖等。

古人認為,一切山林、川穀、丘陵,只要它能吞雲吐霧,興風作雨,出現異常現象,就把它叫做神。人死歸於土,則叫“鬼”。“鬼”,歸也。

上古流傳下來的祭祀原則是:

日、月、星辰,是人民賴其溫暖光明以生存,賴以區分四時,安排農事的,故當做神來祭祀;山林、川穀、丘陵等,是人民賴以取得各種生產、生活資料的,故當作神來祭祀。

中國古人中,凡是被百姓樹立為學習榜樣的人,就祭祀;凡是因公殉職的人,就祭祀;凡是為安邦定國建有功勞的人,就祭祀;凡是能為大眾防止災害的人就祭祀;凡是能救民於水火的人就祭祀。

比如:厲山氏有個兒子叫農,能夠指導人民種植百穀;周人的始祖姬棄能夠繼承農的種植百穀,教導人民種植,所以被後人奉為稷神來祭祀。

共工氏有個兒子叫后土,能夠區劃九州的風土,使人民各得其所,所以被人民當作社神來祭祀。

根據《周禮•禮記》記載:帝嚳,能根據星辰的運行畫定四時,使人民的勞動與休息各有定時;帝堯,能儘量使刑法公正,為、民表率;帝舜,為操勞國事而死於他鄉;鯀(gun),治理洪水,大功未成而被殺死;夏禹,能完成父親鯀的治水大業;黃帝,能給各種事物都取個合適的名稱,使人民貴賤有別,都能夠獲取山澤的物產;顓頊,能進一步完善黃帝的事業;契,作為司徒在教化人民方面成績卓著;冥,恪盡職守,死在治水工作崗位上;商湯,能對待人民寬厚,除暴安良;文王以其文治,武王以其武功,為人民除去獨夫民賊紂。

中國傳統文化——清明節的來龍去脈

黃帝圖片

上述古人,都是為人民建功立業的人,所以被人們當作神來祭祀。凡是不屬於此類情況的,就不會被人們當作神靈來祭祀了。否則,就稱作淫祀、濫祀。因此,中國古人崇拜的都是聰明、正直的神靈,沒有邪神、惡神。這也是與西方國家有極大的不同。

總之,人們祭祀昊天上帝表現的是對天地的敬畏之情;祭祀日月星辰、山川林澤,表現的是對大自然生長萬物的感恩之情;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表現的是對職司的敬業精神;對社稷、五方天帝、五祀的祭祀,表現的是對有功勞於人民的功臣和聖明帝王的敬仰之情;祭祀先王,表現的是對祖先的尊敬和懷念;喪禮,表現的是對逝者、人與人之間的悼念之情。

四、清明節祭祀

(一)因為周朝的祭祀由春官負責,這就把祭祀與春天聯繫上了。

周天子在夏四月元日,舉行祭祀天帝、五方五帝、山川林澤的禮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稱為“雩(yú)禮”,也稱“大雩帝”。周天子進行祭祀活動,普通民眾自然也跟著進行祭祀先祖的活動。這自然熱鬧非凡,舉國當做節日來過。這為清明節的祭祖活動奠定了基礎。

另外,各諸侯國也都在春季朝見天子,四方諸侯,言語各異、服裝不同,來來往往的諸侯隊伍絡繹不絕,自然也吸引人們圍觀。這應是清明節踏青、遊春的由頭。

周天子以及各諸侯國,都在春季舉行大田之禮,稱為“春搜”、“大蒐(sou)禮”,即春獵活動,借用田獵活動來組織軍隊、任命將帥、訓練士卒。這自然也非常熱鬧。這應是清明節舉行軍事、體育活動的由來。

中國傳統文化——清明節的來龍去脈

大蒐禮圖片

春季萬物復甦,春暖花開,又有這麼多的禮儀活動,所以,春季的祭祀活動,也就伴隨著遊春、踏青、體育活動而豐富起來。

(二)到春秋時期,約公元前636年,晉國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而提倡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為寒食節,節日期間禁菸火,只吃冷食。後來逐漸推廣開來。人們也有在寒食節給先祖掃墓的。

(三)春秋時期周易盛行,認為三月三日陽氣轉盛,人們習慣藉助陽氣,“祓(fú)除畔浴”,就是到河裡洗浴,祛除一年的晦氣,稱為“上已(si)節”。正好這日也是黃帝的誕辰日,人們祭祀黃帝。有些人此日也祭祀先祖。

(四)到秦漢時期,已經流行了二十四節氣,《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大概這時候,萬物生長,清潔明淨,故稱作清明。

中國傳統文化——清明節的來龍去脈

清明節遊春圖片

(五)大概到唐朝時期,人們便把寒食節、上巳節、春季的祭祀、沐浴、踏青等活動,都合併到了夏曆四月五日的清明節來開展,而且內容更加豐富,除了祭祀活動,還有田獵、打馬球、蹴鞠(cù jū)、盪鞦韆、放風箏、踏青、遊春、插柳等軍事、體育、遊樂和植樹活動。

而今,文明祭祀,緬懷先烈和先祖,踏青、春遊、放風箏等活動,依然盛行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