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人在公司坐,心在小酒桌,“一切年後再說”。

縱使無“年味” 內心卻“長草”

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年後總結:累,消費,胡吃海睡,全民折騰運動會。

隨年齡增長,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年已然沒“年味”(特別是面對七大姑八大姨關於收入、婚姻、生子等問題的輪番轟炸),尤其是今年,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讓本已年味漸消的年又增加了一絲“恐怖”。

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其實“年味”是客觀存在的,所謂的沒“年味”只是人看待過年的視角逐漸產生了變化而已。(問一下你的孩子,穿新衣,放鞭炮,拿壓歲錢的年有沒有“年味”?)

越來越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重新制定目標的節點

大家還記得王健林全網爆紅的那句經典:先制定一個小目標,比如先掙它一個億。

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國人最擅長的就是制定目標,尤喜在過年這個節點制定,為何?因為:新年新氣象。

不斷制定發展目標固然是好事兒,但目標在執行層面的持續性和最終達成,又有幾人能保證?

絕大多數的目標只是以“口號”形式存在。

其次是“三分鐘熱度”的目標,年後大刀闊斧地一頓折騰,急功近利心態使然加之能力、資源、資金、方向等因素的欠缺或偏誤,短期內未看到預期的結果,目標便像漏氣的氣球,癟了。

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當然存在成功達成的目標,只不過佔比極小罷了。成功達成的目標,均具備一些共性。首先,制定的目標是可期的,而非虛妄。其次,目標制定後是需要細分拆解的,多層布點,單點可控。再次,資金、資源、團隊等促成目標達成的元素是需要有效、充分調度的,集中資源,聚焦目標。最後,目標的制定人及執行團隊在目標推進過程中,自身是需要不斷進階、認識不斷迭代、思維不斷優化的。

加強社會連接的契機

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人活在世上,都不會是孤立的個體。與外界連接的越多,個體成功的可能也就越大。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及社交工具的普及,給我們鋪就了加強與外界連接的基礎設施。

連接是一種開放,滿清王朝就是因為沒有與世界連接,閉關鎖國了200多年,結果在1840年,被大英帝國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打開心扉,以開放的心態與外界連接的越多,我們就越能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並不在於智商,而在於眼界。羅振宇在2019年跨年演講上當眾立了個flag:2020年,每個星期,在沒有特定目的的前提下,找一位有趣的人聊個天兒。其實,羅振宇此舉就是在加強與社會的連接。

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過年,脫離了繁重的工作,暫時緩解了精神壓力,在“無事一身輕”的檔口,勿放縱,多連接,編織個體的連接網絡,打開提升自己和認知世界的“任督二脈”。

增加聯機學習的機會

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學習並不只是看書、在線聽課抑或在工作中修行,《躍遷》一書給出了學習最有效的路徑:與高人為伍並聯機學習,大家互通有無,交換認知。

並非只有與高人為伍方為有效學習,不要瞧不起任何一個人,因為,你也未必掌握著真理。

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過年在大量連接的場景下,溝通感情自然是必須,但也不要把時間都浪費在扯淡上。不妨藉機交換一下過往一年的認知和見聞,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們學習的點。

在交換認知時,要把自己的知識充分分享給對方,不要吝嗇,只有充分分享、多分享,且在分享後及時獲取對方的反饋,方可形成自己的知識晶體,以後隨用隨取。


沒有“年味”的年,還有哪些意義?

傳說中,年是一種怪獸,過年就是除去怪獸,希望我們也利用過年的機會,除去心中的“小怪獸”,把沒“年味”的年過得“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