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鴻章當年不殺翁同龢,甲午戰爭中國會贏嗎?

LAndyBonaparte


翁氏家族在晚清官場上是很有勢力的。翁心存官至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而翁心存三個兒子翁同書、翁同爵、翁同龢前兩個兒子更是官至巡撫的封疆大吏,而翁同龢更是狀元出身,前途無限。

曾國藩因公事彈劾翁同書,而當時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幕僚,曾國藩的奏摺經常由李鴻章代寫。李鴻章在這篇奏摺末尾畫龍點睛的寫下二十四個字:“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言外之意就是我不敢因為翁家勢力大,就不糾正他的錯誤。最後翁同書被定了個斬首,老父親翁心存又氣又急,生了重病,於是,翁同書暫時被釋放回家,準其病床前侍奉父親。但是,沒過多久,翁心存還是撒手人寰。慈禧太后因念及翁家貢獻,改斬首為充軍,三年後死在邊疆。

對於翁同龢來講,一切的起因都是曾國藩、李鴻章檢舉其兄。才導致其父翁心存闔然長逝的。但是曾國藩當時身為兩江總督、節制四省。翁同龢只是京城翰林不足以報仇,等到曾國藩死後,翁同龢遷怒李鴻章,翁同龢終其一生和李鴻章過不去。

甲午戰爭失敗一共有三個原因。翁同龢的原因沒了暫且不談。

慈禧的原因

電視劇《走向共和》裡面第一集有一個片段,慈禧專門提拔翁同龢為戶部尚書,慈禧不可能不知道翁同龢和李鴻章是世仇,但他把戶部尚書給翁同龢就是不想讓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花銀子。慈禧只想給自己修建頤和園,自己不想讓大臣們說閒話,所以把翁同龢推出來。結論就是如果沒有翁同龢加以利用,甲午海戰清廷不會輸那麼慘。換了其他戶部尚書,憑藉李鴻章的手段。李鴻章肯定是能扣一點銀子給北洋水師的,不會從1890年到1894年北洋水師一槍一彈未得到補充,有的戰艦甚至年久失修。直到戰爭前夕才補充了一點槍彈。

光緒十六年(1890年),戶部上奏,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海軍的發展就此停滯,落於日本之後。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導致日後中日甲午戰爭北洋艦隊的失利,當時英國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製勝”,未料翁同龢不斷拖延,兩艘快船為日本購去,新日艦速度快、炮門多,其中一艘日艦“吉野號”成為甲午戰爭中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船艦。

光緒的原因

對於北洋水師的情況李鴻章比誰都瞭解,但是光緒輕信朝內主戰派之言,以日本蕞爾小國不能敵天朝水師等言,幾道聖旨隔過李鴻章要求北洋水師出戰,最終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在當時,慈禧的頤和園已經修好,光緒已經親政,他也著急用一場勝仗證明自己,鞏固地位。事實上,光緒包括朝廷內那些主戰派並不知道兵事兇險,一直還停留在日本那麼點領土,不足畏懼。

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全軍覆而告終,日本佔領朝鮮。日本人在中國迅速推進,直逼瀋陽,清朝岌岌可危。在如此危機的情況下,李鴻章提出建議,希望清帝國和日本打持久戰。日本國土面積小,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無法迅速佔領中國,因此希望速戰速決,中國需要以廣大的土地換取戰爭的時間,不計一城一池之失,以大局為重,拖住日本,方能反敗為勝。事後,八年抗戰也證明這一主張的正確。就算不能反敗為勝賠款也會少很多,而此時的光緒卻只求合議速成。


史爭朝夕


題主你虧得在註釋裡寫了一筆,不然我還想著李鴻章啥時候殺了翁同龢。李鴻章和翁同龢的恩怨其實也有一定爭議,不過這裡不展開討論。就翁同龢個人來說,對於甲午戰爭結果的影響不大。

在1891年時,主管戶部的翁同龢上書,認為北洋水師已經成軍,海防初見成效,而戶部財政緊張,建議南北洋水師暫停兩年外購軍火。光緒隨即同意了這一建議。而在這兩年中,日本海軍大肆擴軍,購買了多艘新式軍艦,海軍實力後來居上,超過了北洋水師。因此很多人把甲午戰爭的失敗,特別是黃海海戰的失敗歸咎於翁同龢,這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翁同龢和李鴻章也許確實存在私人恩怨,但是他提出的兩年暫停外購軍火也是無奈之舉。自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一方面要面對列強的入侵,一方面要應對國內不斷爆發的起義和民亂,財政一直就很緊張。

在甲午戰爭前,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大約是8800萬兩,而支出則是8900萬兩,長期入不敷出。翁同龢作為戶部主事,他沒法變出銀子來,自然只有節流。

要說節流,清末財政上其實是有很多不必要的開支能砍掉。比如八旗的鐵桿莊稼,慈禧修頤和園的鉅額開支,還有慈禧六十大壽的費用等等。問題是,這些東西翁同龢敢碰嗎?別說翁同龢,就是光緒也沒轍啊。

柿子挑軟的捏,翁同龢自然選上了北洋水師。這個即使他和李鴻章沒私人恩怨也是一樣結果,不能指望翁同龢有勇氣去讓慈禧少花錢。

另外翁同龢雖然提出了兩年不再外購軍火,不過福建船政局還是能自造一些小型巡洋艦的。而且在兩年到期以後,李鴻章還是有一定時間購買新式軍艦和速射炮。不過李鴻章實際上還是什麼沒做,唯一要求購買一批新式的中口徑速射炮給北洋水師換裝,最後因為經費問題還是泡湯。

實際上在甲午戰爭爆發時,李鴻章請求戶部立即撥款2、300兩以充軍費,戶部最後只拼湊出了18萬兩,可見戶部之窘迫。所以就翁同龢角度來說,戶部是真的沒錢,不是故意卡李鴻章。


不沉的經遠


題目是否有誤?李鴻章並未殺翁同龢,他只是為曾國藩代筆,彈劾了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導致翁父氣急身亡,翁同書充軍新疆。從此翁同龢與李鴻章結下私怨,翁同龢主管戶部期間多次扣押北洋軍費,刁難北洋水師。

因此,題目真正要問的應該是,如果沒有這一層翁李私怨,甲午戰爭中國會贏嗎?

我們認為仍然不會贏。

首先,翁同龢與李鴻章的矛盾並非完全出於私怨。其作為帝黨領袖,不願慈禧太后所支持的李鴻章勢力進一步膨脹;即便是後來堅決主戰,也是希望借戰爭削弱北洋勢力。翁的這些操作,都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翁與李的政治利益不同,分屬兩派,就算沒有私怨,這些矛盾也不會消弭。

其次,清廷的腐敗和混亂絕非翁李矛盾可以涵蓋,而是系統性的、病入膏肓的亂局。包括帝、後兩黨的激烈黨爭、觸目驚心的貪汙腐敗、地方督撫與朝廷的深刻矛盾,還有層出不窮的民亂。

第三,清政府作為前現代政權的效率低下。日本當時已經建立了近代化的政府組織形式,社會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大大增強,中國雖然在財富和資源總量上遠勝日本,卻完全無法有效動員和組織利用,甚至整個戰爭基本上都是北洋系軍閥與日本帝國的戰爭。

因此,即使翁、李沒有矛盾,中國依然無法贏得甲午戰爭,無非是過程有所不同。


豪森林


恭欽王都不能阻止,何況翁同龢乎


起點222


不會


聖軒老彭


不會


南山湘鄂


歷史沒有如果


東方陽光007


國運已是日漸衰落,即使不殺此人,也會也會敗的。


凱撒大帝


從北洋水師最終難逃完全覆滅的命運便可知道不可能會贏。

在船堅利炮年代,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絕對不僅僅是武器裝備,還包括國家實力、官僚體系、軍隊素質等方方面面的情況。


起而論道


你的問題很有趣,不知所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