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斗:21世紀中國發展的新道路——“人文經濟”的設想

胡星斗:21世紀中國發展的新道路——“人文經濟”的設想


胡星斗:21世紀中國發展的新道路——“人文經濟”的設想


導讀:

  21世紀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新思維、新路徑,而“人文經濟”將是既符合當前和未來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需要又順應世界潮流的中國的最佳戰略選擇。


全文約4232字,預計閱讀需要6分鐘


胡星斗:21世紀中國發展的新道路——“人文經濟”的設想


《一》


  人文經濟,也稱人本經濟、人道經濟,是尊重人的生命及其價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嚴為目的,協調效率與公平、技術與人性、科學與人文的關係,達到經濟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2001年初,作者在學報和上百家網站上初步闡述了人文經濟的思想1。


  學術界有“人本經濟學”(巫繼學、陳惠雄等),是區別於傳統的主要研究“物”的經濟學,而強調對人的慾望、需求、消費等的經濟學研究。但沒有“人本經濟”之學說。西方有humanistic economy 或humanistic economics之說,它主要是研究社會性的利他的經濟活動,而非個人主義的自私的行為。其研究課題是家務勞動、生態環境、教育、健康的經濟價值等。2002年4月26日駐波蘭的荷蘭使館贊助召開了“Visions of humanistic economy”研討會2。由於發達國家基本解決了社會保障、勞動保護、使用童工、強迫勞動、教育滯後、環境惡化、權利缺失、對人的生命、精神和心理層面重視不夠等問題,所以,humanistic economics只是著重於發達國家一些具體經濟行為的研究,並沒有人文經濟的廣泛內涵。人文經濟應當譯為humanist economy,即人文主義經濟。人文經濟的提法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對其經濟、社會問題的反思和對不平衡發展的矯正。


  “人文經濟”一詞近似於“人本經濟”、“人道經濟”,但比後者更準確。人文經濟是近代以來人文主義思潮的延續,而“人本”則與“神本”相對,有與宗教、自然、萬類生命相沖突的嫌疑,“人道”則偏重於對人的生命的關懷。它們都不如“人文經濟”一詞闊大深遠。不過,在不要求準確定義的情況下,我認為,“人文經濟”一詞一般可以與“人本經濟”、“人道經濟”互用。但有人使用“人文經濟”一詞特指人的精神類消費、文化產業,是過於狹隘的定義。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環境不平衡發展的情況嚴峻,一些弱勢群體的權利受到嚴重的損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及時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而人文經濟就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經濟模式。它強調“全面的發展才是硬道理”、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協調發展”、“以民生為中心”、“以人為目的”,改變物質文明畸形發展、社會不公日益加劇、環境生態瀕於崩潰、道德信用陷入危機的現狀。


  人文經濟的本質是遏制權力和資本的侵害性,將無限(權力)政府導向人文政府、將野蠻市場經濟導向人道市場經濟。


  發展人文經濟的目的及意義是,尊重生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克服異化現象、糾正物質的畸形發展、深化人性化的改革、主動迎接“企業社會責任標準SA8000”的挑戰、塑造尊重勞工權益的良好的國際形象、培養公民道德和政府責任感、打造“善治”政府、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全面建設小康和現代化的偉業、實踐“三個代表”。

  

《二》


  人文經濟的實現形式之一是儒家市場經濟。儒家市場經濟兼顧利益與道德、競爭與合作、個人與團體、效率與人性、技術與人格,將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與人本、仁義、信用、中和等思想結合起來,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道義感、使命感、責任感、氣節精神,以及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尊師重教、愛國主義的精神運用於市場經濟的文化建設,促使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與環境和諧發展。所以,儒家市場經濟就是人本人道、公平公開的市場經濟,是以人為核心、既主要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又尊重人文價值、體現人文關懷的經濟形態。


  也就是說,一方面儒家市場經濟推崇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奉行能力主義,鼓勵效率和競爭,另一方面它又反對片面地追求高效率、高產值、高資本收益率和高技術水平,主張協調經濟與人文、環境、生態的關係,將效率與競爭建立在尊重人性和人類普遍價值觀的基礎上。


  所以,儒家市場經濟的關鍵是,既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價值規律配置資源和生產力、通過價格信號協調供求關係、通過競爭機制分配國民收入,又要建立有利於弘揚道德、鼓勵合作、保護人權、尊重人格、實行民主、保護生態環境、效率與公平協調、技術與人性兼顧的人文主義機制和環境。


  人文經濟或儒家市場經濟的特徵是:一、經濟形態市場化。即儒家經濟並非回到官控經濟、農本商末經濟或計劃經濟的時代,搞單一的資源官府壟斷、國家所有和平均主義,而是維護市場經濟基本制度,實現產權清晰化、財產共有化、管理科學化,促進自由競爭;特別是要大力發展以股份制為代表的共有制。二、企業行為人文化。建立儒家市場經濟,核心是建立現代儒家企業制度或人文企業。企業管理的中心既不是利潤也不是資本,而應是人。人是宇宙萬物的尺度。應建立以人為核心的儒家企業文化,倡導道德、關懷、仁愛、合作。三、經濟環境生態化。即不應以犧牲環境、生態和人的生命健康為代價從事經濟建設,而應經濟建設有利於環境質量的提高和生態多樣性的發展。四、高新技術人性化。即發展人性化的新科學、新技術,尊重人的價值,體現人間健康的倫理關係。五、決策機制民主化。即只有民主的,才是符合儒家民本思想的。六、宏觀調控法制化。儒家市場經濟並不是人治經濟,而應是體現人文主義精神的法治經濟,法治才能保障人的尊嚴。七、保障制度全民化。即要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全民保障體系,做到人人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八、社會生活公平化。即人們機會均等,分配合理,共同富裕,沒有絕對的貧困者,收入不會成為影響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障礙。


  發展人文經濟、儒家市場經濟的原則是:一、人本原則。即以“人”為經濟生活的中心,把國家建設成為民本人道、仁愛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人民之家”。二、人性原則。即提倡人性解放,萬類平等,個性自由,尊重人權,發揮人的靈性、本性和創造力。三、和諧原則。即從天人合一、物我和諧的宇宙觀出發,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以及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的關係。四、非異化原則。反對物質、技術、權力對人的異化,反對人的大眾化、功利化和標準化,反對技術、網絡對人的壓抑,反對專制主義、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對人的摧殘,建立人道經濟、公平社會、無壓抑文明。


  人文經濟、儒家市場經濟的核心之一是建立人文企業、現代儒家企業制度。其特點是:


  一、產權關係明晰,股權分散,民眾持股;由工會統一掌握本企業職工的聯合股份,避免股權分散,以便在股東大會上以同一個聲音發言,以唯一的代表行使職工股份聯合所帶來的總額投票權,從而佔有企業的主導地位。


  二、企業以保障人的幸福、尊嚴為最高目標,贏利僅為實現最高目標的手段之一,不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為唯一目標。企業積極履行其社會責任。


  三、建立儒家企業文化,大力弘揚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和為貴、有教無類、天下為公、小康大同等思想,使企業成為和諧、溫暖、奮進的“人民之家”;企業經濟與企業文化共同成長、繁榮,企業既要注重生產,又要促進文明的進步、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發展;


  四、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物、生產為中心進行經營管理,實行開放式發展,充分尊重職工的願望,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優化職工的精神處境、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企業內部達成效率與公平的最佳結合,企業之間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和全社會的福利保障、人才流動、資源共享、共同富裕、充分就業。


  五、實行工人參與制度和民主治理制度,政企分開,依法保障企業職工的當家作主的權利;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三者之間互相制約,發揮職代會的作用,提高職工代表在股東大會、監事會中的比例,以確保勞動者的利益不被損害。


  六、採用集約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節約資源,節約勞動力;企業與社會、環境之間良性互動,形成自我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型企業經濟、綠色企業文明;企業成為技術進步、知識創新的中心,勞動者知識化,知識人性化,克服技術對人性的傷害、桎梏和異化。


  總之,人文企業、現代儒家企業制度是以人文主義以及儒家思想彌補現代企業制度的不足,它更加註重人文關懷、財產的股份共有、職工的權利保護和企業的民主治理,強調在企業中積極推進人本人道、公平共富、民主自治、科學高效、法治分權、多元開放、和平愛國的現代中華文明的建設。


胡星斗:21世紀中國發展的新道路——“人文經濟”的設想


《三》


  發展人文經濟、儒家市場經濟的措施是鑄造人文企業、人文城市、人文鄉村、人文社會、人文政府;從“人文奧運”發展為“人文北京”、“人文中國”;大力發展網絡、軟件、動畫、遊戲、娛樂、影視、廣告、設計、旅遊、休閒、服裝、飲食等文化產業,建設“文化中國” (日本已提出從“製造業的日本”轉向“文化日本”,2002年其文化產品對美出口是鋼鐵產品的5倍);加大對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的投入,改變過度的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的做法,大力發展義務教育、社會保障事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事故率;鼓勵企業承擔其社會責任,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信用水平,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鑄造“高貴中華、文明中國”;扶助弱勢群體,有效地開展扶貧工作,進一步採取措施解決“三農”問題,加速城市化,對失地農民進行妥善的安置,加強對農民工的崗位培訓,保障農民工的權益,發展農村合作醫療事業;重視城市貧困問題,幫助下崗職工,減少失業,更多地採用人性化技術,改善勞動環境,有效防治職業疾病,緩解城市交通和生存壓力,保證食品安全,保護居民房屋等合法財產不受侵犯;公平稅賦,公平競爭,實行股份的人民共有,加強對財政的監督,完善金融制度,健全股市機制,遏制通貨膨脹,鼓勵捐贈和公益事業的發展,縮小貧富差距;實行透明行政,打造法治政府,剷除貪汙腐敗,妥善解決徵地、上訪、黑社會化、精神賠償、過度使用死刑等問題;提升國家軟力量、軟實力和綜合國力,以綠色GDP、國民幸福總值GHP、國內發展指數MDP等指標體系重新衡量和評價經濟發展;實行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公民權利,最大限度地發揮國民的創造力,提升民族創新能力,建立現代人文經濟制度和現代人文社會制度;確立“規則文化”,遵守WTO等國際“遊戲規則”,批判傳統的不擇手段的權謀文化,尊重對手,尊重客戶,尊重合作夥伴,回報社會,實現“善的循環”;繼承儒家、墨家優秀文化,弘揚博愛、兼愛、仁愛、大愛的精神,致力於建立“儒家企業制度”、“儒家企業文化”;大力宣傳“民主、公平、人文關懷、保護弱勢群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物質和人文皆高度發達的“現代中華文明”。


  我們認為,21世紀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新思維、新路徑,而“人文經濟”將是既符合當前和未來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需要又順應世界潮流的中國的最佳戰略選擇。 (完)


注:

1 人文經濟的構想,胡星斗,《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第2期。

2 Visions of humanistic economy,humanistic economists,http://www.sfworlds.com/linkworld/economist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